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春风化雨之情,用春泥护花之意,育德才兼备之人

2021-06-01吕国文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字音随文字形

吕国文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将识字单元放在拼音教学之前,且很多识字课文内容与传统文化融合,而汉字本身也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化意蕴,反映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识字教学,不仅仅是学习汉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识字兴趣,提升识字能力,培养自主识字习惯,形成具有健康审美情趣的人格,孕育深厚的人文素养。

一、落实“随文识字”,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1.随文读好字音。汉字的音韵美是汉字独有的特点,也是汉字具有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读好每一个字音,是学好汉字的第一步。读好字音有两个方面:一是读准确,二是读出趣味来。读准字音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听读。这种方法可以用在文本比较短小的诗歌、儿歌、韵文学习中,教师通过范读或音频让学生对读音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二是借助拼音来读准。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在初读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来尝试读文,在抽读时把容易读错的音加以强调和订正。一个字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当它和其他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不同的声调会让字音的节奏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发现这种节奏的变化,引导学生读好字音的节奏,让每一个汉字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发展学生语言的节律感。

2.随文识记字形。汉字的字形呈现了一定的规律。一是结构规律,左右、上下、半包围等。一是构字原理,比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识字教学。比如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课题的设疑进入文本的学习。借助问题“大禹为什么治水?”进入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因为“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顺势学习“洪”字。可以借助图片视频感受“洪”水的猛烈,借事物之形感知字形的生活来源;可以借助故事加深对“洪”字的记忆,感知字形的趣味;可以通过文本发现“洪”水带来的灾难,丰富字形的语境;可以通过书写感受“洪”的字形间架之美,形成语言的画面感。

3.随文理解字义。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它融合了中国人的最本质的思维、智慧、修养和价值观。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对字义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比如在教学《敕勒歌》一文时,我们可以随文理解“野”的意思。“野”的本义是指从田里走向山林过渡的地带,在这里“四野”指哪里呢?学生会说“田野”“山野”“野外”,在组词中感受到“野”的宽广,进而感受到天的广阔,发展学生语言的丰厚感。

二、融合“学习内容”,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1.把识字与积累词语结合起来。词语是识字的一个基础的语境,教学时我们可以在组词的过程中创设理解词义的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比如学习“阴”字,左边的双耳刀倒过来是“山”的形状,说明这个字的字义可能与“山”有关,右边的“月”说明有光线,像月光一样“幽暗”。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组词:没有阳光的日子叫“阴天”,晴天阳光照耀的山坡叫“阳坡”,阳坡的背面没有阳光的一面叫“阴坡”。这样的教学既理解了字义,记忆了字形,也积累了词语。

2.把识字与理解文意结合起来。文本是学生识字的一个大语境,同时也是学生学习阅读的一个载体。把识字作为理解文意的线索,是识字与阅读教学融合的重要途径。比如教学《大象的耳朵》一课,我们可以依据阅读内容,整体安排识字顺序,依次为:兔、竖、耷、扇、似、遇、慢、竿、根、安、痛、烦、最,把识字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线索,在识字的过程中读懂故事的内容,领悟文章的主题。这样的顺序,将阅读内容连在了一起,让阅读与识字紧密结合在一起。

3.把识字与学习表达结合起来。识字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语言的过程。低年级是一个年段,两个年级,年龄不同,认知不同,学习语言的任务也就不同。一年级主要是学习规范的表达,二年级有所提升,体会用词准确、句式的语气等。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一课时,在学习字词的同时,练读儿歌整齐的语句,体会儿歌的语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这样的句式创编儿歌。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学习“藤”一字,先积累词组“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词组的构成,接下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并指导读出相应的语气,最后感受整段文字的情绪,将学字、学词、学句、学文融合在一起。

4.把识字与文本特点结合起来。新教材除了将识字教学提到拼音教学的前面,还增添了不同的文本形式来呈现识字教学的丰富性。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材中,编排了“韵文识字”“蒙学识字”“古诗识字”“儿歌识字”“归类识字”“会意识字”“象形识字”等内容。教学时,我们可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识字方式和方法。比如《日月明》一课是会意字识字,在学习“明”一字时,我们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日月的图片,然后出示象形字“日”和“月”,接着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让学生猜猜这个字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对带有“明”的词语进行归类积累,帮助学生理解“明”的不同意思,最后發现“日”和“月”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明”。

三、融合“汉语文化”,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中华汉字的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文化是蕴含在汉字的形体和本义之中的,解读汉字的来源,必然会涉及汉字的文化,而新教材在编排上也从不同方面把中华文化融入了识字文本中。我们的识字教学作为传统文化进课堂的一个载体,也承担着传承文化,培育有文化底蕴的公民的责任。

1.字理识字,发现汉字的文化意义。字理识字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识字方法,既帮助学生识记了字形,了解了汉字的起源,也让学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比如,学习“穹庐”一词,我们可以通过牧民住的蒙古包来发现“穴宝盖”的来历,然后通过“弓”想象到一些防身的兵器,进而联想到敕勒族人生活的方式,在学字过程中发现汉字带来的游牧民族的文化。

2.诗文识字,体验文化的传承意义。古诗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文识字,更有一份文化的味道。比如《大象的耳朵》一文中的“遇”字,可以和形近字“逢”一起教学,在理解字的本义后,结合“每逢佳节倍思亲”和“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这两句诗文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在认知生字的同时,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情。

3.规范书写,感受汉字的育人意义。汉字是我们眼里最美的文字。它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笔画,字形的刚劲、方正,更在于古人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融入了书写中。比如“林”的书写,左边的“木”的“捺”笔变成了“点”,这是一种谦让的美;“走”的一“捺”是一种“支持”的美;半包围结构的字有一种包容的美;“丨”是一种刚直的美,“丿”是一种舒展的美等。

“润物细无声”,教学亦如此。在识字教学中,唯有“春风化雨”,才能活化知识,唯有“春泥护花”才能扎实根基,唯有“立德树人”才能长远发展。

作者简介: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教研师训中心教研员。

猜你喜欢

字音随文字形
论沈宠绥运用《洪武正韵》辨正水磨腔入声字音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