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析

2021-06-03单陆冬栋

关键词:主体体系模块

单陆冬栋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进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凸显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进一步推动了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1]笔者立足于《新媒体应用》课程,将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作为研究抓手,试图为传媒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应用》课程作为传媒类专业核心课程,需要从多个维度、运用多种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与监控。首先,利用在线教学软件(课前预习、拓展阅读、在线课程答题)数据及线下授课教师统计观察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设置综合性项目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最后,用全方位深度项目运营考察学生整体新媒体运营思维能力,以检测课程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成果。其中,在线教学软件的问题设置、项目考核的策划部分、最后的新媒体运营考核皆与技能抽查标准及题库高度融合,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学习目标。

目前,《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其一,现有教学工具无法完全满足学习评价需求。《新媒体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需要借助网络工具来进行数据统计和观测,但由于现有的混合式课程工具无法与其他用于数据统计和观测的网络工具进行无缝衔接,存在着无法跳转视频或无法兼容新媒体平台播放链接、视频、音频的情况,相关观测值和KPI(即关键绩效指标)只能通过教师手动输入或截图呈现,为教师带来了较大的额外工作量。

其二,现有的混合式教学评价反馈存在滞后性。目前课程团队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软件灵活性、可移动性优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观察学生的变化与学习状态。[2]对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问题的有效反馈,仍然以线下学习、线下实践、线下提问的方式居多,而由于线下课堂时间有限,师生沟通时间不够,许多线下提问也就无法有效完成,教师更无法通过学习工具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和学习态度。

其三,现有的混合式学习评价量化考核体系的落实不够到位。混合式学习工具目前无法与各新媒体网站、数据监测网站完美兼容、有效跳转,导致课程教学评价依然以教师线下监控学生项目为主,没有充分利用混合式学习工具。此外,学生班级管理组织无法有效适应混合式教学制度,例如作业提交机制、考勤机制等都没有安排各级管理人员,存在一定的混乱性。

二、《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基于上述情况,《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需要进行全面改革,构建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将课程评价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评价体系,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第二部分是学习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一)《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要点

1.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在原有评价主体的基础上,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利用混合式教学可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在教学评价体系和学习评价体系中引入更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主要有院级领导干部、教学督导、同行专家、授课教师、学生5大主体,5大主体相辅相成,助力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改革后的课程评价体系更注意加强对教师自评与学生互评的管理,使评价能够迅速反馈给教学团队与学生,帮助课程学习效果的改善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2. 全程化的评价组织

根据混合式教学灵活性的特征,《新媒体应用》课程合理设计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环节,使各评价主体能够依据自身优势参与到课程全过程评价中来,丰富课程全过程评价维度,同时提高两大部分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与科学性。

3. 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充分考虑《新媒体应用》课程具有大量实践内容的特征,着重在实践、实训过程中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以保证课程教学、素质、实践目标的有效达成。

4. 实时性的反馈机制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实时观测教学成效、改进教学策略,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观测学习成效、评估学习效果。因此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传统评价体系存在的滞后性问题,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技术优势,采取“一模一反”模式,即学完一个模块就进行一次反馈,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与教学方向。

(二)《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于2019学年下学期、2020学年上学期、2020学年下学期,以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2018级、2019级及新闻与传播专业2018级总计320名学生为实施对象,进行《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依据混合式教学的特征及学生认知特征,在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两大部分中,构建了由课前、课中、课后3大模块组成的全过程课程评价体系(如图1)。以下笔者将以课程核心模块“短视频运营”为例,分析《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的构成及实施情况。

图1 全过程课程评价体系

1. 课前实施评估

在此阶段,教师根据对学情的了解及课程目标的要求,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完成线下教学内容的准备,线上教学资源、学习视频、背景资料、课前讨论主题的上传,由院级领导干部、教学督导评测是否达到授课内容的混合式教学需求并进行反馈。反馈后由任课教师、教学督导、学生(互评)3大主体完成课前学习评分,3大评价主体评价分别占比40%、40%、20%,课前评价综合分值占全过程评价分值的30%。

例如在“短视频运营”模块的课前实施评估阶段,教师准备的线下教学内容包含“短视频运营”模块相对应的授课计划、教案(包含清晰的知识点、能力、素质点)、讲义与相应的演示文稿,由院级领导干部、教学督导进行评价。教师在混合式教学工具超星学习通上上传该模块中涉及到的“售卖滞销茶叶、助力茶农脱贫”综合实训项目的背景、项目概况、其他经典短视频案例等供学生课前预习,并安排学生完成教学效果评价,院级领导干部、教学督导及学生评价结果如图2所示。除对教学评价进行反馈之外,教师和学生主体还对课前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计入学生综合得分。

