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芒编工艺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1-06-02丁远亮李建华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技法工艺

丁远亮,李建华

(玉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传统工艺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积淀,通过师徒和家族间的活态传承,不断拓展其外延,丰富其内涵。在人类文明发源之初就开始尝试制作石头工具以便切割食物,从采集果实起,人类就已经使用了草、藤等材料进行编织遮风挡雨的衣物和盛放果实的篮子,这便是最早的手工艺形态,以致后来发展成以金、木、土、石、布为材料的生活用品,传统工艺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传统工艺振兴不只是手艺人、工匠和国家的责任,也是设计师、学者和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在院校中传承传统工艺对传统工艺的振兴有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1 院校传承为传统工艺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

传统工艺在古代一直存在着两种主要传承形式,即师徒和家族传承,这两种传承形式以谋生为目的,较为稳定,重在突出工序和技术的熟练掌握,花费大量时间长久地练习每一项技艺,最终达到一个人集设计、制作和销售等能力于一体;缺点是传承者文化水平较低和长久固定生活导致思维的局限,接受新思想和新的审美观念较缓慢,学习周期较长,靠自身的领悟进行制作,无法创作出更具时代文化和审美特点的作品,在新时代的当下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目前,传统工艺的传承还有非遗工坊、花钱求学和院校传承三种形式,非遗工坊的传承为非遗传承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面向大众进行非遗普及的培训,一般为某种传统工艺的爱好者短期学习,不追求对技术的掌握,对工艺传承不具有实质性的作用。花钱求学是传统工艺爱好者和从事相关工艺的人自己花钱向非遗传承人或某个工匠进行的短期求学,这种学习形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形式进行教授技艺,学习者短期内即可掌握一项技艺,传承有效且时间短,但是不具有普遍性且只针对技艺的学习,不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隐性知识和价值。

院校传承与上述几种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点。首先,教育部和文化与旅游部实施由院校具体承办的的“非遗研培计划”,有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例如,浙江师范大学组织实施的2019年度非遗研培计划“云南金属技艺普及培训班”,班级中以中青年为主,多为从业2~5 年的年轻学徒,文化知识薄弱,没有接触过绘画和设计类课程,眼界较窄,停留在有样学样的模仿思维中。非遗研培的学习,使这些艺人明白了什么是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道了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现状及承担的责任,在培训班里学到了师傅那里学不到的东西,如创意思维、绘画方法、设计造型、产品摄影、软件操作和市场营销等知识,这种普及培训不从技艺入手,而是针对传统工艺从业者普遍存在的缺点进行教育,教授在师傅那里学不到的知识。这批学习者学完带着新知识回去后,针对工艺和产品进行改良创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由于这种传承形式由国家主导和承担经费,由教育部和文化与旅游部进行遴选优秀院校承办,覆盖面较窄,且从事传统工艺的人群需养家度日,无法长时间全身心脱产学习。

其次,院校中的传统工艺工作室建设促进了传统工艺与大学生的互动,使高校大学生在校内有机会接触传统手工艺,促进了传统工艺的普及和弘扬,在传统工艺工作室中学习的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工艺技法,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更为有效。高校中的学生以青年为主,文化素质较好,思维活跃,具备新时代传统工艺发展所具备的一些素质,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先生所说:“青年手工艺传承人普遍具有对传统工艺的认同、设计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互联网操作经验和国际化视野,这些都是信息化时代传统手工艺突破发展所需要的共性能力。”[1]玉林师范学院校企共建的“广西芒编工艺工作室”,将芒编工艺和工艺大师引入课堂,使大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创意思维、设计方法的同时,也学习芒编工艺技法;传统文化、设计创意、绘画课程由院校教师负责教授,工艺技法实践课程由工艺美术大师进行传授。经过四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工艺又懂设计和创意方法,这样的学生毕业后进入芒编企业工作或创业,能够缓解广西芒编工艺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提高芒编工艺的人才素质,对芒编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广西芒编工艺的产业振兴,也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这种工作室的教育形式在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在开展教学,引进工艺美术大师到校内进行工艺技法的传授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综上,通过传统工艺传承效果对比(表1)可知,在高校中进行传统工艺的传承,相比其他传承形式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助于传统工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新时代新观念的到来,传统工艺在传承上需因时而变。在高校中建立传统工艺工作室,利用不同的学科、师资、图书馆和实验室资源,满足学生对各种工艺知识和材料的了解,再通过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传授技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懂设计会工艺的高素质创意人才,毕业后进入传统工艺行业中发展具有领头羊的作用,带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为传统工艺提供稳定的优秀后备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解决了某些传统工艺后继无人和招工难的情况,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将使传统工艺焕发新的活力。

表1 传统工艺传承效果对比

2 院校传承与创新实践——以广西芒编工艺为例

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性本科院校,具有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的职责,为促进广西芒编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玉林师范学院发挥其教育教学与培养人才的基本功能,与地方企业共建“广西芒编工艺工作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发展。

