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三观”教育融入科普教育基地

2021-06-02殷敬伟刘铁高明生韩笑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三观融合发展

殷敬伟 刘铁 高明生 韩笑

摘  要:科普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观”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在如今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水声特色“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应运而生。采用线下线上互补,“三观教育”和科普教育相辅相成,“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搭建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实现在科普的同时,进行特色“三观”教育,引导青少年投身国家战略人才紧缺领域。

关键词:水声特色;三观教育;科普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1)02-0110-04

作者简介:殷敬伟,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极地特殊环境中水声技术的理论基础、应用基础、信息一体化技术研究;刘铁,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管理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明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务办公室主任,法学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及改革研究;韩笑,工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声通信、水声通信侦察与对抗、声呐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研究。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称“三观”)建立、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三观”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三观”的核心内容,在“三观”教育中如何创设、营造优良的情景教育环境,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1]传统的课堂教育在营造教育情景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科普教育基地作为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不仅可以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研兴趣,而且可以在科普教育中传递科研过程中带有的精神属性、文化传承和优秀品质,从而在特定的科普情景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在建设水声特色“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的过程中,注重在科普教育中营造“三观”教育的情景环境,以大学三个博物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讲座报告会、各类网络平台等为依托,实现科普教育与“三观”教育在“互联网+” 、线下学习实践中的有机结合,进而引导青少年认识海洋科学、培养科学思维,并激励他们在将来探索海洋知识,守卫我国海洋领土,开发海洋资源,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一、“三观”教育在当前教育模式下存在之问题

(一)学校重知识学习,轻“三观”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点,是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对中小学生来说,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未来漫长人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然而,目前学生学业负担沉重,每天忙于应付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以及课外补课(含各类兴趣班)等活动。研究调查显示,只有20.2%的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为1小时以内,75.5%的学生超过1小时,有10.2%的学生甚至超过3小时;参加课外补习班的初中生比例超过40%,其中每周补习时间超过2小时的初中生比例达29.4%。[3]片面强调学生升学而忽略或不重视其“三观”教育和培养,导致中小学轻视“三观”教育环节。

(二)初等教育與高等教育联动性不足

日常生活中中小学生基本上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且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是被动学习,即家长和老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不知道所学知识在今后的大学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应用。缺乏正确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就很难在将来考入大学后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同样,大学也缺少与中小学教育的联动,没有更好地发挥向公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

(三)中小学缺少优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在现有条件下,中小学教育中的绝大部分资源在向课堂教学、学生成绩等方面倾斜,这一现象也与当前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有关。这导致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认知主要停留在升学上,而对其他“影响”升学的事务则避之而不及。这也使得很多中小学生难以获得优质的社会实践机会,已有的相关活动又重形式轻内容。因此学校难以在实践方面营造良好的“三观”教育情境,这导致在未来的大学学习中,学生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二、建设水声特色“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之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的教育情境

对青少年进行“三观”教育需要科学地创设“主观”教育的优良情境,情境的模拟设置又分为物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优质的物理教育情境内含积极的心理情景,心理情景的实现需要依托于物理现实。特色“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的特点在于,在特定的科学方向体验性教育中,融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实现既引导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和发展,又使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关系、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基于此,营造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的教育情境。

(二)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投身国家战略需求紧缺领域

水声技术是利用声波对水中、海底及海底以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跟踪、识别以及水下通信、导航等的方法与技术。这是中国在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开发与保护方面紧缺的技术,也更加渴求专业人才。其特殊的军事和战略属性决定这项技术只能依靠独立发展,培养自己的优秀人才;相比其他学科,水声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这是此类学科发展的顽疾。因此,打造水声特色“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不仅是在社会实践中向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更重要的是将“三观”教育融入其中,在思想上引导其投身国家战略紧需领域,将爱国信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埋青少年内心。这种特色教育平台的建立和运行,也为类似领域发展提供了有益实践。

三、水声特色“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开展之形式

(一)“引进来”科普活动嵌入精神文化内核

通过“引进来”的方式,组织青少年学生进科普基地实际体验科研过程,认识海洋知识。以船舶博物馆、军工博物馆和海洋博物馆重点讲解我国海洋开发、海军发展、海洋国土等内容,向青少年展示近代以来我国海洋主权从被侵犯到被捍卫再到和平开发的过程,使其了解先辈为海洋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带领青少年走进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水声工程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了解声音的传播,体验声音中的科学,培养科学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亲身探索的体验,进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究、合作和创造等综合能力,有助于青少年感受声学魅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走出去”主动补齐中小学“三观”教育营造情境短板

