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背向斜”构造条件下工作面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2021-06-05李永刚
李永刚
(阳煤集团华阳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元公司,山西 寿阳 045400)
1 概况
阳煤集团新元公司31006 工作面的31006 辅助进风巷、回风巷由西向东布置,西邻集中回风大巷(西)、集中胶带大巷、集中辅运大巷、集中回风大巷(东)、新补辅运巷,北邻31004 工作面(正布置)。31006 辅助进风巷设计全长3 227.8 m,煤层倾角2º~5º,平均3º,煤层厚度2.50~3.30 m,平均2.93 m。
根据三维地震资料,31006 辅助进风巷总体为宽缓的向、背斜构造影响区,该面圈定两个向斜、两个背斜构造及3 条正断层;31006 辅助进风巷依次施工至704 m、1396 m 可能存在JX4、JX5 陷落柱。31006 辅助进风巷沿3#煤层顶板掘进,采用综掘工艺,掘一排、支护一排。
2 辅助进风巷支护方案
2.1 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
根据对3#煤层顶板矿压观测数据的统计和顶板支护经验,为满足31006 工作面通风要求,初步设计31006 辅助进风巷为矩形断面,顶部支护采用W钢带、金属网、锚索、锚杆联合支护,帮部采用金属网、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巷道断面特征见表1。
表1 巷道断面特征表
2.2 支护参数设计
2.2.1 锚索支护参数
(1)在验算锚索支护理论的过程中,需要将悬吊理论作为主要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巷道顶板冒落。使用以下公式:
式中:G 为锚索所承担的危石或者离层岩层的重量,kN,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确保离层岩层厚度大于或等于一半的巷道宽度,此处选择3.0 m;K 代表的是安全系数,通常其取值为2;n 代表的是锚索根数;γ 代表的是岩石容重,26.7 kN/m³;A 代表的是锚索所对应的设计承载力,N。
G进风= h·S·γ =5.2×3.2×1×26.7=444.29 kN
G回风= h·S·γ =5.6×3.5×1×26.7=523.32 kN
(3)从节点网络来看,2010-2016年河南省各节点城市的程度中心度普遍提高,旅游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但是城市间的旅游交往能力差异性较大,其中郑州、洛阳、开封与其他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最为频繁,是河南省旅游经济联系交往的关键枢纽。此外,随着各个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可进入性普遍提高,城市间旅游经济距离捷径化,边缘城市的作用得到发挥。近7年间郑州的中介中心度一直居于首位,表明郑州市的节点网络开放程度较高,对其他城市的控制力最强,但是如果过度依赖郑州的中介作用,又会使整个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具有脆弱性。
KG进风=2×444.29=888.58 kN
KG回风=2×523.32=1 046.64 kN
N进风≥K·G/A=888.58/550=1.6 根
N回风≥K·G/A=1 046.64/550=1.9 根
由K·G ≤n·A 知道:31006 辅助进风巷平均一排有6 根>1.6 根;经过计算以后得出最终得到的根数能够满足相关要求。
(2)利用“组合梁”悬吊理论对不同锚索之间的距离进行校核。
为了避免巷道顶板岩脱落,可每排设置6 根Φ21.6 mm×8300 mm 钢绞线,借助于用锚杆加固而成的“组合梁”,将其悬挂在坚硬岩层上,然后再对锚索之间的距离进行核验。如果不考虑内摩擦力,不考虑岩体粘结力,在垂直方向上达到力平衡以后,对锚索间距的计算可以通过下列公式:
