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教材运用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2021-06-01陈莎莎
陈莎莎
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读写有力结合起来的高度自主课堂。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对“读”作用的形象说明。多读才能生巧,进而内化为相应的语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则是“写”的重要性。唯有经历了“写”这一实践知识才能真正摆脱“纸上谈兵”的命运,最终凝定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并反过来进一步加强“读”的理解力,提升“读”的效率。总之,科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是“读”“写”高度结合。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如何运用一些策略来将课堂推向理想状态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了如下思考。
一、以词句仿写结合阅读,提高表达能力
此处的仿写不是指生字字形和语文经典阅读篇目的简单抄写。字形的抄写是一项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甚至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的最基础工作,更多地依赖学习个体的自主性练习,在“勤”与“智”上,更明显地倾向于前者。仿写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是对教学中更高层次艺术技巧的实践运用,是推进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教学手段。
在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前,教师要精心选取经典句或经典段落,组织学生反复熟读这些句段,做到充分理解其字面意义,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句段之美,进行积极的审美鉴赏引导,梳理相应的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如在学习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在引领学生鉴赏过火烧云变幻多姿的动态美后,指导学生围绕“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句型,描述某一正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事物,可以是颜色变化,也可以是形状变化。仿写填空处文字可以是文中的两两对称词,也可以不作要求。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来增加或降低难度。这样,学生不仅在仿写中进一步了解了课文中火烧云的神奇变化,以及作者那丰富奔腾、飘逸不拘的想象力,更掌握了对动态事物进行传神描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读”“写”双管齐下的助益中切实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以词句扩写结合阅读,丰富想象能力
所谓扩写,是指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定状补等修饰成分的扩充,或进行适当的想象,以达到使语句丰满、内容丰富的表达效果。这种“写”法往往能在与诗词这样语言极为凝练简省,而又时常充满跳跃性的文体学习结合中显现奇光异彩,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极大程度地丰富其想象力。
同样遵循“读”乃是“写”之前提的教学规律,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诗意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扩写训练,防止学生的扩写因失去基本方向约束而变得漫无边际,毫无规律。如在学习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苏轼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写景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进行美景扩写。扩写前教师注意提示學生抓取主要写景对象晴天的“水光”、雨天的“山色”,再配合文中的形容词,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扩写。这样,既明确了扩写方向,又能不在扩写字数上进行要求,从而充分给予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后教师对扩写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当以个性为主,不求统一。可以是对诗歌进行现代文翻译似的扩写,也可以是以此为基础,扩写成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之,在这样的扩写评价中,教师只需圈住“点”,“面”则任由学生想象描写,重点在于借助扩写这一“写”法令学生深切地领会到“西湖”之美确实宜浓宜淡,从而为下文作者的深情感慨与由衷赞美作充足的铺垫,为“读”的深入提供了可行的路径,阅读能力与想象能力齐头并进。
此外,还有一种扩写方式。语文教师可根据学情灵活把握,在对篇幅较长而内容又比较精彩的篇目进行分析时,可由教师进行范写让学生在仿写中结合扩写,帮助梳理阅读内容和思路,加强“读”的能力,同时又能在“写”中有效地训练语言组织能力。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就可以范写“老屋第一次之所以没有倒下,是因为它要为小猫遮挡暴风雨”句式,让学生以“老屋第……次之所以没有倒下,是因为它要……”为架构,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扩写。如此一来,学生既成功地将“读”来的信息进行了整合,又获得了内容条理性的训练,使自己的想象力得到了文字物化的依托。
三、以文段写作结合阅读,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仿写和扩写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收放自如地自由抒写,让学生将对教材的“读”最终转化为对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写”,实现语文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由输入向输出的全面转化和升华。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学现用的知识运用空间,以切实提高学生打破“死”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其中颇值一试且操作性较强的策略之一便是以文段写作结合阅读所学,进行举一反三的知识转化。
首先,教师需在选取教材阅读内容和文段写作的结合“点”上下足功夫,一定要精心挑选出写作手法鲜明典型的文章或片段,结合学生年龄和经历等学情特点,提示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借鉴和运用。
其次,教师依然要组织好学生对于教师指示之“点”进行反复品读、玩味,直到切切实实领会到写作真谛,必须要将“读”引领学生的功夫做足。因为对于任何一篇精读文章的学习,不二法门便是反复诵读,初读识字音字义,再读理解内容框架,精读品味佳词丽句,感知写作手法。
此外,在组织仿写之前的“读”中,为了打破这种翻来覆去的“读”可能带来的厌倦感,教师还要用不同的“读”法来吸引学生坚持,不妨采用自由读、点名范读、齐读等多样性的阅读方式。如此做足了“熟读”之功夫,方能有力地支撑接下来的写作手法自由迁移环节的展开,为后者开好渠引好水,促进迁移环节的顺利高效进行。
如学习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花之语》时,这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全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文章读来优美、生动,如一首舒缓而委婉的乐曲,流淌着诗的韵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详加品读,将“点”设置为“借花喻人”,进而推演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文中出现的多样修辞手法,写一篇文章,以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便能在“写”的过程中,一边思考借鉴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边领会这份动情描绘之余所寄寓的对花的赞美之情,从而充分将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情”水乳交融在一起,实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的理想。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读”“写”两手抓,有机地将两种方式内化为教学思维,随时让“读”为“写”提供熟练运用的借鉴,又反过来让“写”为“读”的深入提供可行保障。在具体操作策略上,要灵活把握教学理论,随时根据学情进行仿写、扩写、自由抒写,甚至包括续写等多样化方式,不拘一格,多方面调动学生“动手”能力,实现从“读”中获取理论知识向“写”中锻炼实践技能的过渡,迈出实现高效课堂可贵的一步。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磨头镇大高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