APP下载

论非遗口述影像记录在达州“巴文化高地”建设中的作用
——以石桥火龙非遗传承人口述纪实为例

2021-06-05陈海平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巴人达州石桥

陈海平

(四川文理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随着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呈现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口述影像记录已成为当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要举措之一.为世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展现出包括民俗、曲艺、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在内的各类非遗内容,更为了解非遗所在地域文化起到巨大的辐射影响作用.

川东地区有众多的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是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始建于汉代的石桥镇,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岁月洗礼,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石桥烧火龙是影响较广的一种.石桥火龙自2008年成功申报并列为达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正式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由地方政府牵头带动的石桥火龙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及传承便稳步推进,舞龙队伍的建立与训练,地方民俗博物馆的建成、四川省最美古镇的申报成功、乡村旅游景区的打造初见规模,达州至石桥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施工、红色文化经典文旅品牌的包装、营运,并由此带来的文旅综合开发项目设立、民俗品牌打造更成为达州巴文化高地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1 巴文化:华夏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符号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1]巴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元素符号,它所唤发出的强大精神能量也深深影响着在“巴地”生活、工作的人们.地属于巴地的达州,是巴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孕育和丰富了独特厚重的巴人文明.[2]

1.1 地域符号:特殊的“历史背景”

根据史料记载,巴蜀之地的先民自古以来就是由若干个民族共同构成.其中达州地区又以巴賨为主,汉扬雄在《蜀都赋》中提到:“东有巴賨,绵亘百濮”.[3]秦举巴蜀后,巴国才被正式纳入秦国的版图,经过秦代到西汉早期,巴族以及周边其他民族才逐渐融入到汉族之中.姚晓娟曾写到:巴人原居川鄂之间,“宗姬之巴”是巴国王族的来源.秦汉时期沿江向西发展.在巴人族团中,还有生活在清水地区廪君之巴和属于夏人之后的丹山之巴以及居于渝水的巴渝之巴.[4]由此可见.巴地具有多民族性,这方热土为巴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形成的“土壤”.

1.2 文化符号:独特的“巴风賨韵”

巴文化历史悠久,达州作为巴文化一个聚集地,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下了众多珍贵文化遗产.有古老的民间故事、民歌、童谣,也有动人的民族舞蹈、地方戏剧、杂耍等.据统计,截至到2020年12月30日,达州全市范围内有包括古巴人创造的巴渝舞、古賨人创造的竹枝词,极具代表性的民俗石桥烧火龙、安仁板凳龙,渠县三汇彩亭会、刘氏竹编等非遗项目总共有10大类,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共计34项,其中4项(达州渠县三汇彩亭会、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渠县刘氏竹编、达川区安仁板凳龙)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显现出了古巴人的巨大创造力,同时也为现代艺术提供了创作的源泉,这些非遗项目也将一直盛开在文艺的百花园,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支撑.[5]

1.3 价值符号:瞩目的“价值传承链”

在灿烂的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巴人一直以崇武、尚武著称.巴人豁达的性格、开放的胸襟、诚义的精神特质、勇于开拓的昂扬气势,铸就了巴人故里、红色达州的城市精神.[6]无论是史料记载的斩蛇除恶、帮助武王伐纣、平定三秦的烽火岁月,还是三国名将王平忠心耿耿,捍卫国土的赤胆忠心,以及川东红军出生入死、忠心耿耿、为党为国,这无不体现着巴文化的核心价值——“忠勇信义”.而巴文化核心价值与达州城市精神以及当今的社会注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2 非遗口述影像支撑“巴文化高地”建设的独特优势

巴人是巴文化的主要创造者,每个巴人的生活、工作、技艺和其命运轨迹都是巴文化历史构架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单元.而巴人聚居而形成的民俗更是巴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些年,由国家与地方共同组织开展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活动,将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从幕后推向了大众视野,作为历史文化的守护人和非遗技艺传承人、民族文化中坚进行关注.[7]通过对石桥火龙非遗传承人潘广恒的实地采访,以及后期整理、制作,总结出非遗口述影像支撑达州巴文化高地建设的几大优势:

2.1 地方真实记录与历史艺术再现并存

如今的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迅猛,所带来技术革新对当下的影像和声音记录及传播方式更显灵活、直观与高效.在非遗口述影像记录中,拍摄影像的首先要注意到的是真:真人、真事、真技、真景、真交流.田苗在文章中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选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我们对自我的记忆与解释”,[8]这都离不开养育达州这个“巴地”,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会与这片土地产生独特的情感联系,而这是保证口述记录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的环境要素,例如:项目组在对石桥火龙非遗传承代表人潘广恒的口述影像记录过程中,通过前期沟通联系,拍摄地点就位于石桥古镇上他的家中.采访当天他正在赶工制作为石桥过年期间表演时所需的火龙.

非遗口述影像拍摄过程中需要记录非遗传承人的现实生活、非遗技艺等元素,这些都需要通过采访交流来获得,而采访大纲的设计便具有语言艺术构思,通过采访交流,获得具有记录价值的影音资料.而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在后期进行加工编辑,引入非遗项目历史发展进程中真实作证史料,起到历史艺术再现作用.例如:在对潘广恒采访过程中,提及到曾经石桥烧火龙的场景时,后期制作就加入了历年石桥烧火龙的历史影像资料,起到影像艺术呈现,补充说明、解释的作用.

