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莫小觑生活中的“回头”

2021-06-02沈栖

杂文月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养道德生活

沈栖

“回头”一语,似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追忆历史,总结经验教训,被称之为“回头看”;商家注重销售,笑迎顾客频频光顾,美其名曰“回头客”;靓女帅哥常受到世人注目,遂有了“回头率”的量判;一度沉沦,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社会赞许这样的“浪子回头”……它们多有修辞学上的借代意义。本文论及的“回头”则是实实在在的一个生活细节。

环视现实,有些人对这一小得近于下意识的小动作没想到、不愿做,甚或不屑一顾。诸如:进入安装电磁门禁系统的商场,门扇打开后便弹簧门似的自动关上,有人一推而进,从不回头看一看是否有尾随者;高层楼宇乘电梯,大大咧咧进入也不回头顾及行动不便的老人、妇孺、残疾者;在酒肆饭馆用餐,拖椅入座,不回头看看与邻桌的间距会不会影响他人就餐或行走;上火车、乘飞机、搭长途车,摆放行李时,只顾占货位而不回头张望通道上是否碍人通行;取回停放在路边的自行车或电动车时,只图快速,置来来往往的行人于不顾;离开公厕时,不习惯回头看一眼,是否冲过了水;等等。生活中委实有不少细节,看似不经意的习惯性反应,如微微的一回头,彰显出的却是一种生活的内在价值,无疑是“友善”的道德标志,其蕴含着与人方便、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道德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它有“友善”的道德考量。人类自从有了文明进步的自身要求后,“友善”便是其重要的意涵之一,中外揆一。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亚里士多德有关“友善”的思想最具代表性,此外,苏格拉底、柏拉图、西塞罗等都讨论过“友善”的问题,比如苏格拉底曾说:“人们天性有友善的性情;他们彼此需要,彼此同情,为共同的利益而通力合作。”他是把“友善”和人的品德、智慧联系起来思考的。那么,我国传统文化呢,德治思想完全是从儒家的仁学理念中引申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文明中道德构建的一贯思路是:注重人际关系,由血亲而推广到社会,由家族而扩展到国家与天下。而“友善”便是由家族亲情推广到国家与社会中去的一種道德范畴,它体现为一种为人之道。“友善”的为人之道,其逻辑前提就是要时时处处关心和尊重他人,私欲服从公德。其实,在公共场所注意“回头”,继而克制自己的行为不伤害他人、不有损秩序,仅是举手之劳,需要的是一份爱心、一份责任和一份自律。

一个人的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往往与其教养存在着线性因果关系,且成正比。在公共场所常以“回头”的方式方便他人、尊重他人是教养的自然流露,无须刻意为之,亟需的是从小耳濡目染养成这一习惯。记得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我当了一回志愿者。那天,我提前一小时到场,见有一队日本中学生围坐着等待开馆,有说有笑,天真可爱。放行时,他们起身立队进场前,几乎每个学生都做出了一个漫不经意的习惯动作:回头朝自己刚刚坐过的地方扫视一眼,或捡起喝完的可乐罐,或拿走垫坐的纸张,或把垃圾装进塑料袋,并且自觉地装入自己的背包内,周边不留片纸碎屑。这一情景当初引发我一阵震撼,至今它依然美好地留存在我的脑际。何以故?因为这群日本的孩子将“跨出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形象化了,他们的“回头”行为,足以衡量渗透于血液中的教养!

作为礼仪之邦,我国传统文化是颇为讲究教养的。“知书”和“达礼”,构成教育的两个方面,书本知识和现实教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固然不可或缺知识的培育和积累,但其修养、人品、胸怀、操守才是具有根本意义。因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不是光灌输知识。在教养方面有“短板”,自是与当今倡导的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人民日报》曾刊出过40条教养礼仪,它们分“品德篇”“社交篇”“户外篇”,每条都很具体、很细微、很实在,如:“凡事提前10分钟”“越小的承诺,越要信守”“说话要多用‘请‘谢谢‘对不起的词语”“不在背后说人坏话”“不要故意窥探他人隐私”“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尖叫、四处乱跑”等等。编者按语称:“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这个暑假,让孩子更有教养。”遗憾的是,“回头”没能列入其间。

猜你喜欢

教养道德生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