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国际视野及现实启示

2021-06-02

江西社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抗战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宣传工作的内外统一,强调宣传工作的国际视野。全面抗战时期,党基于坚持抗战、塑造自身形象、争取外援、遏制摩擦等因素的考虑,在宣传站位确立、宣传内容把控、宣传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凸显了宣传工作的国际视野,有力地推动了抗战事业的发展,其经验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际视野,即国际眼光或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视角思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还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P1)也就是说,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国际视野,既要让国人时刻关注世界动态,做到与时俱进,又要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事实上,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基于“向国人介绍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国际视野进行了艰辛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宣传经验。深入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新时代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抗战与形象塑造:全面抗战时期党的宣传工作国际视野的动因分析

全面抗战时期,在艰苦复杂的军事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从国际视角出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表明党在残酷的军事斗争中对于宣传工作推动抗战动员作用的深刻认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复杂环境下,党既需要通过宣传工作不断强化自身形象,又需要运用宣传工作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一)凝聚全民族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需要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从来就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使命。“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国的政治形势进入了实行全面抗战的新阶段。新的复杂形势,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更为高远的站位去开展宣传工作。首先,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是新阶段最中心的任务。然而,无论是“全国军事的总动员”,抑或是“全国人民的总动员”,乃至实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最终目标,都离不开视野开阔的宣传工作。其次,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寇、汉奸、亲日派大放其和平妥协空气,企图动摇我国军民坚决抗战的决心。为了高度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克服一部分人的悲观失望情绪,坚持抗战到底,就必须“将敌人一切残暴兽行的具体实例,向全国公布,向世界控诉,用以达到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之目的”[2](P611)。再次,作为反侵略战争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中国人民既要对国内的战争形势有所了解,又要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乃至国际局势有着较为清晰的理解。这就需要将日本国内的形势和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国内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只有这样,方能同仇敌忾,全民抗战。因此,为了有效地宣传党的抗战战略,为了更好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路径,那就是站在更加广阔的视角去开展宣传工作。

(二)塑造中国共产党自身形象的需要

政党形象是党内外公众对政党的整体性认知和评价,对政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党在党内外公众面前无能为力,政党还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形象设计塑造政党形象。但是,这对大革命失败以后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是难以想象的。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所述:“九年以来(红色中国)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3](P3)因此,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武装力量仍缺乏足够了解。一方面,就国内而言,国民党控制的舆论机关“不厌其烦”地进行着丑化共产党、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宣传。比如,国民党《中央日报》就曾刊登过这样的消息,“驻闽之暂编第一师师长张贞,昨有电到京,报告共匪毛泽东业已病故,及朱德逃窜情形”[4](P3)。另一方面,就国际而言,受国民党新闻宣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人被想象成 ‘留着长胡子’、‘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皮夹里夹带土制炸弹’等等的江洋大盗”[5](P20)。因此,如何巧妙运用国共合作创造的有利条件,将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坚持集体领导、为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拥护的无产阶级政党展现在国统区、沦陷区乃至世界人民面前,这是当时党的宣传工作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党的宣传工作站在何种高度开展工作的问题。

(三)为中国抗战争取国际援助的需要

争取外援,是中国共产党抗日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抗战取得胜利的一项重要条件,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毛泽东就指出:“战胜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敌人的。”[6](P347)可见,在强调坚持自力更生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对外援的争取。1939年1月,毛泽东在谈到抗战与外援的关系时再次明确提出,在伟大的抗战中,“基本的依靠中国自力胜敌”,“但同时,需要外援的配合,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7](P146)这是毛泽东从世界整体性的角度考察抗日战争得出的科学结论。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国争取外援的问题也就置于更加合理有力的基础之上。国际社会援助中国不仅是援助中国的抗战,援助中国就是援助他们自己。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共产党不可能直接同外国政府发生外交关系,因而国际宣传就成了争取外援的主要方法。关于国际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毛泽东曾指出:因为中国“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6](P465-466)。对此,《解放》周刊还专门撰文:“我们应该进行广泛的国际宣传,对全世界表明我们坚决抗战、彻底反对侵略者的主张,并要求全世界爱护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致起来援助中国,反对日本。”[8](P13)

