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021-06-01闵羽
闵羽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元素更丰富,比重也大大提高。不论是传统蒙学方法的使用,还是选文的类型、选文的数量,以及插图的配置,都体现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
一、借力传统蒙学方法,创新识字教学
1.传统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以往的教材中,学生一入学先接触的是拼音,于是语文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字母,而非汉字。同时,拼音的学习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统编版教材的改进措施。为此,统编版教材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它借鉴传统蒙学的识字方法,先认识一些汉字,再学拼音。学生打开书本第一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地、人,你、我、他”,这是他们对语文的第一印象。在学生对汉字有了基本的感受后,再进入第二、第三单元的拼音教学。
3.统编版教材的优点。部编版教材抓住汉字的起源和特点安排内容。一方面,汉字中有象形字,借助图片来学习汉字,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这一改变将汉字和拼音两者的位置重新确立,意味着拼音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的是辅助性的作用,汉字才是第一位的。
二、把握文化脉搏,丰富选文类型
1.古诗词的数量增加。统编版教材的课文数量减少,如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有35课,统编版减少为32课;一年级下册,苏教版有34课,统编版减少为29课。在总课文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古诗文的数量增加了。一至六年级的古诗文增加到129篇,平均每个年级的古诗文有20篇左右。从一年级开始就选入了很多古诗,到三年级,原来的“古诗两首”变为“古诗三首”,古诗文的学习从原来的两课时变为三课时,相较于以往的教材更为集中。
2.文言文的学习提前。从三年级开始,统编版教材增加了文言文内容。小学中年级所选入的文言文篇幅较为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对于刚接触文言的学生来说容易读懂。文章的题材多选自中国传统寓言、成语故事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小故事,或能明白一个道理,或能习得一种道德品质。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文章截取的是《宋史·司马光传》中司马光砸缸的片段。这个故事学生较为熟悉,有些孩子还看过动画版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同时,熟悉的故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讲述,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文只用了两句话,主人公勇敢镇定、聪明机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学生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3.其他类型的文章增加。除了古诗、文言文这样的文本,在统编版教材中还有很多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本类型。如,一年级上册中的《天地人》《对韵歌》,一年级下冊中的《姓氏歌》《春夏秋冬》等,都含有传统蒙学经典的影子。一方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另一方面也契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同时易于背诵理解。在课外阅读内容的引导上,一年级上册“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中,给学生带来的是民俗儿歌《剪窗花》,让学生在读的同时感受到传统剪纸艺术的美妙;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以富有趣味性的童谣和儿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的《传统节日》《传统美食》,配着插图,浓浓的传统风味扑面而来。
三、嵌入插图,立足传统审美
1.封面。教材的封面传达了编写者的设计理念,统编版教材的封面都含有传统文化元素。如一年级上册封面“忙趁东风放纸鸢”,下册封面“过年”;二年级上册封面“皮影戏”,下册封面“舞狮”;三年级上册封面“彩绘”,下册封面“包粽子”;四年级上册封面“画脸谱”,下册封面“贴春联”等。这些封面既有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也有民间艺术,传递信息的同时,传达出的是一种文化自信。
2.插图。统编版教材中用到的插图类型多样,有精巧逼真的剪纸,有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有栩栩如生的京剧人物,还有造型独特的扇面装饰……这些插图也极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天地人》和第二课《金木水火土》中,作者采用的插图是艺术家傅抱石的国画《一望大江开》,不论是名字还是图画本身都气势磅礴,极具民族特色;一年级上册第三课《江南》,作者用水墨画表现“鱼戏莲叶间”的动态美,寥寥几笔,墨韵便荡漾开来;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插图配以烤鸭、小鸡炖蘑菇等传统美食的实物图;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插图和资料袋给出了部分少数民族不同的服装。这些插图蕴含着中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等,一幅幅民俗生活图引人入胜。
综上所述,从方法到内容,从文本到插图,统编版教材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着浓浓的中国味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