式中:L 代表的是锚索间距,m;B 代表的是巷道冒落宽度的最大值,取值为5.2 m;H 代表巷道冒落高度,结合冒落高度的最严重值取3.2 m;γ 代表的是岩体比重,26.7 kN/m³;L1代表的是排距1.1 m;F1代表的是锚杆锚固力190 kN;F2代表的是锚索极限承载力,最终取值550 kN;θ 代表的是巷道顶板与角锚杆垂直;n 代表的是锚索排数,取值为1。
实际所选择的锚索间距0.9 m/1.0 m 比L 小,设计的锚索参数与相关的设计要求相符。
2.2.2 锚杆支护参数
(1)校核锚杆长度
为了实现支护的目的,可以借助于锚杆对帮体进行加固,需要满足的条件为L ≥L1+L2+L3。
式中:L 代表的是锚杆长度总值,mm;L1代表的是锚杆外露长度(W 钢带+托板+螺母的总厚度,帮锚杆取值等于140 mm);L2代表的是有效长度(对于帮锚杆而言,煤帮破碎深度等于c);L3代表的是锚入岩层内深度(帮锚杆取值等于800 mm,锚杆取值等于800 mm)。
式中:B、H 代表的是巷道掘进所对应的高度和跨度,取值H=3200/3500 mm,Bmax=5200/5600 mm;f顶代表的是顶板岩石所对应的普氏系数,f顶的取值等于3;ω帮代表的是两帮围岩所对应的内摩擦角,ω 得71.56°。
使用以上公式经过计算以后可以得到:
顶锚杆长L进风顶=70+1 039.5+800=1 907.5 mm;
帮锚杆长L进风帮=140+518.4+800=1 458.4 mm。
根据实际情况可知,帮锚杆长度都等于2400 mm,设计采用的帮锚杆和顶锚杆长度都符合相关要求。
(2)帮锚杆和校核顶之间的排距、间距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式中:a 代表的是锚杆间、排距,m;G 代表的是锚杆设计锚固力,kN/根;k 代表的是安全系数,通常情况下取值为2;L2代表的是有效长度(顶锚杆取值等于b,帮锚杆的取值等于c);γ 代表的是岩体容重,取26.7 kN/m³。
顶、帮锚杆间、排距为0.9 m、1.0 m、1.1 m<a,顶、帮锚杆间、排距都与校核等相关计算要求相符。
2.3 支护方案
顶部采用6 眼5.0 mW 钢带,每排钢带眼内打6 根Φ22 mm×2400 mm 锚杆,每排钢带中间打设3 根Φ21.6 mm×8300 mm 锚索,下一排钢带中间打设4 根Φ21.6 mm×8300 mm 锚索,采用3/4 锚索布置,锚索排距为1100 mm,间距为1200 mm,全都垂直顶板岩层打设。采帮和煤柱帮每排布置3根Φ20 mm×2400 mm 锚杆,第一根帮锚杆距顶为400 mm,第三根帮锚杆距底400 mm,排距、间距1100 mm;煤柱帮每排布置2 根Φ17.8 mm×4200 mm 锚索,锚索间距1200 mm,排距1100 mm,第一根帮锚索距顶800 mm,第二根帮锚索距底板1200 mm。在打设的过程中,安装角度以及布置锚索、钢带等的方式参考图2。
图2 31006 辅助进风巷断面支护图(1:100)
3 支护效果
为了验证31006 辅助进风巷的支护效果,在巷道100~500 m 范围分为两段进行支护试验,并布置了巷道变形测试仪,对巷道顶底板、两帮变形情况进行监测,直观了解巷道支护效果。100~400 m 范围采用上述巷道支护技术,在400~500 m 范围内采用传统的巷道支护方式。通过60 d 的观测,对测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图3 所示的巷道表面变形观测曲线图。
图 3 巷道顶板及巷道两侧变形观测曲线
根据图3 中曲线的变化趋势来看,在31006 辅助进风巷支护的前10 d 内巷道顶底板的变形量为42 mm,巷道两帮的变形量为73 mm。可以得出巷道顶底板的变形量远远小于巷道两帮的变形量,变形速度较快。随着工作面的回采,在20 d 内,两帮的变形量也大于顶板变形量,但是变形的速度变慢。20 d 以后,巷道顶底板和两帮的变形趋势较慢,直至稳定。最终的两帮变形量为120 mm,顶底板的变形量为70 mm,并通过与采用原有传统支护方式比较发现,两帮的变形量为146 mm,相较使用新的支护方式后变形量减小18%,而顶板的变形量为87 mm,相较使用新的支护方式后变形量减小17%。比较分析得出,巷道顶板和两帮均得到了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