(四)向国际社会揭露国民党“反共”摩擦行径的需要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及国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及英、美帝国主义的利益。他们虽然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推动下,在全国人民爱国民主运动的压力之下,被迫抗日,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放弃十多年来对外妥协、退让,对内镇压革命的一整套办法。尤其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伴随日本侵华新方针的实施,中国抗战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的同时,蒋介石集团虽然继续坚持抗战,但其将重点由“联共”抗日逐渐转到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面,其倒行逆施由此而愈演愈烈了。从1939年到1943年,“国民党政府接连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破坏国共合作,造成严重的内战危险”[9](P216)。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顽固派任何有损于统一战线的行为都势必会引起国内外舆论的深刻关注。因此,全面抗战时期,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义务向国际社会揭露国民党的错误政策和“反共”摩擦行径,以切实达到遏制国民党“反共”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

由此可见,全面抗战爆发的客观状况和党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使得中国共产党必须立足于更加广阔的视角去开展宣传工作。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对此亦有着清晰明确的把握,对宣传工作的规律进行了深入摸索。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发挥宣传工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作用,开阔宣传工作的国际视野,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二、走向成熟:全面抗战时期党的宣传工作国际视野的主要体现

全面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开展宣传工作,做到了军事斗争和宣传工作的有力配合,推动抗战和塑造自我形象的有力配合,维护统一战线与揭露国民党倒行逆施的有力配合。具体而言,这一“国际视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宣传站位的确立上,服从党在抗日阶段的中心任务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争取抗战胜利”这一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宣传工作。在此原则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既注重加强国内团结,又要求强化国际团结。

要求加强国内团结以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通过官方或民间的方式反复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以期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首先,巩固抗日党派的精诚团结。国共两党及一切抗日党派间关系的融洽与否,对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对于抗战形势的发展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困难能否有效克服,反攻能否真正准备,抗日的最后胜利,能否争取得到,胥视各抗日党派间,对于建立真正互信,泯除猜疑,精诚团结的努力程度如何为断”[10](P2)。其次,加强军队的团结。完成驱逐日寇出中国如此巨大的任务,非团结起全中国人民,全中国军队,不能完成。为了加强军事力量,“这就须全中国的武装力量,不论前线后方,不论战区敌后,不论中央地方,不论属于任何系统,都应团结于最高统帅指挥之下,一致杀敌,而不容有任何摩擦,任何歧视”[11](P1-2)。再次,巩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在我国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必须动员整个中华民族,也就是说,要动员汉族,也要动员一切少数民族参加抗战,“日益紧密的在‘抗日高于一切’的唯一原则下,团结起来,一致参加抗战,增强抗战的力量”[12](P1)。

呼吁反侵略的国家民族团结起来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击败日寇主要是全中国人民的任务,而击败法西斯主义则是全人类的任务。因而,这就需要在“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反法西斯的民主国家都能团结一致”。这种团结一致在美日、美德、英日宣战后,在侵略的法西斯阵线和反侵略的反法西斯阵线得以分明的情况下,变得尤为迫切。一面是反德意日的正义战争,另一面是侵略的非正义战争。因而,要使反侵略的国家民族团结起来,就要做到:一方面,主张中、苏、英、美、荷的团结,应大大加强起来。这些国家被认为是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主阵线的中坚力量,胜败与共,血肉相连。所以,“必须群策群力,积极作战,才能致胜。相互之间,更应求协调增互助,切忌不恰当之言行,招致敌寇乘隙而入之挑拨,遂行其离间分裂,个个击破之毒计”[13](P2)。针对希特勒在政治方面大肆挑拨英、苏、美关系,并借所谓“苏联杀害波兰军官案”挑拨苏波关系的阴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华日报》强调,“同盟国家——特别是英美之间以及英美荷苏联之间必须有进一步的团结,而团结的基础则又必须放在争取共同胜利的努力上”[14](P2)。另一方面,就中国及整个远东而论,则应该加强抗日的团结,以期集中力量,歼灭日寇。这其中,“不仅包括中、美、英、荷、印、澳洲和菲律宾及马来半岛的一切民族和人民,更应包括朝鲜、台湾、越南等地的各民族以及日本国内的人民”,以此来“结成一个国际的和日本国内的坚强有力的抗日统一战线”。[13](P2)针对日寇在东方挑拨英美之间关系、英美对华对澳关系的阴谋,《新华日报》再次强调,“就是在远东,太平洋上的同盟国家也有进一步加深了解和加强团结的必要,而最有效的步骤,应该是迅速加强对澳洲和中国的援助,增强对日寇的打击”[14](P2)。

