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血管治疗仪配合中医穴位注射治疗消渴病痹症临床观察
2021-06-04王小萌
王小萌,加 莉
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710003
在中国已有1.18 亿人罹患糖尿病,占全球糖尿病总人数的25%[1]。消渴病痹病(糖尿病性神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中尤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最高,症状最明显[2]。据统计,糖尿病病程达5、10、20 年则痹症发生率分别为30%、60%、90%[3],可伤害运动神经系统、感觉神经系统甚至自主神经系统,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肢体末端自觉发凉或客观温度下降、疼痛难耐、麻木不仁,同时可并发肢体痿软疲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4-5]。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注射甲钴胺配合神经血管治疗仪治疗消渴病痹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在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消渴病痹症患者84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1 例和治疗组43 例。对照组中女18例,男23例;年龄41~75岁,平均(55.19±5.63)岁;病程(8.22±2.54)年。治疗组中女19例,男24例;年龄42~73岁,平均(55.48±5.82)岁;病程(7.95±3.59)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201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中消渴病痹病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依照2010年中国内分泌代谢分会发布的《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7],符合任一条者即可诊断为2 型糖尿病。1)具有2 型糖尿病“三多一少”临床症状,并在全天任何时间即刻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空腹血浆葡萄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7.0 mmol/L;3)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口服糖2 h 后血浆葡萄糖(2 hour plasma glucose,2 h PG)≥11.1 mmol/L。
1.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参照2017 年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7]。1)已有确定的糖尿病病史;2)在诊断糖尿病当即又或在之后确定神经病变;3)症状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符合;4)在具有临床症状时,下列5 种检查项目中确定随意一个感觉异常即确定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针刺痛觉、震动感觉、足踝反射、温度感觉、压力感觉。无症状患者上述5 种检查中任意2项异常可确诊。
1.3 排除标准1)其他因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包括腰颈椎疾病(腰颈椎退行性疾病、神经根压挤、椎管狭窄缩小所致)、严重静脉或动脉血管疾病(静脉栓死、淋巴管炎症)、脑梗死、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2)药品诸如化疗药导致的神经毒性损伤和肾功能不全导致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伤害。
1.4 治疗方法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血糖、血压及血脂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双侧足三里穴注射甲钴胺(卫材制药)0.5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血管治疗仪(迈能MPET 800 型),选取双侧涌泉及足三里穴,频率293、587、1174、4698 Hz 4 个频次,间隔1 min 循环治疗,每次半小时,每日2次,疗程均为14天。
1.5 观察指标使用震动感觉阈值定量检查仪(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VPT)检测震动感觉阈,2 型糖尿病患者住院当天常规进行VPT检查,并于治疗后7 天后、14 天后再次进行VPT 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震动感觉阈值及临床体征、症状变化情况。震动觉检测双足第一跖骨,初次以5 V 电压检测,逐渐加大电压,直至能够感知电压数值,连续检测2 次;再采用同样方式检测双侧第一趾腹,计算平均值。
1.6 疗效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中的标准,显效:体征、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基本消失,感觉阈值正常,或下降10V 以上;有效:体征、临床症状有改善,感觉阈值下降5V 以上;无效:体征、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感觉阈值无变化或下降不足5 V。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4%(35/41),高于对照组的60.5%(26/43),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VPT水平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PT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PT水平比较() V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PT水平比较() V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产生机理,现代西医认为与免疫机制、多元醇氧化应激通路、肠道微生物、糖基化终产物、内皮功能障碍、遗传基因等有关[9]。
消渴病痹病属中医学“痿证”“血痹”“脉痹”“痹证”“麻木”等范筹,病机为消渴病程延长、耗损阳气和阴血、血运不力,停滞发为瘀滞,经络瘀闭不通,肢体出现麻木、冰冷、疼痛情况[10]。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肢末肢体痿弱疲乏疼痛、蚁行感、麻木、挛急等[11]。西医常用神经营养药治疗,中医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疏通脉络为核心[12-15]。
中医穴位注射技术又叫水针法,是在穴位内注射中西药物,既能展现经络的针刺效果,体现经络作用,又能发挥中西药物的治疗作用。该疗法通过穴位、经络、药物体现中医辨证论治[16]。而神经血管治疗仪可温阳散寒,通经活络,改善皮下组织及神经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联合应用能增强散寒温阳、温通活血、疏通经脉作用[17]。
神经血管治疗仪采用红外线扩张毛细血管,增强微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代谢状况,减少神经兴奋,以消退局部水肿[18]。通过红外线的穿透力及光化学作用增强线粒体中过氧化氢活性,改善组织新陈代谢,增加糖原含量,增加ATP 的分解及蛋白质合成,提高细胞中一氧化氮释放量,促进新生血管的产生和生长,加速肢末微循环运行,从而发挥组织新生功能[19]。另一方面还能增强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减少机体因氧化应激造成的损伤[17]。
神经血管治疗仪安全、无创、操作简单,其优势还在于:1)能提升组织温度,蒸发表皮多余水分,促进表面干燥与结痂;2)减少神经兴奋,提高疼痛阈值;3)消退水肿,增加渗出物吸收。药物穴位注射与神经血管治疗仪联合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神经传导速度,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体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