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山”理论视域下的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2021-06-02任全
任全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实践,新时代对于乡村振兴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灵活运用习近平“两山”理论,科学指导乡村振兴,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健康等方面的全面振兴,这就需要对乡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机制和制度,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完成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
關键词:“两山”理论; 乡村振兴; 绿色发展;发展模式
农民生活的极大改善是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得益于坚持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这一发展思路,党的十九大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作为护航国计民生的重要手段,要坚定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使得乡村振兴可以持续发展,这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加以指导,完善的制度得以实行。2005年,习近平在考察调研的过程中,得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科学论断;2006年,发表了《实践中人民对“两山”之间关系认识的3个阶段》这一重要论述;2013年,习近平同志对“两山”理论的辩证关系和发展理念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阐述;党的十九大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确定了“两山”理论在我国治国理政中的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两山”理论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在这一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全面开展。
一、“两山”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联系
“两山”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二者相辅相成,“两山”理论为乡村振兴中如何有力的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乡村振兴的实践为丰富和发展“两山”理论提供助力。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为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如何从保护生态环境中为经济增速提供助力,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共命运提供了新的理念。
(一)乡村生态保护的新思路
“两山”理论首要强调了“绿水青山”的重要意义,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发展的理解中完全将生态和经济分裂看待,乡村生态系统的破坏非常严重,是与这种发展理念有着直接联系的。以损害生态利益换取的经济发展,往往需要更多经济投入去改善,甚至无法挽回,人类的生存赖以良好、有序的生态环境,短期取得的经济效益毁坏的却是长期发展的机会。“两山”理论是要求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下,进行乡村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将保护和改善乡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放到首要位置,经济发展对生态保护要有反哺的机制。坚定保护乡村生态系统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改善生态、生活环境就是促进生产的发展,经济发展要生态先行的发展理念。对于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系统要合理布局,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要以可持续地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
(二)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单一依靠第一产业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是具有局限性的,只有将第一、二、三产有效衔接并融合才能使得乡村经济高效、可持续地增长,这也是“两山”理论指导下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向,要将生态环境上的有利条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人们创造的经济价值是以平衡的生态系统为载体的,所以经济增长要充分掌握绿色发展的规律,坚持将绿色、可持续、集约作为基本途径,乡村经济要形成闭合的产业链,深挖产业潜力,增加附加价值,以低消耗支撑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产业的整体布局、结构要素、生产方式进行合理规划,对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调研,提高产业转移的生态门槛和准入机制。
(三)乡村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乡村的协调发展要将生态与经济紧密联合起来,仅仅注重生态建设,会造成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无法满足,劳动力大批转入城镇,突显了农村养老问题、教育问题、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最终陷入落后发展的循环。而抛开生态建设的经济发展只能得到短期效益,乡村生活环境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严重也会造成乡村的没落。只有充分理解“两山”理论,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反哺,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振兴之路,才能解决三农问题。
二、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及困难
目前,各地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为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因各地农业基础、产业基础、生态基础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且乡村振兴规划刚刚起步,所以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急需解决。
(一)乡村环境亟待整治修复
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于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需开展综合治理,没有梧桐树,又怎么会引来金凤凰。要生态和经济都得以长远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有序、良好的投资环境。传统的农业作业模式造成了林地、草地的破坏和土壤、水源的污染,过度开垦林地和草地促使周围土地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使得土地利用率急剧下降;土壤的结构破坏、土地板结是由持续滥用农药和化学肥料造成的,周边动植物的生长缓慢是由残留的农药造成的,这些对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都是不可逆的。长期以来,农村房屋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缺少规划性和连续性,农民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农村排污系统、自来水供饮系统、移动网络覆盖率都是困扰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问题。
