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的政府治理、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6-04王国惠韩克勇
王国惠 ,韩克勇
(1.太原师范学院 经济系,山西 晋中 030619; 2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一、引 言
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且由于盛产煤炭、石油、铝等矿产资源,是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更加重了该区域的环境污染。因此,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黄土高原地区恶劣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国内外关于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多,且多以两者耦合的效果分析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主。[1]例如,刘德强、沙海江等(2018)以国内30个省份为对象研究后发现,2000~2015年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为上升趋势;从各省份来看,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会逐渐变小。[2]孙成浩、耿强(2009)重点从人力资本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张学刚等(2011)重点分析了政府环境监管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作用。[3]郑思齐等(2013)则将视角放在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度,认为其能有效推动政府对环境的治理力度。
综上,现有文献大多集中于研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政府治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但综合生态环境和政府治理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不多。另外,已有研究对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注对象基本集中在全国范围或某一具体区域或省份,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把政府治理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放在一个研究体系内,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哪些政府治理手段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都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会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进而给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铝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现代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大规模的资源开采和利用又不可避免地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具体来说,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开采资源过程中会破坏地层结构、毁坏植被,从而加重风蚀作用。山西省和陕西省在煤炭和石油开采中的这种破坏现象较为突出。[2](2)在生产过程中,有色金属冶炼、炼焦、制造化学品等会排放出大量“三废”污染。如山西省2018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达34 162万吨,河南省2018年废水排放量达到409 107万吨。(3)在城镇化建设或工程建设中,往往会丢弃大量土石,或直接丢入沟道或成为泥石流隐患,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反过来,生态环境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1)生态环境中包括的矿产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尤其是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例如,黄土高原地区以其奇绝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强烈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其既展现了黄土高原瑰丽的景色,又可以带动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企业成本,但长期来看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并促进技术进步,最终会推动经济发展。例如,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情况,2002年为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黄土高原6省开展了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对坡面实施造林工程,并加强了保护和监督措施,通过努力使生态系统功能得以恢复和提高。这一生态环境的良性转变使农业的生产方式从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扩大为农林牧副多业并举,生产的全面发展使经济发展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三、政府治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
在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污染水平之间关系时,现有文献多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多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污染呈U型或倒U型关系,实证研究中所采用的模型也多以二次或三次关系来验证二者的关系。本文主要考察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和政府治理措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故选用stata15软件建立以下模型[4]:
(1)
其中,yt表示黄土高原各省在t时期的人均GDP,在xit中i=1、2、3,分别表示黄土高原地区各省t时期的环境污染水平、政府治理措施、环境质量指标[5];以城镇化水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控制变量。αt是待定系数,εit是随机扰动项。对于该模型来说,当α1<0、α2>0时,曲线为正“U”型;当α1>0、α2<0时,曲线为倒“U”型。当α2=0时,表明生态环境或政府治理措施与经济增长呈线性关系。当α1、α2都为0时,说明生态环境或政府治理措施与经济增长没有关系。
2.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的因变量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核心解释变量为政府治理手段和生态环境水平,选取城镇化水平、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作为控制变量。选取的各个具体指标如下: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gdp)。 已有文献在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时,普遍都以人均GDP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故本文也以人均GDP衡量各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单位为元/人。为了降低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从而获得更平稳的变量,对其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2)生态环境污染水平。本文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找出黄土高原地区哪些环境污染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影响作用。生态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废气排放量。为了获得更平稳的变量,本文对三项污染指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分别用lsolid、lwater、lgas表示。
(3)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生态环境治理对生态环境污染能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哪些生态环境治理措施能显著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针对黄土高原地区耕地面积少、水土易流失等独特的生态环境,本文选取地方财政耕地占用税(lgrev)、水土流失治理面积(lzarea)和造林面积(for)三项措施作为衡量黄土高原地区6个省份生态环境治理的指标,并同样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4)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结合已有文献及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本文采用城市绿地面积(lgreen)、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air)和地表水资源量(lgwater)作为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三项指标。
(5)城镇化水平(urban)。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其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助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压力。本文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6)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的发展能显著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也明显加剧了环境污染。第三产业则具有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特征。因此,本文以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sec)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ter)作为回归模型的另外两个控制变量。
由于2004年之前《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未统计本文所涉及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数据,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续性,本文选取2004~2018年黄土高原地区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所用数据均选取于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3.实证结果分析
以公式(1)为基础,本文运用stata15软件将黄土高原地区6个省份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和地方财政耕地占用税等分别与人均GDP进行曲线模型拟合。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生态环境污染。从表2中可看出,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出相对完整的倒“U”型曲线关系。其中,城镇化率(urban)、第二产业占GDP比重(sec)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ter)为控制变量。由于工业固体废弃物一次方系数为正,二次方系数为负,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各省份的人均GDP先是随着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增加而增加,后期随着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减小而增加;但由于二次方系数为0.06,数值较小,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各省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已基本跨越依靠环境污染增加而增加的拐点,但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还较小。