“走出去”是指水声学科走出学校,通过组织科普活动宣讲团深入黑龙江省内各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讲述水声相关主题课程,加深青少年对声学知识和水声技术的认知;吸引更多学生对水声技术产生学习兴趣,了解水声,关注水声,进而萌发投身海洋事业的梦想,达到推广水声学科的目的。此外,通过对水声相关作品的展示,播撒海洋强国梦的种子,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黑龙江省各级贫困县、镇内中小学是平台重点关注的对象。与市內学校不同,乡镇的青少年对我国海洋的形势了解更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平台每年选拔优秀志愿者,深入到乡镇中小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易行的实验向当地青少年传播水声专业知识。目前,平台已在哈尔滨市三星村、汤原县永发乡等地形成帮扶定点。在科普过程中,采取声学“小课堂”与科技“大制作”相结合的形式,鼓励青少年动手实验,引出声、介绍声。将小问题融入生活,引发他们对生活中的声现象进行思考,化抽象为具体。此外,开展的船模拼装特色活动,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对水声和海洋的热爱。

四、水声特色“三观”与科普教育之内容

(一)海洋船舶科普知识及大国工匠精神

通过船舶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述,向青少年普及海洋及工匠精神。以船舶的发展史为主线,以海运、海洋、海防和核能运用为方向,以中国“十大名船”为亮点,全面介绍船舶发展史、船舶科技史,重点展示我国船舶工业在船舶运输、海洋开发、海军装备及核能应用等方面的重大成果。船舶工业的发展历史蕴含着大国工匠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了解中外船舶行业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激发青少年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海洋开发和海军建设贡献聪明才智的热情。

(二)军工科技与军工精神

军工纪念馆以哈军工历史为基础,以重点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成果为线索,以弘扬哈军工文化为主题,以历史陈列和主题展览为主要形式,展示哈军工筹建、发展、分建和改建的历史,揭示哈军工作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科学技术学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军工纪念馆,继承和发扬军工精神,“培养又红又专的军事工程技术人才,使之能掌握和驾驭技术,并具有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为国家积极做贡献的爱国心。

(三)海洋科研发展与强国战略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走向深蓝、海洋强国战略成为我国新时代又一大重要战略决策。海洋科研工作的发展为这一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海洋科研工作也因此更具国家属性。在科普基地活动中,通过仿真模拟近距离接触水声科研过程来加深认识,通过复盘科研团队工作历程来感受集体力量,通过听科研讲座与大师面对面交流沟通加深思想领悟。通过这些活动让青少年认识海洋科研工作,更深切地体会海洋强国的内涵,让水声的知识深入人心。

五、特色“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实践之思考

(一)科普平台与“三观”有机融合利于更好塑造青少年“三观”

以往的科普平台建设重视科学普及,对“三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实际上只发挥了科普教育平台的部分作用,造成资源浪费。而将特色“三观”教育与科普平台有机融合,不仅能发挥平台科学知识普及的作用,而且能在引导青少年在树立正确“三观”的同时,对特定的科研、国防和国家战略需求方向产生兴趣和向往,从而实现知识与思想的双丰收。

(二)发挥大学精神对特色“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的支撑作用

建设特色 “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大学现有优质资源,发挥大学社会服务、思想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引领作用,这是每所大学拥有的普遍特点。同时,充分挖掘不同大学的独特精神内涵,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三观”教育。如此青少年既能在平台的教育下领略大学的普遍价值内涵,如爱国、集体、自强和创新等;又能在不同大学的特色“三观”教育实践中,对不同属性的专业产生兴趣和爱好,从而树立对某一国家紧缺学科及人才领域的远大理想。

六、结语

青少年正确“三观”的树立与科学素养的提升,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科技事业的未来。建设水声特色“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通过现场科普讲座、实践互动和线上科普,以及带领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等形式,不仅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为培养更多继承红色基因、热爱国家、乐于奉献、敢于创造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开创水声技术教育教学新局面,而且还能为同类科技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会蔚.基于青少年成长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5):4-7.

[2] 姜立春.浅谈如何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41-42.

[3] 蔡金花.初中生学习生活质量:现状与改进[J].现代教育管理,2020(5):122-128.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三观融合发展
三观壁画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加强科普旅游教育,提高导游员科普素质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科普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