因而,纵使中国抗战战局纵深发展、变幻莫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矛盾重重,中国共产党依然能够为全民抗战呼吁,为打败日本侵略军、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呐喊,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到极致,维护国共合作和团结抗战的大局。纵使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态度不尽相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模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武装力量存在误解,日本对华的军事进攻和政治进攻接连不断,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盟国之间的团结,始终为建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际统一战线而努力。不管是对国内团结的加强,还是对国际团结的强调,都是服从和服务于抗日战争的总体任务的。

(二)在宣传内容的把控上,凸显“向国人介绍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宣传意图

宣传工作,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引导活动。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反对民族压迫、反对侵略战争,就必须在宣传方面给以积极的回应。因而,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是以“向国人介绍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为宣传导向的。

“向国人介绍世界”以及时准确了解国际局势。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紧密相连的。全面抗战期间,由于国民党对新闻通讯的垄断及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统制,大后方和沦陷区的广大民众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国际局势。对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宣传媒介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况作了大量报道,对战争的走向问题作了科学准确的预判。比如,苏德战争爆发前夕,随着英、美与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的迅速上升,中国大后方的一些人产生了一种企图借助英、美与日矛盾挽救中国的幻想。对此,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文指出,战争正向着扩大和持久的道路迈进,“战争的范围正由欧洲非洲发展到亚洲,由地中海大西洋将发展到太平洋”,而且预言“太平洋上的冲突是迟早不可的”。[15](P1)同样,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针对旷日持久的美日谈判,周恩来在《“九一八”十年》一文中警告美国:“日美谈判是罗丘宣言后一件不智之举,而且有上日寇大当的危险。”[16](P3)1941年10月19日,周恩来又发表《太平洋的新危机》一文,认为太平洋的新危机在东条内阁上台之后,“是必然要到来的”,“现在一切反侵略反法西斯国家,胜利则同胜,败则同败,谁要躲避先后,谁将要成为反侵略战线中的罪人”。[17](P3)这些报道和文章,为中国军民尤其是深处大后方的广大民众及时准确了解世界战局发展情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让世界知道中国”以展现一个客观全面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让世界知道中国”,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抗战战略、抗战成绩,包括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战绩进行大力宣传,同时对国民党的“反共”摩擦行径予以大胆揭露和批判,以便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抗战有一个公正、客观、全面的了解。首先,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抗战战略。比如,针对日本不断加紧政治诱降和国民党统治集团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的情况,新华社及时播发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18](P1)三大口号,起到了危急时刻指引航向的作用。其次,大力报道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这既包括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面战场,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比如对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取得胜利消息的报道。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新华社先后播发《我空军轰炸芜湖毁敌机六架》《抗战以来第一次大胜利津浦北段我军三路大捷》《鲁南我军连获三次大胜》《津浦线战事进入极严重阶段敌向陇海线推进我军退出徐州》等报道。比如,八路军在平型关前线首战告捷后,新华社以“前线来电”的电头播发了《八路军开始第一个大胜利》的电讯稿:“是役我军大获胜利……这是我八路军在抗战中的第一个大胜利!”[19](P1)再次,揭露国民党的“反共”摩擦行径。“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华日报》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和战斗作用,进行机智巧妙的迂回斗争,将“皖南事变”的真相报道出去;编印各种材料,发行整版增刊,“揭露批判国民党蒋介石投降内战、屠杀抗战将士的罪行”[20](P69)。

正是在“向国人介绍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宣传意图下,党的声音才能得以传遍全国、深入各阶层群众心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得以维护,国统区各界群众才能得以有效团结、凝聚,在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共产党、联系国际抗战和友好力量的工作也才能得以卓有成效地开展。

(三)在宣传策略的运用上,立足“外塑形象,内强凝聚力”的宣传任务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洛川会议的决定,围绕“外塑形象,内强凝聚力”的宣传任务,因时因势而为,正确灵活地运用宣传策略,极大地增强了宣传效果,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一方面,有效设置议题,凝聚抗战共识。能否有针对性地设置人们感兴趣的议题,直接影响着传播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尤其是在战争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就显得更为紧要。如党在国统区的喉舌——《新华日报》,即通过有效设置议题的方式,起到凝聚抗战共识、掌握舆论话语权的作用。以“七七”纪念为例,当时《新华日报》每年都会举行相关的纪念活动,而且其“七七”社论、代论的发表也从未中断(见表1)。

