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和谐共融

2021-06-05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中学袁伟国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共融篱笆小兔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中学 袁伟国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我校近期研究的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和谐共融模式课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

一、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老师课前准备的问题导学提纲的引领下,对提纲中的问题情境或需要完成的各条学习任务进行组内自主学习、探究,并在导学提纲上留下自己学习过程的痕迹。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将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收获记录在提纲上,二是要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对提纲产生的新思考记录在提纲上,为小组交流学习提供研究的资源。

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布置的导学提纲上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小组长负责从完成数量和质量上督促检查本组成员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情况,为随后的小组交流互助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组讲解展示

在小组交流时,记录员把本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在班内组际之间进行求助,力求各组成员之间互助解决问题。展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展示前,教师可提前对各组进行展示任务的分配,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展示的欲望。展示时,教师要明确给各小组展示的内容和方式。二是展示讲解时,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在思维关键处有组员负责思路的点拨,在进行拓展延伸时,有同伴之间的友情提醒,小组成员讲解结束时,有组员负责总结归纳。三是各组中负责讲解的组员在展示时不仅仅是对一道题的分析和讲解,而是要从所讲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入手,关注同伴们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理解,对小组里再次产生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变式题训练。

如在“学校打算用16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的生物园饲养小兔,怎样围可使小兔的活动范围最大?”这一题的教学中,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从最普遍的情况开始考虑,再考虑特殊情况下的解法,小组内交流时争论得面红耳赤。

团结组的主讲人说出了每一步的含义,用16÷2=8(米)求出长与宽的和,再设长为x米,则宽为(8-x)米,所以面积S=x(8-x)=-x2+8x=-(x-4)2+16。很显然可以得出当把篱笆围成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时候,小兔活动的范围最大。

奋进组的主讲成员提出反对意见,他们组结合生活中的情景提出如果篱笆可以一边靠墙,那可以围成的面积更大。列成表格进行比较:

长(米)14 12 10 8 6 4 2宽(米)1 2 3 4 5 6 7面积(平方米)14 24 30 32 30 24 14

当两组呈现出各自的意见时,拼搏组的代表这样发言:如果没有篱笆靠墙的情况,我们就考虑团结组的解法,运用“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比较大”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如果生活中可以靠墙时,就用奋进组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在小组争论中,越辩越明晰了。

三、追问拓展引领

构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教学程序,有些小组的讨论也会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在组际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点拨,使交流的小组很快回到研究的问题上,在快速确定讲解内容的同时,要善于抓住要害,讲清思路。

小组内的学生的讲解展示有时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一定不能随意错过追问的精彩,有时候错误中也能展示出学生的精彩。学生在纠正错误时,有时能自主纠正、反思内化,有时能发现并纠正小组成员答题中的各种错误,引导其他同学写出题目的正确理解,适当分析展示完整的解答过程等。教师可以顺势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重锤敲打,分析重点,巧妙点拨,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时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和答疑工作。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教师以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较全面地达到查缺补漏的效果,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恰当地疏导、引导和诱导,把“导”和“学”有机共融,以实现本校学生学习的最优化状态。

猜你喜欢

共融篱笆小兔
共融共建共育,构建教育新生态
南京古巷熙南里重現明清“笪橋燈會”
篱笆
花篱笆
共融机器人
牵牛花
帮小兔逃跑
篱笆那边
二米饭
骄傲的小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