图1 石桥火龙非遗传承代表人潘广恒正在制作火龙

图2 石桥火龙非遗传承的代表人潘广恒正在讲解编扎的“龙角”

2.2 化有形为无形、动态化传播效率高

现代数字影像技术拥有强大的辅助功能,口述影像资料制作可以分三类进行记录,分别是:口述采访类制作、项目实践类制作、教学传承类制作.主要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口述采访纪实、传承人项目实践纪实、以及传承人传承示范教学等方式进行实地拍摄记录,目的是将现实生活中非遗传承人对巴文化(地域、人文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自身掌握的独有精湛技艺手法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真实、系统的记录,保留下珍贵的无形资产.将会为后人传承、研习、文化宣传、开发利用起到重要作用.

此类影像记录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物的因素,但是究其根本该物是巴人用高超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其价值主要通过人类行为凸显出来的.非遗的表现形式与传承都需要通过人的语言与行为,这一切都是动态化过程.通过高质量的影音记录完整内容,在传播终端也必将通过影音方式进行再现.如今媒介深度融合趋势下,影音传播渠道更多,宣传辐射影响面更广.因此,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后的音频与影像,在内容传播效率上,是在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2.3 学术研究价值与普及教育功能并重

非遗口述影像主要针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记录进行有效展示,即主要是针对拍摄的文献内容进行展示和传播.此文献内容主要是指采访口述制作,附加部分的传承教学演示.对于民间文学、民俗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为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真实资料.通过非遗口述影像,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并认识巴地的非遗文化现状,为更多民众进一步了解巴文化奠定基础,此外,也可以将此影片引入公共媒介,成为公共媒介资源,对民众也起到了普及教育的作用,提高民众参与巴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同时也能够增加民众保护并传承巴地非遗文化的“自觉性”.

3 非遗口述影像记录助力达州建设“巴文化高地”

非遗口述影像记录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具有载体多端、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特点,能有效助力达州建设“巴文化高地”.

3.1 助力巴文化影像资料保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多方关注,特别是非遗口述记录的兴起,2012年由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口述历史:我与“非遗”的故事》一书面世,其中共收入了地方40位传承人的口述史料,书中原汁原味展示了民间常识和社会生活构筑起的文化经典.这也成为非遗口述平面影像记录可借鉴的案例之一.助力保存达州巴文化影像资料.

3.2 助力“巴文化-非遗”的抢救或将消失

非遗是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传承是活态传承,往往是人走技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去世会造成“非遗”项目的消亡,项目组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石桥烧火龙这一民间习俗就有多个环节,分为龙体部分、装裱部分等,非一人能完成.由于现实的生活压力和年龄的增大,加之传承的现实性难度等因素,石桥火龙面临难以为继的境地.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统计,截止到2019年底,已公布的3068名国家级传承人中已去世约500名.因此,抢救性拍摄制作非遗口述影像,是为抢救留存或将消失的“巴文化-非遗”.

3.3 助力巴文化研究

当下,影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话语元素,通过影像记录和保护地方非遗,已被人们认为是最有效展示地方文化的方式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多领域普及、三维立体展示、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普及,加之民众参与新兴自媒体的热情空前高涨,微视频、短视频拥有大众极高参与度,无不影响着当今“挖掘和保存巴文化”的重要课题.达州可借助四川省巴文化研究会、达州巴文化研究院、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就非遗-巴文化影像记录设置相关课题,布置相关影展、组织研讨会等方式,加大对非遗-巴文化研究.2019年6月在浙江象山县举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上,就有多个非遗类别的30部(套)入围影片参与展映.同时还举办了学术座谈会,取得了多项的研究成果.为达州逐步打造全国巴文化“学术高地”助力.

3.4 助力“巴文化-非遗”宣传展示

非遗口述影像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力量,加大对巴人巴地非遗-巴文化的挖掘与展示,特别是可以将达州“巴文化+非遗”元素打造”巴文化-非遗“口述影像资料库,为非遗传承故事进行案例宣传,报道一批拥有“正能量”的非遗传承人事迹,讲好“巴文化-非遗”故事,为达州逐步打造全国巴文化“宣传高地”助力.

3.5 助力达州“巴文化-非遗”文旅综合开发

近年来,达州充分利用“巴文化-非遗”资源,已修建了包括达州非遗陈列馆、賨人文化陈列馆在内的一大批巴文化基础场馆.非遗口述影像作品不仅可融入到这些巴文化基础场馆中进行展播,使民众更好的参观,同时也可放置于互联网上,让国内外的民众更好了解达州的巴文化文化.

结 语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快速数字化、信息化,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化媒体终端的普及,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开放的交互式空间,这也为巴文化传播提供了多条渠道,更为巴文化打造了全方位的展示平台,这些都成为达州打造巴文化高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继续加大对制作非遗口述影像的重视程度,深化高校、地方与企业等多种合作形式、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扶持,进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资源投入到包括非遗口述影像记录、城市影像记录、巴文化资料整理、考古遗址开发等全方位的巴文化研究与宣传当中,达州必将建成全国“巴文化高地”.

猜你喜欢

巴人达州石桥
论碳审计主体
英勇善战的巴人
石桥的传说
吉尼斯世界纪录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英勇善战的巴人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