从社论、代论题目和正文中排名前五位的高频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新华日报》灵活巧妙地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传达给国统区人民和国际社会。比如,1938年7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每年7月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7月7日,《新华日报》便在“七七”纪念日当天编发了题为《抗战建国纪念日》的社论。社论总结一年来抗战经验教训的同时,重点对如何进行抗战建国做了阐述,因而就突出了对“民众”“行政”“改进”等词汇的运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在日寇不断的政治诱降政策下,国民党的“反共”投降倾向也日趋明显。为此,1939年到1942年,“挑拨离间”“妥协投降”“团结”“坚持抗战”“困难”等成为《新华日报》“七七”纪念社论的高频词,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长期抗战的愿望和决心。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英美联军在北非战场胜利、美澳海军在西南太平洋给日军以重大打击等有利国际形势,以及中国抗战困难不断增加但抗战胜利的前途更趋光明的背景下,1943—1945年,《新华日报》社论的议题便集中在“胜利”“反攻”“人民”“民主”“团结”“人民的力量”等方面了,以坚定全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

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七七”社论、代论正文中排名前五位的高频议题

另一方面,运用国民党当局领导人讲话的积极方面。这种宣传策略在全面抗战时期党报党刊的宣传工作中有着较为显著的体现。比如,在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开会期间,1939年9月19日,《新华日报》在《坚持团结抗战力求进步》的社论中阐述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时,就引用了参政会议长蒋介石在开会词中的指示,“当前最切要的几件事是:(一)集中人才,建设后方;(二)加强军事,争取胜利;(三)注意国际形势,推进战时外交”,认为这一切的指示,“都是与当前三个主要的任务有密切关系的”。[21](P1)再比如,1940年夏秋之际,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的中心由华北转移到了华中,“反共”的方式也是在制造军事摩擦的同时,又企图通过谈判来限制人民力量的发展。1940年7月7日,蒋介石在纪念“七七”三周年日发表告国民书,其中对强化党派关系进行了论述。7月10日,《新华日报》发表了《巩固各党派的团结》的社论,重点引用了蒋介石关于今后努力目标的讲话:“各党派各社团的领袖,必须认识大敌当前,正是我们表现复兴伟力唯一报国的机会,务当一致努力,以实现三民主义为己任,精诚团结,生死不渝,以击破敌伪政治分化的阴谋。”[22](P1)

由此可见,全面抗战时期,国际视野是贯穿于党的宣传工作全过程的。而这种国际视野,也逐渐成为党的优良传统,成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大优势,极大地推动着党的其他事业的长足发展。

三、守正与创新:全面抗战时期党的宣传工作国际视野的现实启示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国际视野开展宣传工作的实践,反映了党为适应战争形势所采取的重要步骤,是党对宣传工作规律性认识的重要深化,也体现了党的发展对宣传工作的需求逻辑,对于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仍然具有不可忽略的借鉴作用。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适应现实工作需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明白,当革命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党的策略、领导方式和宣传口号,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只有为现实工作服务,才能真正达到宣传的目的。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是围绕着争取抗战胜利而进行的。根据抗战形势的变化,党的宣传内容、宣传策略、宣传口径等方面都在不同形势下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保证。

当前,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已然明确、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已然制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已然清晰。为此,党的宣传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这一重点,充分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一中心环节,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长久不衰发展的强劲动力。更好地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23](P1)的使命任务。在每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作出具体的战略安排,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就是,紧紧围绕这些战略目标,将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告知广大人民群众,及时准确地解释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步步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二)内外兼顾,实现内宣外宣一体发展

长期以来,宣传部门和媒体根据宣传的对象、内容习惯将宣传归类为“内宣”和“外宣”两个部分。在实践中,内宣和外宣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而又同时并进的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党的宣传工作的整体框架,不可偏废其一。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重视内宣、忽视外宣,或者偏重外宣、忽视内宣的倾向,必须及时纠正,以适应党的工作的总体布局。1941年,鉴于对外宣传工作异常微弱、“打哑巴仗”的严重现象,党提出了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任务。延安整风运动期间,针对宣传工作中外宣偏重的情况,毛泽东在为中宣部起草的宣传要点中指出:“本部宣传要点,以前偏重党外宣传,从本期起,决定加上党内宣传,希各地同志注意。”[7](P389)全面抗战时期党的宣传工作实践表明,正确处理内宣和外宣的关系,是做好党的宣传工作重要内容。

