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镇痛结合新产程标准对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2021-06-05乔文娟
乔文娟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317)
0 引言
全亚洲范围内,我国的总剖宫产率位居第一,近年来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剖宫产率的增幅更加明显[1-2]。新产程标准是我国妇产科学科2014年8月提出的一个新的产程标准,它结合分娩产妇的特点重新划分产程时间,适当放宽了产程的时长,从而提升产妇自然分娩的概率,使得剖宫产率明显下降,对于母婴安全方面提供了良好的保障[3]。产科中促进自然分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然分娩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无痛,这对于降低剖宫产率意义重大[4]。本文结合我院近1年来临床收治的产妇104例分组运用新产程标准及其结合分娩镇痛进行干预,分析其对妊娠结局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间收治的104例产妇作为实验案例,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作2组,参照组52例产妇采用新产程标准进行管理,研讨组52例产妇在参照组基础上结合分娩镇痛管理。纳入标准:均为头胎初产妇,年龄20~39岁,均无生殖器畸形,妊娠37~42周。产妇与家属对于研究内容、目的等条款均已清楚知悉,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的产妇,存在心、肝、肾功能严重缺陷的产妇,具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产妇,治疗依从性较差,难以遵从医嘱的产妇。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31.42±5.61)岁,平均妊娠(39.04±1.37)周,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8.53±4.18)kg/m2。研讨组:年龄22~38岁,平均(31.21±5.92)岁,平均妊娠(39.63±1.46)周,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8.75±4.41)kg/m2。对比2组产妇的年龄、妊娠时间及体质量指数等多个方面信息数据,组间未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对比的均衡性前提条件。
1.2 治疗方法。两组产妇在入院后全部接受新产程标准管理方案,主要在于潜伏期、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延长的诊断标准3个方面。①潜伏期延长,初产妇的潜伏期超过20 h不能成为剖宫产指征,只有在其破膜后实施缩宫素静脉滴注12~18 h,才能确诊为引产失败[5]。②活跃期为宫口扩张6厘米及以上,此时如产妇具有正常的宫缩,但宫口已4 h及以上停止扩张即可确定为活跃期停滞,或是产妇的宫缩情况不甚理想,且宫口至少6 h及以上停止扩张也可确定为活跃期停滞。剖宫产的指征之一为活跃期停滞。③第二产程延长,就初产妇而言,其在行硬脊膜外阻滞时,第二产程超过3 h,且胎头降低、旋转等产程均无进展,则可确定为第二产程延长。如未行硬脊膜外阻滞时,第二产程超过2 h,且胎头降低、旋转等产程均无进展,则可确定为第二产程延长。研讨组52例产妇在执行新产程标准管理方案基础上结合分娩镇痛管理,运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法,遵照椎管内穿刺操作规范,沿L3-4椎体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并将硬膜外导管向头端置入后,经导管将0.5μg/mL舒芬太尼与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注入,初始剂量6~8mL,对镇痛平面进行测量,保持于T10水平。如有必要可追加镇痛,镇痛维持阶段可运用PCEA镇痛泵进行自控镇痛。
1.3 观察指标。对于两组产妇的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同时记录其妊娠结局,包括尿潴留、产后出血、中转剖宫产、宫内感染等。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于研究记录的观察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各产程时间)通过均数±标准差()表达,经t值验证,计数资料(妊娠结局)通过例数(%)表达,以χ2值验证,当P<0.05时,提示组间对比结果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对比。从表1数据反映,研讨组产妇的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时间较参照组产妇更短,组间对比结果具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对比( ,min)
表1 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对比( ,min)
分组 例数 潜伏期 活跃期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参照组 52 476.54±91.88 89.12±20.7259.03±13.328.87±3.53研讨组 52 431.76±81.44 78.37±16.4451.39±12.42 7.13±2.28 t - 2.6301 2.9308 3.0251 2.9858 P - 0.0099 0.0042 0.0031 0.0035
2.2 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对比。从表2数据反映,两组产妇的尿潴留、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接近,P>0.05,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研讨组产妇的中转剖宫产率及宫内感染率低于参照组产妇,组间对比结果具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产妇的排卵情况对比[n(%)]
3 讨论
剖宫产分娩方式在我国产妇中运用率已超过一半以上,2014年8月提出新产程标准,将产程时间有效的延长,有利分娩过程中医学干预手段使用的下降,从而降低剖宫产率[6]。分娩镇痛俗称无痛分娩,它是运用多种方式来帮助产妇分娩时减轻或改善疼痛感受[7-8]。有研究资料指出,分娩疼痛是来自子宫口收缩、宫口扩张等,在产妇自然分娩期间进行分娩镇痛有助于保障母婴安全[9]。硬膜外阻滞镇痛是通过硬膜外导管将罗派卡因与舒芬太尼注入,以上两种药物联合麻醉可在尽可能降低药物剂量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的镇痛效率,并且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它是一种区域性镇痛方式,对于产妇的盆底、会阴部肌肉组织有效松弛,同时保持正常的宫缩,不会发生运动阻滞。分娩镇痛可改善分娩时的疼痛感受,且缩短产妇活跃期时间,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研究结果提示,两组产妇的尿潴留、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接近,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讨组产妇的中转剖宫产率及宫内感染率低于参照组产妇,且研讨组产妇的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时间较参照组产妇更短,组间对比结果具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分娩镇痛结合新产程标准对妊娠结局的临床效果良好,令人满意,且促进分娩进程的加快,可扩大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