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嚼慢品,遇见“真”阅读

2021-06-03张霞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类书籍书籍理论

张霞

《温儒敏谈读书》中提到:“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种子。”其实,不管是语文老师,还是其他学科老师,如果想要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应当以理论书籍为基石,不仅摒弃心浮气躁,还要沉心阅读,把从书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再进行反思,形成输入和输出的循环运转。这样,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所形成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逐渐螺旋上升,形成一股力量,带着学生和同伴一起攀登。近几年中,我渐渐走入“浸入式阅读”,慢慢实践“真”阅读。

一、改变阅读习惯

五年前,我最爱读的还是纯文学类书籍,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文学名著,跌宕起伏的情节扣人心弦,经常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可那时恰值职业倦怠期,为了突破专业成长的瓶颈,我不得不开始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之前已习惯跟着故事情节发展漫无目的地阅读,现在看到教育理论书籍中枯燥的字眼、抽象的数据,以及高深的问题,读起来很是艰难,起初内心十分抗拒,可为了走出迷茫,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挑战它们。于是,我把这些理论书籍随身携带,就像和一位陌生的朋友相处,经常接触自然就有了好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一本书,有時,还要找到和该书作者相关的其他书籍连带着一起读,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其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比如,在读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时,我还读了《教师的挑战》《学校的挑战》《跟随佐藤学做教育》等。读完这一系列关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书籍后,我知道了教育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随随便便,要想改革见成效革,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绕“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助力社会的发展。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努力的方向渐渐明了。是专业理论书籍的阅读,为我打开了通往远方的大门。

二、改变阅读方式

阅读文学类书籍时,我只要捧起书就能看进去,可以做到一目十行,或者翻到目录挑出精彩章节翻一翻就知道故事的大致内容了,往往一天能看一大摞,毫不费劲,身心愉悦。然而,阅读理论书籍则需要细细嚼、慢慢品,笔、本子和大脑要同时工作。比如:针对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先要画出来,再联系实际,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在这个观点的旁边写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思辨能力。遇到格外重要的学术著述,为了加深理解,还要先画出思维导图理出文章思路,再把目光聚焦于重点章节反复地阅读,读完后写出一篇读书心得,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前读后忘是常有的事,怎么办?那就需要手不释卷,一有空,就掏出书来“嚼一嚼”,可能是在开会的间歇,可能是在等人的空隙,也可能是在陪伴学生阅读的时候……阅读方式的改变,帮助我不断提高阅读的品质,提升阅读的高度,实现阅读的效能。

三、“读”以致用

《教师自我突围的秘诀》一书中提到,李吉林、窦桂梅等36位名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秘诀是“阅读、实践、反思、再实践”,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常言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是的,即使把书读得滚瓜烂熟,不用到实践当中,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于是,在读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时,我便把自己的班级作为试点,组织每日一记、每周一评、半月一报,于是学生面对写作文再也不慌了。有了经验后,我又去辅导校“生活作文”社团,主办校文学社《青荇报》,利用公众号开设“青荇之声”专栏。经过两年的不懈坚持与不断创新,《青荇报》已出刊12期,“青荇之声”栏目推出16期“诗词小讲堂”、19期“小小朗读者”、10期“好书推荐”,每学期组织8场次“梦想小舞台”。这些活动为学生营造了温馨的阅读氛围,传递出阅读的温度,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浸润在书香里。比如,每次《青荇报》出刊的时候,编辑部会举行发刊仪式,小作者们从主编手中接过样刊和用稿证明的时候,从眼睛和嘴角流淌出的喜悦比蜜还要甜,而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更加高涨。我在组织、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时,也找到了思考和研究的落脚点,进而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们成长的活动和方式。事实证明,要想体现阅读的价值,实践是最佳的途径。

要想“真”阅读,得找准所需阅读书籍的切入口,放慢阅读的速度,不断向书中的智者提问,并用实践检验书中的真理,这样才能让书成为一座灯塔,高高地照亮你想去的远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城南校区)

猜你喜欢

类书籍书籍理论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我的小书房
读一本心灵鸡汤类书籍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书籍与少年
盛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