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探讨
——以安康汉调二黄文化为例

2021-06-03潘淑芳雷霞刘红梅谢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安康课程思政思政

潘淑芳,雷霞,刘红梅,谢芳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安康 7250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就为“非思政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指明了方向,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为了立德树人。为贯彻这一教学理念,高职语文教师要对高职语文教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全课堂,把人生价值观的培育融入课程,用好该育人平台,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1]。

1 “课程思政”视域下安康汉调二黄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1.1 丰富高职语文课程资源

如今,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职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加之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知识结构不全、人文素养欠缺。这些已成为制约技能型人才长远发展的瓶颈。“课程思政”视域下把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一定区域的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形式,对于丰富高职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德才兼备的工匠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安康汉调二黄文化集中表现安康地域乡土文化与生活风貌,是安康独特的地域文化[2]。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之美,优秀经典剧目,戏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蕴含的人文精神及文化价值等,均可以融入高职语文课程,对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具有积极意义。

1.2 改变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仍是以教师“教”为中心,沿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职学生不同于本科生和专科生,就业方向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目的,他们对于技能型知识掌握地较好,对鲜活生动有趣的知识感兴趣,对书本上一成不变的基础文化课不感兴趣。因此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来说,必须根据学情创新学习内容,寓教于乐,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载体达到教学目的。

1.3 培养人文情怀

在品类繁多,异彩纷呈的汉调二黄传统剧目中,它们无不蕴含着伦理道德观念,是思想教化的重要载体。从思想内容看,许多剧目的主旨都是歌颂历史上的忠臣义士、英雄豪杰,宣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本主义的,表达了民众的是非善恶观念和褒贬态度。如《金沙滩》《杨门女将》《精忠报国》《天门阵》《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岳母刺字》等剧目,这些经典曲目均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充满慨然正气,体现高贵气节的舞台人物形象; 歌颂和褒扬了那个历史时期抵御外辱的民族意识、民族自尊感;表现出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大无畏的英雄精神[3]。学生接触了这些优秀剧目,将在内心埋下人文情怀的种子,并不断茁壮成长。

2 “课程思政”视域下安康汉调二黄文化可融入高职语文的教学资源

2.1 融入二黄悠久历史,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汉调二黄是汉剧原名,又称汉二黄、二黄,文化内涵丰厚,发展历史悠久。最初在明代就有汉调二黄演出,当时人称之为“蛮戏”。清道光年间,汉调二黄已在安康兴盛,职业和业余班社的活动已经出现。据《安康地区戏曲发掘组资料》 记载:“二黄班科鸿、来自辈成名后,有来安康开科授徒。”到光绪年间蓬勃发展。民国期间,汉调二黄班社多达十余个,巡回演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并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教师在讲到戏曲单元时可将安康汉调二黄文化加以拓展,让学生了解其历史久远的发展历程,对这一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剧种产生敬畏心理,对家乡有这样一种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激发其建设家乡、回报桑梓的豪情壮志。

2.2 融入二黄名段欣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安康汉调二黄文化有许多主题鲜明、立意深刻,集观赏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精品剧目,如现代大戏《莲花台》及其姊妹篇《莲花碑》,《杨门女将》《大破天门阵》《五女拜寿》《汉水游女》等。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秀剧目不仅可以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教师通过挖掘这些优秀剧目中的“思政”元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剧目中有许多表现华夏民族在历史上进行反侵略战争的戏目。如《精忠报国》《岳母刺字》讲南宋名将岳飞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期岳飞日后能够为国竭尽忠诚。《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讲述宋朝将领杨氏一族灭门后,杨家女眷挂帅出征,歼灭西夏兵将的故事。歌颂了杨家将世代忠良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以及杨家将“一门忠良、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一部宏伟壮烈的史诗,是一部激昂优美的民族交响曲。与此故事情节相似的还有《百岁挂帅》,该剧更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可贵的爱国情节,舍身为国的人格品质。百岁老人尚且如此,后生之辈更当勇往直前。还有《金沙滩》《天门阵》也都是保家卫国的优秀剧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涉及保卫家国、爱家爱国主题的文章诗词,均可将这些经典片段融入其中,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4]。

2.3 融入二黄人物分析,引领学生价值观念

汉调二黄作品中所塑造的经典人物,对于我们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具有重大作用。如汉调二黄优秀剧目《专诸刺僚》中专诸与伍员结为兄弟。伍员力荐专诸帮助吴公子姬光夺得国家。专诸非常孝顺母亲,回家与母亲分别,不忍离去。母亲知道后自缢,以断绝专诸的后顾之忧。后专诸义无反顾,舍生取义,刺死了王僚。该剧目塑造了专诸孝义双全的家国情怀,专诸母亲深明大义的形象。《荐葛》中徐庶辞别刘备,然后去曹营营救老母。刘备目送,林木已蔽目,他令人伐木以延伸视线。徐庶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调转马头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此情此景将刘备仁厚恭谨,礼贤下士的品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困荥阳》中楚王项羽将刘邦困于荥阳。纪信貌似刘邦,乔装汉王赴楚营,痛斥楚王背信弃义,被焚。展现出纪信忠于王事,杀身成仁,死得其所。教师可将教材中和汉调二黄作品中具有同一精神品质的人物相结合,去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人物的品格魅力。

3 “课程思政”视域下安康汉调二黄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路径

汉水流域的一朵奇葩——“汉调二黄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高职语文教学将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因而,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将其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师思考的重要命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 个方面进行探究。

3.1 研发校本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系统化引入高职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且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5]。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可从以下5 个专题对这一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见表1)。

3.2 创新课堂教学,辅助课外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自唱独角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加之高职院校重在技能的培养,高职语文课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融入校本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并辅助以课外实践,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恰当地将汉调二黄文化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之中。如将汉调二黄经典戏曲选段的教唱融入课堂。教师先进行完整、准确、有情感的范唱,学生直观地进行看、听、赏、学,激发其感知、创造、实践精神[6]。

表1 “安康汉调二黄文化”校本课程内容基本架构

同时,辅助课外实践将二黄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高职语文教师应着眼于将教学内容外延至生活中。周边设施、周边环境、周边人物与事件都可以加以利用,以此来增加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沟通与了解渠道。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汉调二黄文化广场参观其特色景观文化;到汉调二黄研究院参观、访问、学习;引导学生展开专题学习调研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主题活动,小组利用网络、书籍等查阅、分析、总结资料,以图片、小论文、视频、音乐等形式在汇报中展示出来。

此种方式使得学生从之前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师教唱汉调二黄、学生参与主题活动中,学生更能感受汉调文化的魅力,更能激发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更有动力和决心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高校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地域文化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的内容和途径,让地域文化成为“课程思政” 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实现从知识体系到文化体系再到价值体系的塑造,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安康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端午安康
思政课“需求侧”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繁华五月 祈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