表2 模型回归结果
由表2还可以看出,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可以解释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大约93.7%的变动。当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呈正向变动时,固体废弃物每增加1个单位,人均GDP就会上升1.14个单位。同理,黄土高原地区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二次多项式拟合结果不够理想,即黄土高原地区各省份人均GDP会随着废水排放量的增加而上升。但lwater的系数仅为0.089,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大,说明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起最重要影响的依然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政府治理措施。由表2可知,黄土高原地区6个省份人均GDP与地方财政耕地占用税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出相对完整的倒“U”型曲线关系。这表明前期随着耕地占用税的增加,黄土高原地区6个省份的经济会上升;在后期耕地占用税的减少能够小幅度拉升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近年来倡导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环境,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的项目也随之减少,这样既减少了占用耕地面积,也增加了林地面积,绿化了荒山。从政府治理措施角度来看,耕地占用税可以解释黄土高原地区6省经济发展大约93%的变动。
在黄土高原地区造林面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二次项的系数为-0.0005,可忽略不计,故二者基本呈正向线性关系。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生态环境质量。由表2可知,城市绿地面积与黄土高原地区6个省份经济发展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城市绿地面积每增加1个单位,能够促进经济上升0.08个单位。
4.虚拟交互检验
(1)虚拟变量检验。仅从上述总体分析黄土高原地区6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完全清楚二者之间的具体数据联系。借助箱线图能够展示各省在不同生态环境变量下数据的分布情况,包括集中趋势、最大值、最小值和中位数等,并可以时间标识出变量的特异值。因此,本文做出了每个生态环境变量下各省份的分布情况,由于篇幅限制,仅列出重要变量lgrev和lsolid的箱线图。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针对地方财政耕地占用税这一变量来说,各省均没有特异值,但耕地占用税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其中河南省的耕地占用税明显高于其他省份。而对于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这一变量来说,各省同样没有特异值,不同省份之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出现较大差异,其中山西省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明显高于其他省份,且各年数值分布较集中;而青海省各年数值分布较离散。为了进一步了解具体的不同省份生态环境和政府治理措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本文对各个省份创建虚拟变量,并将虚拟变量乘以政府治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中的关键变量来构建交互项(即proi*xi),以深入分析政府治理措施和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图1 各省lgrev箱图 图2 各省lsolid箱图
本文将人均GDP对关键变量、虚拟变量和交互项进行回归,得到如表3所示的回归结果。观察政府治理措施中地方财政耕地占用税这一变量的作用,结果表明交互效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耕地占用税的主效应为正,意味着在耕地占用税越高的省份人均GDP也倾向于越高,这与上文的分析是一致的。交互项的系数也为正,意味着这一向上的斜率对河南省来说要更大。同理,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pro5的交互检验结果显示,交互效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主效应为正,说明在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越高的省份人均GDP就趋向于更高,这也与前面的分析是一致的。交互效应的系数为正,表明这一正向作用在山西省更显著。
表3 虚拟交互检验结果
(2)交互效应检验。为了减少交互作用可能带来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同时使变量的主效应更容易解释,可以采用两个变量的乘积作为交互项,且在相乘之前先分别减去各自的均值。本文采用控制变量中最显著的变量城镇化率分别与生态环境污染和政府治理措施中的重要变量相乘形成对冲变量,以检验生态环境污染和政府治理措施对各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表4的检验结果可知,当urban等于它的均值时,lsolid每增加一个单位,预测的人均GDP会随之升高0.126个单位。同样,当lsolid等于其均值时,urban每增加一个单位,预测的人均GDP随之变化较小,为0.057。交互项urb_lso的系数表明,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单位,lsolid对人均GDP的效应会变弱,即下降0.019。也就是说,在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会随着各省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增加而增多,但是这种正向作用在城镇化率更高的省份并不显著。同理,针对政府治理措施来说,黄土高原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会随着造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只是影响作用较弱,只有0.007。但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造林面积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会随之减弱,当然减弱作用也较小。地方财政耕地占用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样会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而减弱,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单位,其作用会减弱0.005。
表4 模型交互检验结果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其环境污染和政府治理措施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本文将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地方财政耕地占用税和造林面积作为重要研究变量,在控制城镇化率、第二产业占比和第三产业占比等变量的基础上,基于库兹涅茨曲线构建了二次项模型,选取2004~2018年黄土高原地区6省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生态环境污染水平和政府治理措施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对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交互效应检验,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污染的各项要素中,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最大;而在政府治理的各项措施中,地方财政耕地占用税和造林面积与经济发展有较显著关系。且三个变量与人均GDP都呈一定的倒“U”型曲线关系,但二次项的系数较小,说明黄土高原地区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基本跨越了依靠环境污染增加而增加的拐点。(2)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和耕地占用税对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差异较大。山西省的人均GDP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最明显。而河南省的人均GDP随耕地占用税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更明显。(3)在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造林面积和耕地占用税对人均GDP的正向作用均会减弱。综上可见,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显著影响,且在自然环境较差的条件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意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现状,要充分发挥政府治理手段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对排污企业的治理,尤其是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较高的企业,必须增加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资金,要采用新的技术和设备使企业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其次,在财政上应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再次,在政策上除了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还要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保持和维护工作,实现水土资源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造林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2)要充分考虑到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省份生态环境和政府治理措施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别,不能采用“一刀切”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应找出影响每个省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和政府治理手段,因地制宜地运用三者间的良性关系实现各省经济大发展。(3)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能会给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继而影响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黄土高原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有效推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例如,要科学规划用地规模,尤其要注意保护耕地面积;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城镇人口规模,保证城镇化水平稳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