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语教学中词汇“蝙蝠”的文化现象与反思
2021-06-01王潮
王潮
小小蝙蝠,是福是祸,竟能引起轩然大波!今天我们也来谈“蝙蝠”。
一、“蝙蝠”的汉字文化
“蝙蝠”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头和身体像老鼠,前后肢都有薄膜和身体连着,昼伏夜出,捕食蚊、蛾。它是哺乳类中唯一真正能飞的动物,故又名飞鼠、仙鼠。
汉字中存在一种谐音文化,即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语音特点来表达特殊意思,多能反映中华民族祈福纳吉的心理。如莲子是“连子”的谐音,寓意多子多孙。又如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寓意生活富足。而“蝙蝠”的蝠是“福”的谐音,寓意吉祥幸福、福气延绵。“红蝙蝠”是“洪福”的谐音,更是大吉大利的兆头,“洪福齐天”就是称颂人福气极大,与天比齐。我们讲词汇“蝙蝠”时,如果能挖掘“蝙蝠”的汉字文化,相信学生对“蝙蝠”的音、形、义会有一个较为有趣而深刻的认识。
二、中国文化中的“蝙蝠”
“帘断萤火入,窗明蝙蝠飞。”在中国主流文化中,“蝙蝠”绝对是福气、长寿、吉祥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观念。在古代婚嫁寿诞等喜庆日子里,一些器物、服饰及妇女的头饰也常用“蝙蝠”造型,以迎合节日气氛及人们祈福纳吉的心理。
“蝙蝠”形象留存在许多古老建筑、家具、磚刻、石刻、年画中。例如:五福临门——图案上五只蝙蝠环绕在福字纹的周围;五福和合——画里有从盒中飞出五只蝙蝠;平安五福——童子捉蝙蝠放到瓶中,代表富贵平安;五福捧寿——五只蝙蝠来搭配寿桃和寿字纹,象征福寿绵长;双重福气——有些饰物将两只蝙蝠并在一起;引福归堂——门神钟馗手执纸扇,蝙蝠飞到纸扇上停留;福气临宅——把蝙蝠挂在神位旁边……
当教师在介绍“蝙蝠”的文化象征意义时,学生也在不经意间积累了众多饱含华夏文明特色的词语,一举两得。
三、西方文化中的“蝙蝠”
与中国主流文化相反,在西方文化中,“蝙蝠”是不祥的凶兽,是暗夜邪恶的化身。西方人信奉基督教,崇尚光明,认为只有魔鬼才生活在黑暗的地狱中。特别是生活在美洲的吸血蝠,常在天黑后定时出来觅食,吸食哺乳类动物的血,提起来更加令人毛骨悚然。在西方文学和电影中,吸血僵尸出现前,常会出现一大群蝙蝠,而吸血鬼自身也能变成吸血蝙蝠。故而在英语中,“bat(蝙蝠)”这个词语往往带有贬义。但也有例外,电影《蝙蝠侠(Batman)》就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正义感、意志顽强、铲除罪恶、锄强扶弱、保护人们安全的超级英雄——蝙蝠侠,深受观众的喜爱。
如果我们在讲“蝙蝠”这个词汇时,为孩子们开辟有关“蝙蝠”的文化课堂,想必一定会对学生大有裨益。
四、“蝙蝠”引起的文化反思
2020年1月,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湖北武汉,“中华菊头蝠”再次走进公众视野,有关证据显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蝙蝠”能够携带SARS(非典型肺炎)、埃博拉、狂犬病等一百多种对人类致命的病毒。一时间,“蝙蝠”这个字眼令人恐惧,几乎与“病毒”画等号。昔日的祥瑞之兽令国人谈之色变,口诛笔伐!
然而,是蝙蝠主动来祸害人类的吗?我们痛恨在暴利驱使下贩卖野味的人,也憎恶那些猎奇心理下贪恋野味,连蝙蝠都敢下咽的食客。扪心自问,你自己曾吃过野味吗?想必很多人都不能坚决摇头。
中国古代道家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儒家也提出仁民爱物的思想,佛家则更倡导以慈悲为怀,度天下苍生。如果要问中国人与蝙蝠打交道几千年,为什么以前相安无事,笔者以为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知从何时起,国人沾染并逐渐形成了食用野味的陋习,享用饕餮大餐,变得肆无忌惮,心中毫无规则可讲、敬畏可言。这反映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饮食问题,更牵涉到当代国人的自然观、世界观。
全面反思当今中国的野生动物问题,我们一定不能忽略其中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只有重新唤醒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合宜的观点、理念,重建当代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方能引导国人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重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疫情当前,社会就是一本打开的人生教科书,而语文的习得也从来不囿于课本。我们能不能由“蝙蝠”一词展开教学,给孩子上好一堂有关文化反思、生命教育的大语文课,值得每一个小语工作者深思。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这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敬畏观。愿我们珍爱生命,敬畏自然,勇于担当,共克时艰。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