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1-06-05韩伟李建扬张进孙立李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8期
关键词:假体股骨置换术

韩伟,李建扬,张进,孙立,李博

(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0 引言

股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骨折,主要包括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两者多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量下降有关,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低能量损伤,以髋部疼痛、肿胀、下肢功能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1]。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常用手段之一,以往多采用内固定治疗,可复位骨折,虽具有一定效果,但不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者[2]。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该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活动性好等优点,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和恢复关节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探讨了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具体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57例,女55例,年龄75~95岁,平均(85.69±8.4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62例,股骨颈骨折50例。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确诊者;②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本研究中所使用手术方法知情同意者;③无其他系统严重脏器疾病者;④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②合并锥体骨折者;③陈旧性骨折者;④存在全身性感染者;⑤凝血功能异常者;⑥合并恶性肿瘤者;⑦无法耐受手术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包括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患者取侧卧位,麻醉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单,于患侧髋部后外侧切开皮肤,清除髋关节周围附近瘢痕,牵开股骨近端,暴露髋臼,将其打磨至软骨下骨均匀渗血,置入臼杯,将髋臼外杯彻底冲洗,后植入高分子聚乙烯或陶瓷内衬,完成髋臼部处理,暴露股骨远侧截骨端,行股骨髓腔开髓,对骨折块进行复位,重建大小粗隆,扩髓后置入假体试模,复位调试满意后,确认关节稳定性良好、无脱位、肢体长度满意后,安放股骨头,行关节囊修补,常规放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术后常规予以补液、镇痛、抗感染等治疗,并采用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等治疗骨质疏松,常规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本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发症主要有感染、关节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评价项目包括疼痛、行走、关节功能和关节活动度,总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髋关节功能越好,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价,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月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SF-36评分的对比采用t检验,以()表示,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112例,术中出血量(86.39±7.56)mL,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51±1.24)d,住院时间(12.36±2.84)d,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关节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治疗6个月后Harris髋关节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SF-36评分对比(,分)

表1 治疗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SF-36评分对比(,分)

时期 例数 Harris髋关节评分 SF-36评分治疗前 112 64.38±3.69 70.25±6.12治疗后 112 91.15±2.74 86.36±5.89 t-61.641 20.072 P-0.001 0.0014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常见病,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骨质量和骨密度下降,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又分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3]。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为股骨近端、椎体、前臂远端和骨盆等,其中股骨近端骨折发病率较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等,其中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较高,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转子下骨折,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仅由中等或较小创伤所致,但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患者采取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4]。

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常用手段之一,常见手术方式有复位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复位固定术是年轻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年轻患者骨质量好,内固定牢靠,疗效确切,但该手术不适用于老年患者,尤其不适用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故临床上针对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多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5]。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合适关节,保证合理有效的替代患者原有关节,可重建患者髋关节功能,且该手术方法成功率高,植入假体使用时间长[6]。该手术治疗后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并可降低死亡率[7]。本研究中,人工关节置换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术式,治疗更具针对性。人工关节置换虽具有显著效果,但仍需满足手术适应证,应综合、客观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术式和假体,术后常规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行功能锻炼,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8]。

本研究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术中出血量(86.39±7.56)mL,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51±1.24)d,住院时间(12.36±2.84)d,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关节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治疗6个月后Harris髋关节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可见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是切实有效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并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人工关节置换术根据人体髋关节构造、形态和功能等选择合适的人工关节假体,并置入体内,代替原关节,从而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疗效显著,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同时该治疗方式在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有重要意义,具有极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假体股骨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四肢骨肉瘤保肢术后假体断裂个性化翻修 10例报告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