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血管成像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价值
2021-06-03欧阳萱艺张珍东
欧阳萱艺 张珍东
颈动脉斑块可导致血管狭窄,而不稳定斑块易破裂形成血栓,继而阻塞颅内远端血管,引起缺血性卒中[1]。斑块中的新生血管与其稳定性密切相关[2]。超声造影检查可灵敏地检测出斑块中的新生血管,确定斑块稳定性,是目前评估斑块稳定性的可靠检测方法[3],但是需要注射对比剂,操作过程较常规超声检查复杂,且检查时间更长,不利于临床大规模筛查。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发展,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的出现为检测低速血流提供了一种更灵敏的方法,为临床大规模筛查不稳定斑块提供了可能[4]。本研究采用SMI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血供情况,并评估SMI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就诊且确诊颈动脉斑块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45例;年龄64~83(73.36±9.28)岁;随访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28例,未发生缺血性卒中95例。卒中组与非卒中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纳入标准:(1)颈动脉一侧存在斑块;(2)颈动脉狭窄程度≤70%。排除合并出血性卒中、高血压性脑病、血糖异常、脑炎等疾病患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1)SMI检查:使用日本东芝公司Aplio500超声诊断仪,配有PLT-1005BT线阵探头(5~10 MHz)、SMI成像软件。患者仰卧位,头部偏向对侧,颈部完全暴露。对颈动脉进行纵向和横向连续扫描,若斑块存在,以最厚斑块作为目标斑块,记录其位置、最大厚度。在二维超声图像上清晰显示斑块时,嘱患者平静呼吸,利用SMI模式的横切面和纵切面观察目标斑块并存储图像,观察斑块中的血流分布,评估SMI血流评分。SMI血流评分标准:斑块内未见血流信号为0分;斑块内可见点状血管为1分;斑块内可见点状血管和1~2条线状血管为2分;斑块内可见多条线状血管且大多穿透斑块为3分。(2)超声造影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Logiq E8超声诊断仪,配有9L4探头(4~9 MHz)、超声造影成像软件。患者仰卧位,头部偏向对侧,颈部完全暴露。经患者肘部浅静脉推注2.0 mL Sonovue对比剂[规格:59 mg/支(冻干粉剂),批号:19A034A,意大利Bracco公司)、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启动超声造影模式,对颈动脉进行纵向和横向连续扫描,若斑块存在,以最厚斑块作为目标斑块,记录其位置、最大厚度;观察斑块强化过程,存储动态图像,记录斑块增强强度。
1.2.2 随访标准随访2年,随访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为随访终点,患者拒绝、中途退出和意外死亡为随访失效。根据随访结果,有终点事件的患者定义为卒中组,其余定义为非卒中组。
1.2.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卒中组与非卒中组患者性别、年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最大斑块厚度、SMI血流评分、增强强度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卒中患者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绘制ROC曲线评估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卒中组与非卒中组最大斑块厚度、SMI血流评分及增强强度比较卒中组患者SMI血流评分、增强强度均明显高于非卒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最大斑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卒中患者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的相关性卒中患者最大斑块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呈正相关(r=0.786,P<0.05)。
2.3 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效能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截断值为2分,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6、0.856、0.786,见图1。
3 讨论
不稳定斑块易发生破裂而导致缺血性卒中,斑块中新生血管情况是评估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指标[5]。超声造影检查在斑块新生血管的检测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6],但其操作较常规超声检查复杂,而且需要对比剂和护士辅助,因此难以作为临床大规模筛查不稳定斑块的常规检查手段。SMI是一种能灵敏地检测微血管血流的新技术,它能够检测出目标组织内非常低速的血流信号,从而评估其微血管生成分布状态,具有极高的灵敏度[7]。加上SMI检查操作简便,有望成为临床大规模筛查不稳定斑块的常用工具。超声造影是一种灵敏度极高的微循环血流监测方法,能实时动态反映目标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状态。大量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中的增强强度与组织学微血管密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8]。临床研究证实,超声造影检查可用于分析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9-10]。
表1 卒中组与非卒中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表2 卒中组与非卒中组患者最大斑块厚度、SMI血流评分及增强强度比较
图1 超微血管成像(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ROC曲线图
本研究结果显示,卒中组与非卒中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最大斑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卒中组患者SMI血流评分、增强强度均明显高于非卒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卒中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具有更丰富的血供,利用SMI技术可检测颈动脉斑块中的血供情况,从而间接反映其新生血管分布状态。笔者进一步对卒中组患者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MI血流评分与增强强度呈正相关(r=0.786),进一步提示SMI检查可用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的血供情况。ROC曲线分析显示,SMI血流评分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2年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截断值为2分,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6、0.856、0.786,提示SMI血流评分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良好指标,可用于预测颈动脉斑块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综上所述,SMI评分能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新生血管情况,因SMI检查较超声造影检查更方便且无创,有望用于不稳定斑块的大规模筛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