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06-02李清富刘晨辉王志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9期
关键词:熏陶工科新工科

李清富 刘晨辉 王志鹏

[摘           要]  “新工科”这一概念的提出,给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高校应当以建设工程教育强国为目标,深化工程教育改革、贯彻落实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以此为背景,对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创新人才进行探讨。以现存的教学问题为参照,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全面型人才为目标,从创新、实践、学科交叉、环境熏陶几个方面入手,以考核方式变革为导向,探索了适用于新时代高校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關    键   词]  “新工科”;高素质;创新型;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094-02

一、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立德树人”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如何满足新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新工科”教育的优势,是当前全国高校应不断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仍然采用教师为主导,以课本、课堂、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课堂缺少师生互动,教与学相脱节,机械式学习使得学生不能高效吸收知识。再者,知识老化,核心知识更新不足,学生与时代脱轨,使得所学领域创新不足;同时学科分离、类型单一的科目使得学生知识面较为狭隘,容易造成专业技能较强但其他方面薄弱的现象,不利于人格的完善和高素质的养成。而只注重理论但缺乏实践的教学体系,会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且实际动手能力差。单一的试卷成绩仍是目前界定能力高低的凭证。批量模式化和专业同质化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要求

首先,改革和升级现有工科结构,设置前沿学科和新型稀缺学科并与现有工科交叉融合,以此体现工程教育的新要求[1]。其次,为培养和熏陶师生的文化素质,需要营造高雅、生动、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应将思想政治融入专业课以实现学生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融会贯通。最后,在高校教学中,实践环节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2]。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全面型创新人才是必然的[3,4]。

四、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一)继承与创新

首先,教师在继承的同时应该注重创新,要随着时代的改变及时更新所传授的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深化对某一学科及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解,丰富自己,提升内涵。同时教师和学生要做到相互质疑、相互提问,同学间要相互交流、相互解答,让教学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探讨、共同进步之中深入。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网络化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把网络带入教学当中也是新时代适应潮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适应各种环境下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让学生对不懂的地方反复学习,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得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范围也更加宽广。

(二)学科交叉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归属于文化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5]。在知识经济时代,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及深厚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努力推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实现工科、理科、文科等单纯的学科门类大跨度的综合和交融,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实现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感染与熏陶。同时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在有关的课程设置中,注意专业课与人文课的相互渗透,以学分制改革为导向,设置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及推荐选修课,重视选修课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自主性。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可以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此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 理论与实践

在高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使课上理论知识与课下动手实践相统一,从而使所学得到更好的巩固,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决定的。实践活动是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所要求的必须具备的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论学习的目的是支撑实践,指导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掌握,并能在活动交流中丰富情感与态度,为将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的原则,提高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更好地完善现今的素质教育,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方面,授课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需培养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高校应建立安全指数高、设备性能好、可操作性强的相关创新实践实训场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关系,使学生在企业进行创新实践,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双重培养下全面发展。这将为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积累经验,增长见识。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环境熏陶

环境熏陶[6]有着同化、浸染的功能,它可以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逐步渗入受教者的身心,指引受教者的思想和言行,从而使受教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它也有内化、发扬的功能,受教者可以把通过熏陶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等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培养、促进个人才能的发展,并将其带到今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伴随着个人的一生。文化范畴的环境熏陶应当包括富含文化底蕴的物质文化、教师和学生健康发展的精神文化及各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其中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学校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具有深远影响的名人雕塑、在校园里增设有名言语录的宣传牌等,同时多举办各类校园文化节活动,例如辩论赛、诗歌比赛、参观校史馆及讲座等等,由外而内地熏陶学生的道德品行,以使学生由内而外地散发文化气息。另外,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传播者,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素养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大学教师是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激励学生学习研究的奉献者与引路人。教师应当博学多识,内涵丰富,见解深刻;应当钟爱学生于教育,指导学生以方向。这样广大学子才能从知识、智慧、修养中得以熏陶,进一步提高综合素养,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五)考核方式变革

在当今急剧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判断个人取得成就的标准,这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多维度获得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有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的本领。然而,目前高校的考核体系仍然是以纯理论的试卷考核来评定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得到的结果是不可靠的。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应该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升级陈旧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7,8],综合评判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具备创新性思维。例如,对于实操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生上台演講、老师及同学台下提问的方式进行翻转教学,全面考查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查阅、理解和讲述能力。这将彻底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一味考前刷题、关注零散考点且动手表现能力不足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学习技能。

五、保障机制

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的建设与实施,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是成功的关键,校领导应该积极响应新时代的号召,制定相关准则,建立保障机制,贯彻和落实新规划的实施。组建完整的教育实施体系,把此项工作落实到每位师生,为教育教学更新必要的设备与场地,丰富整个校园的文化与学术氛围,并建立健全的工作考评机制,严格要求每位师生按制度进行,同时对表现突出者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结语

本文响应“新工科”建设要求,以当今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为因,以培养综合性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果,以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为主线,从拓宽思维、敢于创新、学科交叉、实践能力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全方位综合教育的“新结构”。期望能在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形成高校“工程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40-43.

[2]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6-10.

[4]张安富,刘超.“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新工科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7(9):21-23,33.

[5]王海升.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J].教育与职业,2006(26):18-20.

[6]胡东芳.论熏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31-33.

[7]董伟,彭新华,张常山.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倡导创新思维习惯:基础化学课程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2):58-61.

[8]张树鹏,宋海欧,董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点的蛛网式架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5):56-59,71.

编辑 郭小琴

①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郑州大学教改项目(2019ZZUJGLX019;2019ZZUJGLX259)。

作者简介:李清富(1966—),男,河南林州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土木与交通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刘晨辉(1968—),女,河南三门峡人,本科,高工,主要从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王志鹏(1994—),男,河南新乡人,研究生,主要从事交通运输领域的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熏陶工科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艺术熏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如此熏陶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花糕,我爱摆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