2.1 深入基层了解芒编工艺现状

工作室引导学生深入基层,调研芒编工艺的发展现状,了解芒编企业、原材料加工、从业人员状况和产品存在的问题等。在广西芒编之乡博白县,发展于20世纪改革开放后的芒编企业,从厂房和展厅的规模依稀可见往日芒编企业的辉煌,现在诺大的厂房车间没有几个工人工作,40 岁以下的年轻工人基本没有,说明芒编企业的盛景已不复存在,芒编工艺不再是当地年轻人愿意从事的工作。在容县,“芒编工艺作坊+农户”的运营模式成本较低,企业接外贸订单交由作坊加工,然后作坊再将订单分发给农户,经过层层分发便能完成较大订单,企业不需要招聘员工,全部由作坊来完成,作坊将材料和模子分发给农户,农户在约定时间内交货即可,这种方式很好地减少了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也增加了留守老人的收入,但是无助于芒编工艺高质量的发展和技艺的传承。

通过深入基层了解芒编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企业与作坊的运营模式、芒编产品存在的问题,对芒编工艺工作室的学生在认知上有较大触动,通过引导使他们在思想上有意愿、有情怀成为传统工技艺传承者,弘扬和传承芒编工艺。只有通过系统的传统工艺传承实践教学课程来强化传统技艺的熏陶,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传承、振兴和发展传统工艺的现代艺术价值,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文化修养,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优秀的广西、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独特魅力[2],才能承担起传统工艺传承和振兴的担子。

2.2 理论实践并重——设计创意与工艺技法学习

芒编工艺的传承,一方面是对工艺技法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对朴实、刻苦、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学习。一种工艺的传承首先是工艺技法,其次是背后隐性的文化、审美和精神。芒编工艺工作室的学生在传统文化、设计创新和工艺理论方面的知识以学校的师资为主,通过立足传统优秀文化,系统地学习创意思维、设计基础和设计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创意设计能力。在工艺实践和技法上,聘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东阳竹编何红兵、广西区级工艺美术大师莫承振和朱国琳,以及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何卫为学生传授编织工艺技法。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去谈创新和传承,好的创意一定是源于对传统知识和技法的学习。传承的目标是培养既懂工艺又懂设计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只有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协同发展,才能使广西芒编工艺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形成既有时代特色又具文化底蕴的艺术风格,就要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3]。在芒编工艺工作室学生的课程安排上,传统文化知识和其他传统工艺知识的学习是必修课程,从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结合其他材料工艺技法融合于芒编工艺之中,用大量的实践课程来培养芒编工艺的编织技法。从事芒编工艺就像做人一样,心不专一编织的作品就粗糙,偷懒怕苦编织作品就完成得慢,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件编织作品,专注、勤劳和精益求精是传统工艺中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在拥有良好的素养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结合定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2.3 创新发展——跨界融合

校企共建广西芒编工艺工作室的目的在于促进芒编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引进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传授芒编工艺编织技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芒编工艺的传承发展,要让大学生愿意从事芒编工艺行业,就必须使大学生认识到芒编工艺的发展前景和文化价值,以自己的所学进行跨界融合,赋予芒编时代的气息。这种跨界融合创新需保证以芒萁草这种芒编最基本的材质为主,适当与其他工艺和材料进行跨界优势互补,通过不同的工艺、材质和色彩的对比为芒编工艺增加新的元素和形式,拓宽芒编工艺产品的类别和外延,丰富芒编工艺的艺术表现力。通过芒编工艺与铁画、陶瓷、漆器、玻璃和银饰工艺等进行跨界融合,使学生的芒编创意作品品类多样,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芒编工艺所蕴含的文化、工艺和审美价值,提高整个社会对芒编工艺的认同感,相信芒编工艺的传承者会慢慢变多变强。

3 结语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是一种活态,这种活态具有流变性,需适应时代需求为时代造物,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能使传统工艺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要更好地使传统工艺满足现代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就需要将现代的文明成果和时代审美融入其中。传统的师徒和家族传承形式沉浸于技术的传承,热衷于对传统器物的模仿,缺乏对现代文明成果和时代审美的融入,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加快,这些传承方式不利于传统工艺的健康发展。非遗工坊以普及性传承为主,重在使人们了解工艺,无法实质性地对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和促进发展;花钱求学的传承以求短期内掌握工艺技术,无法理解传统工艺真正的价值和文化内涵,这种传承接触人群较少且以求利为主,无法有效传承。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不仅是传授某种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更是引起传承者自发的思考,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将传统工艺的振兴作为使命;振兴传统工艺的关键不在技术的传承,而在以现代审美和生活需要为前提,采用传统技艺进行新的创作,延续传统工艺对人们生活的美化和精神的熏陶。在高校中进行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传承者和从业者具备设计创意和工艺技能,有能力将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设计创意和时代审美融入于传统工艺之中,探索改良、改善和优化产品,以满足时代需求,实现传统工艺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从而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技法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手绘技法表现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