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组合拳”严击虚假App诈骗乱象
2021-06-02吴申城
吴申城
金融安全监管风暴正在席卷全国。5月11日,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北京、辽宁、湖南、广东等26个省市公安机关同步开展集中收网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App技术开发支持的违法犯罪团伙。截至当日18时,共捣毁技术开发窝点110余个,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40余名。
虚假App诈骗案件层出不穷
虚假App引发互联网诈骗趋势。在移动支付、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力量的迭代进步下,网络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千变万化,根据《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显示,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从电话诈骗向互联网诈骗转变的趋势。诈骗模式与引流推广方式也不断升级,诈骗过程开始呈现接触周期长、诈骗环节多、多手法叠加、跨平台实施等特点。
诈骗分子将攻击目标从原先的银行卡转移至以虚假App实施诈骗。在巨额的非法利益驱使下,一部分技术开发人员沦为诈骗团伙的“帮凶”,参与编写特定程序代码等环节,针对目标受害者“量身定制”各种嵌入诈骗功能的虚假App。不少诈骗团伙持续招揽专业化“帮凶”,从对接诈骗团伙需求、编写程序代码,到购买域名、租用服务器,再到App封装和分发,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犯罪链条。
虚假App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占比超6成。为了吸引受害者的注意,诈骗分子瞄准了金融理财、网上兼职等高频网络App使用场景,布设以假乱真的虚假App并诱导用户下载,进而实施贷款诈骗、刷单诈骗、“杀猪盘”诈骗等各类诈骗活动(图1)。眼下,通过虚假App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占所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60%以上,严重影响到百姓的金融安全、资金保障。
科技型诈骗手段迷惑性强,诈骗成功率较高,令人防不胜防。今年4月,上海警方成功捣毁了一个为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提供技术服务的犯罪团伙。该团伙制作了50多个虚假App,安装设备超过1.2万部,涉案金额过亿元。
虚假App诈骗案件的层出不穷,亦令净化网络安全环境,提高監管力度、广度的监管使命紧迫起来。“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新动向,公安机关将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加强分析研判、创新打法战法,坚持打团伙、捣窝点、断链条、摧灰产,坚决从源头上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公安部有关负责人强调。
全局“断卡”严护金融安全
“十四五”时期,数字化转型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作为“新基建底座”—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命题摆在面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护,亦关乎百姓“钱袋子”的安全。
为了守护百姓的“钱袋子”,公安部高度重视,先后组织开展多次集中抓捕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活动。自去年10月全国“断卡行动”开展以来,公安机关成功打击一大批非法开办贩卖“两卡”违法犯罪团伙,缴获一大批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电话卡和银行卡。
银联四面出击,坚守支付安全第一线。出于加强账户管理,保障百姓资金安全等方面考虑,中国银联始终联合公安部门、产业各方坚守在维护支付网络安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和银行卡盗刷等违法行为的第一线。
正如中国银联董事长邵伏军在2021年新年致辞中表示的,“银联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应用,让支付更安全、更便捷、更有温度,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方面,中国银联与公安部合作建立疑似电信诈骗涉案银行卡账户比对服务机制,通过筛查识别,提示发卡行进行关联排查,防范银行卡被用于电信诈骗等银行卡犯罪。2020年,银联全维度风控手段全年拦截可疑涉赌交易3500万笔,同时银联网络欺诈率控制在0.72BP,持续处于全球低位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银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网络诈骗案件。2020年,银联配合公安机关查处案件1.3万起。
再一方面,中国银联开展“云闪付”业务反电诈整治的专项行动,从风险模型、可信交易体系、相关处置效率等方面着手, 全面保障“云闪付” 逾4亿用户的资金安全。
还一方面,中国银联携手成员伙伴,营造、维护健康、合规的支付行业发展环境,即禁互联网赌博、色情平台、互联网销售彩票平台等。
银行“断卡”严控账户潜在风险。 各大银行积极响应“断卡行动”,纷纷自发性开展针对“睡眠账户”、长期不动户、一人多账户等问题账户的清理工作,而问题账户通常存在几年无交易,账户余额为零,无存款明细和关联账户、办理基金、第三方存管、零售贷款、外汇买卖等业务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清理账户不完全等于直接销户,有的银行仅对该账户进行交易限制,持卡人前往银行网点亦可重新恢复使用,另有银行亦对满足条件的账户进行销户。
金融、支付是贴民生、促市场的重要领域,支付兴则市场兴,金融稳则民心安。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当下,监管者、市场者组成的多股力量相互交织,打出了一套金融安全“组合拳”,共抗网络“黑产”犯罪活动,共建健康、安全的网络金融环境。每一位网民亦不容忽视自我防诈意识的积累,筑牢内部风险防控之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