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重新生儿PICC置管采取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

2021-06-03任权利

健康之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PICC置管危重症综合护理

任权利

摘要:目的:分析危重新生儿PICC置管采取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时应用PICC置管的危重新生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办法將此76例患儿平均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38例,对常规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办法,对研究组患儿采取综合护理的模式,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1)研究组患儿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儿经护理后Apgar评分均明显上升,且研究组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危重新生儿PICC置管后采取综合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新生儿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危重症;新生儿;PICC置管;综合护理

PICC(Per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置管能够减少穿刺次数,使新生儿受到的刺激降到最低,而且留置时间长,感染概率小,是一种长期且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1]。同时对于护理人员来讲,此种方法能够节约反复穿刺造成的时间浪费,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但是采取PICC静脉穿刺置管以后如果对导管护理不当也会引起穿刺点感染、肿胀以及导管堵或是脱出等情况导致计划外拔管,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影响了治疗周期,也会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2]。因此可见对于PICC导管采取有效护理非常重要,而以往的常规护理侧重点在于关注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等基本情况,对于PICC导管的护理关注度不够,本次研究将76例采取PICC置管的危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对常规组和研究组新生儿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目的即在于分析综合护理对此类患儿的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危重症新生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按照抽签的办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常规组(n=38)和研究组(n=38),常规组新生儿日龄1d~25d,平均日龄(14.31±1.24)d,其中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21例,足月儿2例,早产儿36例。研究组新生儿日龄1d~26d,平均日龄(14.59±1.33)d,其中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9例,足月儿3例,早产儿3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常规组新生儿采取常规护理,主要为基础护理、皮肤清洁、监测体温、生命体征以及护理导管。对研究组新生儿在上述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导管护理。由具有丰富的置管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置管,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置管结束后需用3M透明敷料对导管进行固定,导管外露部分小于2cm的时候需将导管摆放成字母“c”型来进行固定,超过2cm时需要将导管摆放成字母“s”型后再进行固定以避免导管滑脱[3],在导管圆盘处使用无菌敷料再次固定,保证此处敷料与3M透明敷料之间的距离超过1cm,避免圆盘从敷料中脱落导致导管一并脱出或是断裂。(2)置入导管以后应预防其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在穿刺前护理人员需彻底将双手消毒并正确佩戴无菌手套,对患儿穿刺处皮肤也要按流程消毒[4]。且必须由具有PICC置管证书的专科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在送管时若感觉有阻碍时不可以强行送管。置管完毕后应预防预防性给药并对其穿刺肢体进行远端按摩,密切观察患儿的穿刺点是否有红肿发胀等情况出现[5]、导管是否有堵塞、折叠等情况出现,一旦发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3)预防导管堵塞。观察输液泵显示情况,如果输液泵提示导管堵塞,且冲管时发现有阻力、回抽时没有回血的情况时则提示了导管堵塞,一般出现此情况是由于封管不及时或封管操作不当、特殊药物残渣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每次输液前均需进行导管阻力检查,若发现有阻力时应适当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液溶栓处理,待导管内的血液彻底被吸收后更换正压接头,封管时采取脉冲式封管法,且不可以使用不足10ml的注射器[6]。两种药物之间需要用生理盐水先进行冲管,避免药物反应导致结晶。(4)预防感染。PICC置管后发生感染的概率较大,感染时表现症状也不一致,一般出现感染均是操作人员在操作消毒不彻底造成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5)预防导管断裂以及处理。避免患儿肢体活动幅度过大,患儿躁动不安时可对其进行制动处理,且外管消毒(使用典附)后需用生理盐水进行脱碘处理,不可以直接使用酒精对导管消毒避免酒精造成导管弹性降低。定期对导管情况进行评估,观察其是否有断裂的趋势。(6)拔管时应对穿刺周围的皮肤先进行消毒,拔管动作轻柔缓慢,避免拔管时人为造成导管断裂,拔管以后对导管的完整性再次检查并对导管尖进行细菌培养以便及时发现患儿是否有感染的情况。

1.3 研究观察

比较两组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比较两组患儿PICC置管治疗前后Apgar评分变化情况。Apgar评分采用Apgar量表进行评估,此量表共计10分,当得分不足7分时则提示新生儿存在轻度窒息的情况,超过7分时得分越高代表新生儿状况越好Apgar量表主要对患儿的肌张力、脉搏、皱眉动作、对刺激的反应、肤色和呼吸情况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SPSS21.0统计学软件;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5。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常规组患儿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儿PICC置管治疗前后Apgar评分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儿经PICC置管治疗后Apgar评分均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研究组患儿的Apgar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危重症新生儿的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因此需要长时间的输液治疗,但是反复的静脉穿刺会给患儿带来较大的痛苦,而且容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则大幅度降低了此类事件的发生,而且减少了对患儿皮肤的刺激,因此在对于此类患儿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ICC置管的优点在于导管留置时间较长,而且仅对其外周血管进行穿刺即可,通过透明敷料可以随时观察穿刺点的情况,穿刺操作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高,从护理人员的角度来看此种操作方法也可以减轻其工作量[7]。从患儿的角度来看,长时间输液可能导致药液外渗,进而对其皮肤以及外周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此种操作则能给患儿提供较为舒适和安全的给药途径。但是如果对PICC导管护理不当则可能造成非计划性拔管,对新生儿造成一定的损伤的同时延长了治疗时间,因此对于PICC置管的有效护理是对于此类患儿的护理关键。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见到,对研究组患儿采取了综合护理干预,此种护理模式对穿刺时、穿刺结束、日常导管护理以及拔管时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保障了穿刺时操作过程的无菌性、日常护理时对导管的护理有效性以及拔管时操作规范性得以提升,因此研究组患儿由于穿刺点感染、肿胀、导管脱出、断裂造成的非計划性拔管发生率照比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可见采取PICC置管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升其安全性,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伤害。另外研究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患儿,(P<0.05)。分析这与研究组患儿的感染概率降低,其治疗效果得到了提升有一定的关系,而且也提示了通过PICC置管可以有效为患儿提供营养支持治疗。

综上可见对PICC置管患儿采取综合护理能够降低导管脱落或是断裂的风险,使置管时间得对延长,同时降低患儿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的穿刺点感染,为患儿提供可靠的肠外营养支持和治疗渠道,并可以降低因非计划性拔管导致的反复穿刺对患儿的伤害,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降低护理工作者的工作强度,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巧云,石蕾.新生儿PICC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健康之路,2018,174(8):163-163.

[2]陈海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临床观察及其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8):173-176.

[3]刘敏,王洁,刘开群,等.综合护理干预方法降低新生儿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的价值分析[J].健康必读,2019,(29):108.

[4]张鸿雁,李丽辉.新生儿PICC应用及护理体会[J].母婴世界,2018,(18):180.

[5]吕樱,李红,万丽,等.PICC在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外医疗,2018,37(7):147-149.

[6]易婷,彭梦,方盼.护理干预预防新生儿PICC置管并发症的作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0):232.

[7]张蓉芳,张亚需,翁其珠.护理干预对新生儿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8,47(2):88-90.

猜你喜欢

PICC置管危重症综合护理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生理节律对PICC置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PICC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