图2 “短视频运营”模块课前实施评估教学评价结果

2. 课中实施评估

课程进入教学实施阶段后,教师在线下授课时将课程的相关详细计划(包含模块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告知学生,激发学生掌控自身学习节奏的主观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的技术优势,完成考勤等课堂常规项目,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体讨论、作业上交,鼓励学生充分参与答疑及互评,并邀请教学督导、同行专家、教师、学生进行教学效果反馈。反馈后由任课教师、教学督导、学生(互评)3大主体完成课中学习评分,3大评价主体评价分别占比40%、30%、30%,课前评价综合分值占全过程评价分值的40%。

例如在“短视频运营”模块的第二个子模块“短视频运营基础”中,教师安排学生利用现有短视频素材,完成标签设置、上传短视频平台、跟踪平台运营调性等一系列任务,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上传至超星学习通。除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外,教师邀请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督导、湖南东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短视频模块负责人对学生上传作业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和同行专家同时完成总结性评语撰写,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如图3所示。

图3 在模块主题讨论中学生的回答及老师的评语

3. 课后效果评估

在课后效果评估阶段,以授课教师、教学督导、行业专家、学生为评价主体,重点针对学生对教学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的达成程度、考核方式与课程设计的合理性、课前及课中线上资源的使用程度来展开。反馈后由任课教师、行业专家、学生(互评)3大主体完成课后学习评分,3大评价主体评价分别占比50%、20%、30%,课前评价综合分值占全过程评价分值的30%。

在“短视频运营”模块的课后效果评估阶段,以“短视频运营方案撰写及实践”作为模块实训项目及模块考核内容,教师依据学生对短视频运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察评分;湖南东锦文化传媒短视频模块负责人作为行业专家对学生的运营实践版块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撰写意见;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考察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自身学习情况作出客观评估。最终得出的学生课程综合成绩如图4所示。

图4 某学生的课程综合评分图

三、《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取得的成效

《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成效,同时教学团队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一)《新媒体应用》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成效

从教学实践来看,《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中的教学评价体系部分,对教师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满意度提升有明显效果。

《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中的教学评价体系,利用混合式教学工具的先进性,将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对教师进行实时反馈,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新媒体应用》课程教学团队教师通过混合式教学实践,认为自身的进步主要集中在新型课程理念的学习、新式技术手段的学习、新型学习工具的使用技巧、与学生沟通技巧的提高等方面,见图5。

图5 教师能力提升维度

混合式教学利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自身对课堂内容、学习进度的掌控性,加之课前丰富线上内容的预习和学习,课中翻转课堂式的答疑解惑,课后与职业紧密结合的反馈机制,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获得明显改善。《新媒体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后,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总体满意度较未实施混合式教学之前有明显提高,见图6。

图6 学生满意度调查

(二)《新媒体应用》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的实施成效

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是针对学生所创建的学习效果综合评价体系,多维度、多主体、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及学习效果明显提升。《新媒体应用》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中引入多方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行业专家、院校领导、教学督导、学生,各个评价主体从自身特点出发,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尽相同,学生的综合成绩结果不再仅限于教师的评判,还包含了来自社会、同学、院校领导的评价。评价维度包括学生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综合职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等,较之前的纯教师评价结果更为科学、权威,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明显作用。

《新媒体应用》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视角的总结性评语不够翔实,受到时间精力、激励机制等因素影响,教师的总结性评语往往比较简短,没有完全发挥总结性评价应有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建立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以鼓励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总结性评语的撰写上。又如学生互评机制存在缺陷,出现了学生恶意评价、不评价、错误评价等不良现象,且大部分平台功能无法有效监督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建立监督机制和学生干部管理体制,减少类似的不良现象,使得互评机制真正发挥其有效作用。再如忽略混合式教学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专业课教师往往容易重技能、轻价值,认为塑造价值观是思政课的事,自己的任务是教好专业技能。[3]在混合式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在教学改革快速发展的今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新常态。教师必须转变理念,充分掌握混合式教学方法,建立并完善多维度混合式课程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学要求。[4]

猜你喜欢

主体体系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选修6 第三模块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