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雷村:竹笋“破”出致富路

2021-06-03张昊桦责任编辑毛思洁

宁波通讯 2021年8期
关键词:海曙区竹荪黄泥

文/张昊桦 责任编辑/毛思洁

每逢春笋大量上市的季节,海曙区横街镇大雷村便热闹了起来,专程来观竹海、品竹韵、购竹笋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横街镇拥有竹林面积5.32万亩,是全国单片竹林面积最大的乡镇,素有“中国竹笋之乡”的美誉,笋年产量可达1.2万吨。坐拥万亩竹海的大雷村古木参天、村居错落,竹山四面环绕,溪水穿村而过。走进大雷村,可以看到鳞次栉比的大棚,错落有致的果树,干净整洁的环境,还有那古朴的村庄,犹如一幅正在徐徐拉开的画卷,释放着自己的魅力。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大雷村党支部书记汪斌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天翻地覆。以前大雷村田地荒芜、产业凋敝,年轻人纷纷去城区打工,留下来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让大雷村的绿水青山变成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答案在漫山遍野的竹笋和村前屋后的田地上。

(图/张昊桦)村民展示“黄泥拱”。

靠山吃山竹和笋都是宝

大雷村出产笋的历史悠久。据《鄞县志》记载:大雷村的始祖叫汪本仁,是唐朝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本仁在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担任教师多年,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他与朋友到四明山游玩,见这里风光秀丽,便从安徽黟县石岗山下迁居南雷。这位汪氏太公从黟县来大雷发脉后,历传三十五代,其后代勤于耕读,开山垦田,种下了很多竹子。

大雷村一年四季都有笋,春笋、毛笋、鞭笋、冬笋,供应不断,其中享有盛名的是鲜嫩可口的“黄泥拱”。

“什么是真正的‘黄泥拱’?”汪斌介绍,“首先,要身形稍苗条,然后根节要长,以3厘米左右为佳。”大雷村的黄泥地酥潮润、土质肥沃,在这样的泥土中养出来的笋自然是极好的。新鲜的“黄泥拱”,吃起来口感松脆,带着一丝清甜,远近闻名。“大雷村每年笋产量有100多万公斤,‘黄泥拱’占比不到5%,很是难得。2013年,‘大雷黄泥拱笋’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每年清明前半个月左右,穿村而过的望童线上,约300米的道路显得特别拥堵。村民会把从山上刚挖来的春笋摆放在马路两边,交易声不绝于耳。旺季时,每天有2.5万公斤左右的销量。在近50天的春笋和毛笋收获季,村里会专门安排工作人员来疏导交通。

(图/海曙区横街镇政府供图)大雷村俯瞰图。

村民世世代代以竹谋生,“靠山吃山”,卖毛竹、毛笋,加工竹产品,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汪斌介绍,尽管村里的笋品质佳,但村民很少主动将笋运到宁波城区售卖,另外,在春笋出产旺季,如果不将迅速生长的出头笋挖掘出土,其大量吸收营养,将严重影响竹林生长,因而旺季时毛笋的销售压力其实很大。

发展旅游村庄迎来新发展

2005年,横街镇开展“游万亩竹海,品大雷毛笋”休闲游,不少城里人来村里挖笋、游竹海、食笋宴、认养竹林,这让村庄迎来了富起来的契机。之后,大雷村着手提升基础设施,硬化山道、治理溪坑、清理河道,还吸引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在村里开发旅游,经营起浙东大竹海景区。景区负责人汪宏良介绍,景区使大雷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也打开了新鲜毛笋和笋干菜等农副产品的销路,竹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节庆旅游带来的辐射效应令人惊喜。不仅是笋的销量节节攀升,还带火了大雷村的白鹭园蔬菜基地、猕猴桃种植基地、蓝莓种植基地等水果种植基地。

2018年,浙东大竹海发展成了国家级3A旅游景区。如今,景区有5.6公里游步道、79亩花海,还有华东最长的1000米滑道和700多米长的高空溜索。同时,浙东大竹海与周边樟村烈士陵园、毛岙古道、芝岭村古银杏群、洞山村南宋古桥、翠山寺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了“春摘笋、夏漂流、秋赏银杏、冬有雪景”的旅游链。据悉,浙东大竹海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62万人,接待游客数量每年上升10%到20%,共计创造了1500万余元收入。

依托2017年起一年一届的横街镇“竹农下山”文旅节,大雷村的名声越来越旺。“去年受疫情影响,游客数量锐减,不少‘黄泥拱’滞销,我们尝试采用‘线上销售+线下配送’的形式,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销售量平均每天有2500多公斤。”汪斌说,今年春天,除了线上带货,大雷村还增加了特色美食品尝等活动,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的“横街状元家宴”就吸引了不少游客。

(上左图、上右图/张昊桦)3月27日,随着第五届横街“竹农下山”文旅节开幕,主播团队走进大雷村为“黄泥拱”直播带货。

(下图/海曙区横街镇政府供图)村民展示竹荪。

升级转型村庄未来有突破

2019年底,《海曙区竹笋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为海曙实现竹笋全产业链画出了一张“路线图”。规划将竹笋产业作为新的农业核心产业进行布局,提出“一产升级、二产引入、三产带动”,打造竹笋全产业链,发展壮大竹笋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其中“一产升级”包括推动竹笋自身品质升级和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两条腿”走路,总体提升竹笋的经济效益。规划提出,将在大雷村建立160亩竹、笋高产示范园,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竹笋生产,积极发展冬笋型、鞭笋型及“黄泥拱”型等竹林培育。

升级之路已经铺开。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在海曙区农业技术管理服务站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汪宏良首次尝试在景区内种植了12亩竹荪。这种林下经济作物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限制毛竹的过分生长。“竹林茂密,为需避光生长的竹荪提供了完美的环境,同时竹林中的枯枝败叶等腐殖质为竹荪菌丝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而良好的营养源。”汪宏良说,经过4个月的培育,竹荪在竹林间破土而出。竹荪不仅破解了传统种植难题,还成为周边农家乐餐桌上人见人爱的一道美食。这一次的成功给了汪宏良启发,之后他积极尝试在景区种植黑皮鸡枞、重楼、白及、黄精等林下经济作物,还主动向行动不便的竹农租赁山林,用来种植林下经济作物和开垦花海,并每年给予分红。

同时,借助景区微信公众号里的商城云平台,以及员工网上带货,大雷村特色食品乌米饭、灰汁团、瓦片鸡等卖出了不俗业绩。“销售好时一天有6000多元营业额,有点出乎意料。”汪宏良笑着说道。

汪斌对未来充满期望,他说:“守着这片青山绿水,我们正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我们将把竹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起来,实现民富村强。”

猜你喜欢

海曙区竹荪黄泥
竹荪的深加工及营养成分功能性研究进展
黄泥水
甜甜的可乐
赤脚黄泥郎
“竹君”食疗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碗竹荪汤
水镱霖??《几何体写生》
陈亦薇??《月下高桥》
挖“黄泥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