同样,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也必须从对内对外(简称“内宣”“外宣”)两方面着手,确保二者协同进行,实现一体发展。具体而言,还是要防范对外宣传工作的两种错误倾向。为此,一方面,要纠正以往那种轻视外宣的错误倾向。中国人向来讲求求真务实、行胜于言。但是,努力付出,未必都能获得好评,有时甚至会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国家的诟病。比如,我国在疫情蔓延扩散势头得到基本遏制后,便积极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的防治经验,并努力为其他国家提供必要的抗疫援助和必要的科学技术支持,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政治担当。也就在此时,一些杂音和奇谈怪论出现了,极力扭曲中国在全球抗疫过程中为援助各国所做的积极努力。因此,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宣工作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出现外宣复制内宣的错误倾向。外宣既是处理对外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一旦出现外宣复制内宣的情况,就容易引发宣传对象的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甚至排斥。对外宣传工作面对的是广大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外国人民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等方面与我国人民不同”[24](P234),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也是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这些特殊性,要区别对待,既要做到“内外有别”,也要做到“外外有别”。

(三)充分运用国内外多样化的对外宣传渠道,实现自身发声与他者发声的有机结合

在对外宣传过程中,要让海外受众真正看得懂、听得进、乐于接受,除针对性地调整宣传内容外,还必须在创新对外宣传方式上下功夫。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便是要充分运用国内外多样化的对外宣传渠道。全面抗战时期,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就及时通过与外国记者、莅渝旅外华人华侨、莅渝外国政要等的联络、沟通和交往,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社会影响力。

新时代,鉴于中外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更要注重对多样化宣传渠道的运用,才能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注意发挥在华外国人、留学生群体的重要作用。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的重要一环,便是要丰富讲故事的主体。以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为例,故事的讲述者应当有更多的民间社会群体参与进来,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抗疫实践,比如在华外国人、留学生等。这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抗疫故事的亲和力和可信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充分重视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新冠疫情蔓延以来,习近平主席通过会见会谈、“电话外交”等方式与多国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国际知名人士等进行了多次互动,介绍了中国抗击疫情的最新进展,与多国领导人留下了“通话记录”,赢得了各国对中国抗疫成绩的充分肯定。再次,强化与国外媒体的合作宣传。当今世界,一些知名的国际网络平台在对舆情的传播方面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与Facebook、Instagram、Twitter、Snapchat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交流,去驳斥那些企图黑化、妖魔化中国的谣言和恶毒宣传。力争实现“借船出海”“借嘴说话”“借筒传声”,讲好中国抗疫好故事,传播中国抗疫好声音,塑造中国抗疫好形象。

(四)要着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中国自身话语体系的构建。“话语体系”是一种“独立的或几种若干相关的思想观念的表达系统,包括概念、术语、范畴、基本原理、叙事框架以及相应的表达方式”[25](P242)。它是一国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民族观念的融合体,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对外宣传中融通中外话语。也正是基于此,国际社会彻底改变了对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那种“‘留着长胡子’、‘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等等的江洋大盗”的印象。史迪威甚至认为美国应该设法把武器交给愿意打仗的共产党人,因为“他们是危险期间的伙伴”[26](P305)。

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中国和西方世界长期处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中,缺乏在概念、范畴、表述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当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受到多方的质疑甚至责难。中国需要“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理念,回答人们所关切的迅速崛起的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的发展将给世界带来什么的问题”[27](P6)。为此,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的情况下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必须要在概念、范畴、表述等方面有重要突破,有所创新。首先,话语表达力求简单朴素。在对外宣传过程中,尤其是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中要尤其注意去宣传化、去符号化、去概念化。要用浅显、通俗的表达方式,去回应对方关心的问题,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以增强传播的亲和力,达到宣传的效果。其次,故事讲述力求真诚务实。以坦诚开放的心态去讲故事,展示一个真实、发展、敢于面对各种挑战的中国形象。注重以“民”为要的素材选取方式,将那些默默无闻、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小人物”展现给国内外民众,感动中国,感动世界。再次,内容传播力求产生交集。谈判的前提在于有共同关心的话题,传播工作亦是如此。当国际社会重新认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的时候,我们更应了解中国所处的国际话语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哪些适合传播,哪些不适合传播,找到传播与受众的契合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同频共振的传播效果。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广阔的视野去开展宣传工作,既有效地推动了抗战的顺利进行,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当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由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和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为广阔的视角在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方面多做工作,在切实提升国际话语权上下大力气,以便形成与我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助力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抗战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