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思辨 辅助阅读
2021-06-01刘紫亚
刘紫亚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教学的手段,有些老师认为朗读就是大声读,或者有感情地读,所以在学生朗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花费的时间并不是很多。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对的。阅读并不单单只是读,它应该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是一个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过程。虽然思辨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但是它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等具有全面而深刻的意义。
一、整合局部理解,提高阅读的全面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处于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正逐渐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教师应该抓住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趋势与特点,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全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对教师的教学和语文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教师应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如何理解语文、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如何整合课文、如何归纳主旨等,通过这些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课《滴水穿石的启示》一共讲了四个故事。大体一看,好像每个故事都相互独立,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系,但是其实它们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那就是去印证“坚持的意义”,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就会成功!要求学生理解每一个故事并不难,学生也都能读懂每个故事所讲述的内容,但是,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看待问题,也就是说,让学生总结这些故事内在的含义,将这些故事的内容整合起来,提炼出每个故事的精华,并且加以总结归纳,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章。
二、便于感情思考,提高阅读的深刻性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重文化素质的培养,而轻情感的熏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更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高文化水平,更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当前的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大量丰富情感的阅读文本,所以阅读过程不仅需要与作者超时空对话,还要感受作品的丰富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文本的情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无论什么类型的文章,想要读懂并掌握文章都需要先将文章的主线寻找出来,了解文章脉络,掌握故事情感。因此,如何借助阅读文本,牢牢把握情感动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詹天佑》一课,教师可以先配乐朗读,营造气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感受到詹天佑值得人尊敬崇拜。这些是学生在朗读后基于感情的浅层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提高阅读的深刻性。
三、解析引导自学,提高阅读的探究性
虽然是小学语文,但它的重要性仍不可忽略,而且教师也不能因为还是小学,就随随便便去教授课程,没有一点规划性。相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保证对课文做出全面、透彻的解析,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才可以做到对答如流。课堂教学中,“灌输式教育”应该逐渐退出我们的教学舞台,“点到为止”的教学方法,留有想象的教学空间,更加会吸引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有效自学,合作互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三顾茅庐》一课中,凭借对于《三国演义》的了解,人物资料的补充,学习完课文,学生就能总结出诸葛亮许多的品质:神机妙算、心胸宽广、足智多谋……简直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而劉备就是:知人待士、宽宏而有大略……由此学生就可以学到待人要真诚,要爱惜尊重人才,最终才能赢得人才。教学到达这一环节,教师就可以细致解析指导,给学生传授自主探究阅读的方法:先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分析人物特点,最后升华总结文章主旨,随后再去感悟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写作特点。课堂上多将学习的策略、方法教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还主动权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去积淀。新时代下的少年,肩负着重任,应该做到认知更加深刻化、思维更加立体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教师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科学地去启迪学生的思辨智慧,引导学生高效阅读,为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鹿苑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