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脉冲式封管方式及改良操作在行静脉输液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6-02李霞孙晓晨张燕兰熊文婷沈玲萍
李霞, 孙晓晨 ,张燕兰, 熊文婷, 沈玲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急诊科,江苏 苏州,215008)
急诊留观室的多数老年患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静脉输液治疗,其血液黏度较高,血管弹性降低,常通过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进行给药[1-2]。在常规的静脉留置针操作中,封管液未冲净的药物会刺激导管附近血管和周围组织。此外,将静脉留置针管全部刺入血管内,容易使针眼变大,血液在局部凝固,出现导管堵塞和拔针次数增加等情况[3]。静脉留置针脉冲式封管方式及改良操作是在导管中形成较大压力,持续冲洗导管和导管附近血管,可彻底冲走药液,减轻其对血管和周围组织的刺激;同时增加留置针管的外露长度,可以使针柄的活动空间变大,减少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4]。本研究探究采用脉冲式封管方式及改良操作对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老年患者的干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获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急诊留观室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8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年龄≥65岁;② 无严重并发症。排除标准:① 入组前接受过同类型研究;② 凝血功能异常;③ 穿刺部位存在感染;④ 合并精神系统疾病。将82例老年患者依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2组间性别、年龄、穿刺部位和疾病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指导,使其充分了解应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相关护理注意事项和并发症。具体内容包括如何避免静脉留置针管被碰撞、按压或意外拔掉,以及在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如何使穿刺部位保持干燥、清洁等。护理人员尽量使留置针的小开关关闭位置与套管针延长管的起始部位靠近,防止出现凝血造成堵管;输液时选择热毛巾热敷穿刺点上方18 min,且每隔2 h热敷1次。
1.2.1 静脉留置针常规封管干预 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留置针常规封管干预,为期1个月。① 护理人员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后,将静脉留置针管全部刺入皮肤;② 患者输液结束后对其肢体的摆放无要求,护理人员选择0.9%氯化钠溶液作为封管液,封管时缓慢推注封管液,在推注的同时慢慢撤出针头,使管腔被封管液充满,在推注封管液时先关闭小开关,完成后再拔出针头。
1.2.2 静脉留置针脉冲式封管及改良操作干预 观察组患者接受静脉留置针脉冲式封管及改良操作干预,为期1个月。具体内容如下:① 护理人员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绷紧患者穿刺点的远端皮肤,将静脉留置针管以15°~30°且针尖斜面向上的方式缓慢刺入患者血管,并留1~2 mm在皮肤外。护理人员将静脉留置针固定好后进行输液,并在贴膜上标注置管日期,同时维持贴膜干净、干燥,在出现卷边或汗渍时立即更换贴膜。② 输液完成后关闭调节器,缓慢推注适量0.9%氯化钠溶液并观察阻力情况,避免出现栓塞,无阻力时再进行脉冲式封管。③ 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脉冲式封管,推注0.2 mL,暂停1 s,再推注0.2 mL,使封管液在管腔内形成涡流,尽可能冲走血管壁内黏附的药物和静脉输液结束后回流至套管中的残留血液,上述操作反复进行直到完成封管操作,封管液的推注速度不能过快或过慢,在推注封管液的同时需关闭小开关后,再拔出针头;嘱咐患者将穿刺肢体抬高8 min,再握拳或进行6 min的肢体被动活动。④ 护理时注意观察患者置管部位是否有肿胀、渗血、硬结、局部炎症反应等情况,有以上现象应立即拔针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
1.3.1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记录2组患者干预期间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24 h、24~48 h、>48 h的情况,并统计留置时间。
1.3.2 封管效果 记录2组患者干预期间的封管总次数和因堵管而被迫拔针次数。
1.3.3 不良反应 于干预期间,记录2组患者发生感染、肿胀、渗血、静脉炎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48 h的构成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 [例(%)]
2.2 2组封管效果比较
观察组在护理期间的封管总次数和因堵管而被迫拔针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封管效果比较次)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论
急诊留观室的大部分老年患者通常伴有躁动情况且需长时间行静脉输液治疗,为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和保留静脉通道,常选择静脉留置针进行给药,其留置时间长,使用方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5-6]。常规的封管操作只能形成直线型水流,难以完全冲走管壁内的药物,不仅会对血管造成刺激,还会损耗留置针套管,缩短留置针的使用时间,且套管末端容易对穿刺点产生摩擦力,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7-8]。在静脉留置针脉冲式封管干预中可使封管液在管腔内形成涡流,减少导管周围血管中的残留药物,缓解残留药液对血管的刺激,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9];同时在改良操作中将留置针尾端外露合适长度,能减少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主要通过封管使留置针导管附近的药物进入血管,防止其堆积堵塞,但如果在封管时血液回流至套管中并与套管中残留药物接触形成凝血,则会发生堵管现象,增加拔针次数[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且封管总次数和因堵管而被迫拔针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说明脉冲式封管方式及改良操作可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提高封管效果。脉冲式封管方式及改良操作可使封管液在导管及其周围血管内产生漩涡,加大对管壁的冲击力,从而减少药物在局部血管内的残留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留置针管留有1~2 mm露在皮肤外可缓解针柄对皮肤的摩擦,在输液完成后抬高肢体可降低局部静脉血管壁的压力,握拳或肢体被动运动可促进肢体静脉血液回流,避免形成血栓,也能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封管次数和堵管拔针次数。熊万银等[12]也发现留置针管外留2 mm左右能增大患者在日常活动中针柄和皮肤穿刺点的缓冲空间,减少堵管、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脉冲式封管方式能使留置针管腔中充满封管液,避免血液反流导致堵管。此外,脉冲式封管方式在进行封管时还可使导管中产生较大的压力,降低血液回流速度,减少凝血堵管现象的发生,从而减少封管次数和因堵管而被迫拔针次数[13-14]。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感染、肿胀、渗血、静脉炎)的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脉冲式封管方式及改良操作应用于行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中可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为常规封管为匀速推注且边推边退,缓慢推注的0.9%氯化钠溶液难以冲净残留药物,残留药物会刺激血管周围皮肤,进而出现不良反应。选择脉冲式封管可提高封管液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从而减少药物、血液残留,避免出现堵管现象。同时使留置针管有1~2 mm露在皮肤外能减小患者在活动时皮肤穿刺点与针柄间的摩擦力,且患者输液完毕后适当进行上肢被动运动可促进肢体静脉血液回流,减少回血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脉冲式封管方式及改良操作应用于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老年患者中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封管效果和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