除外,乡村振兴发展与乡村人文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农民缺乏科学管理土地的系统知识;破旧的陋习风俗;薄弱的基础教育和人才流失这些都会制约乡村的发展。
(二)发展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符合市场经济的农业运行机制、健全的农村管理制度是离不开的。机制不灵活、制度不健全都会导致管理上的不规范,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利益和决策的权利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具体表现为,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村集体经济时,往往因个人利益而促成或流产。在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缺少指导性和规范性的发展机制,而造成不作为或乱作为。
目前,各地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制定的规划还处于初步阶段,规划制定的科学性还有待于论证,是否能够落地,是否做到因地制宜,这都需要借助以往的成功经验加以研究。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围绕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一课题进行突破,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三)产业基础薄弱,缺少特色产业
各地乡村普遍面临产业基础薄弱,缺少外部资金流入,并且现有产业不成规模,多数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虽然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但缺少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规划,就如何做好“两山”之间相互转化的,缺少特色产业的带动。乡村现存经济主要依靠于第一产业的发展,二、三产业无法形成规模化、现代化的运作,产业管理模式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阶段,解决现状的良策是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人才的引进。
同时,乡村现有产业在面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生态保护要求时,是否能够适应更高的环保标准和准入门槛还有待商榷。发展特色产业所需的产业基础、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也都不够完善。
三、“两山”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振兴策略
(一)整治乡村环境,营造生态宜居和乡村文明
乡村环境的综合整治是乡村振兴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的人文环境二者缺一不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一方面,对于现有的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守住耕地、林草、湖泊的生态红线,做好农业水源污染的防治,加强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修复,扩大轮耕土地的面积,特别是控制农药化肥的用量,保护好乡村的生態系统和自然风光。另一方面,对于村落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投入,做好乡村的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道路基础是乡村发展的前提,修好村道,可以解决农产品短途运输的困难,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乡村其他产业的发展,为投资建设提供基础。对于村落和庭院的规划要有长远的考虑,美化村庄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域风情、民族特色、历史人文,实现“一村一品”,打造千姿百态、各有特点的村落。乡村环境建设还要充分考虑饮水、用电、网络等居民生活保障工程,使农民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整治乡村环境更重要的是,摒弃乡村固有的陋习风俗,特别是对于环境造成危害的陋习,如秸秆焚烧、乱倒垃圾和污水和一些封建迷信行为。
(二)规范发展机制,形成有效治理
“两山”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振兴是对于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重新总结,随之而来,对于发展思路、发展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新的认识,这也就需要各级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乡村振兴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突出“绿水青山”的优先地位,做好向“金山银山”转变的成果转化机制。
一是按照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做好振兴规划,建立长效的生态监督检查管理制度和机制,对于林田湖草实行一体化保护,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标准,建立生产和生活产生垃圾的回收利用制度;二是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保障机制,对于政府财政投入、村集体自筹资金、社会投资加强监管,鼓励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当中;三是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特别是对于“三重一大”事项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充分调动起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让村民参与到决策中来,实现自己的主人翁价值;四是制定好乡规民约,加强村容村貌的自治,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提升。
(三)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需要有特色产业的带动,千篇一律的产业发展模式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力,每一个乡村都要结合自身的生态特色,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品牌。各地应围绕“两山”理论,积极思考“绿水青山+”的模式,结合现有自然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各自的产品,产品既可以是精加工后的农作物,也可以是保持原生态的山野货;既可以是大山大水的旅游风景区,也可以是充分利用庭院发展的农家乐。在“绿水青山+”的后面是一切当地可以利用的生态资源。乡村独具的自然资源、优美风光、风土人情、建筑特色,都是一座座未被开采的金山银山,深入推进第一、二、三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融合,将创新元素融入到一、二、三产业当中来,最终将乡村打造成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的乐土。
参考文献:
[1]唐承财,郑倩倩,王晓迪,邹兆莎.基于两山理论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绿色发展模式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2):203-208.
[2]唐玮,王娟,车涛,张陆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J].财经界(学术版),2020(12):15-16.
[3]张德荣,刘晓莉,文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绿水青山 变金山银山[J].中国地名,2020(06):44-45.
[4]刘小涵,唐晓岚,张晓东.“两山”理论指导下的楠溪江乡村振兴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20(01):11-13.
[5]齐骥.“两山”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实现及文化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45-155.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