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中的中医养生

2021-06-03邱韵桓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七情过饱内经

□ 邱韵桓

以宋代范仲淹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首,我国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大量的“儒医”,像白居易、陆游、袁枚等“文坛寿星”不仅才情横溢,而且精通医道,很多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成为历代文人争相效仿的对象。

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有诗云:“花村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中医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内经也有“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的养生理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分别论述了春夏秋冬四季应如何作息,如“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提示人们顺应天时,采取适当的作息方式。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这是北宋著名思想家邵雍的养生诗。意指贪图美味会使人罹疾生患,七情过度使人致病,同时指出了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预防思想。这正表明了中医所提倡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如果平时不注重身体健康,等到疾病已生再去治疗,已经违背了养生的理念:“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白居易《自觉》一诗中有:“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的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就会损害到相应的脏腑,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此时“七情”就会成为致病因素。而肝司疏泄,调畅情志,情志不遂,则影响肝的功能,而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又更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因此尤其是女性,保持豁达的心胸、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养生的一大要求。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提出“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其意是告诫人们要限制饮食,不宜过饱,更不能暴食。可适量饮酒,但杜绝酗酒。明代陈继儒《养生肤语》云:“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坠,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不论是过饥,过饱,还是饮食偏嗜,都可能成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过饥已经不多见,但吃的过多,吃的肥甘厚味过多成为了常见现象。《内经》中提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吃过多的甘美肥味,会导致湿热内盛,引发疾病。

阅读诗词可以陶冶情操,更可以养生。华夏泱泱诗国,在浩如烟海的古今诗词中,不少名人将其养生之道寓于诗句歌谣,这些诗句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养生精神财富。平时读诗时,也可以自己试着从养生的角度去解读,熟悉的诗词也会带来新的感受。

猜你喜欢

七情过饱内经
第十二届北京舞蹈双周演出照
北海之殇
七分饱是一种智慧
七分饱是一种智慧
中医怒伤肝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角色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