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古诗词传统诵读教学
2021-06-01李小萍
李小萍
文章以校级研讨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探寻融合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古诗词传统诵读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诵读涵泳、评点讲解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参与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深入理解,打造生动而又和谐的欣赏美、感受美的审美教育课堂。
一、案例背景
诵读教学法是我国传统古诗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诵读,最能感染、唤醒学生感知古诗词中精美赏心之意象或由之引起深远哲思。在现实教学中,从教学设计来看,诵读教学可能并无多大实效。很多教师只是自己范讀一遍甚至直接播放一段网上提前找好的音频,然后让学生一起读一遍,就算是进行了诵读,很少能够做到把诵读的机会放到同学手中。师生齐声朗读全词,更可能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诵读,学生可能并没有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只不过是多读了一遍。或以讲解、评点为主,以诵读、涵泳为辅。这显然难以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而且按诗歌的要素切块分析的做法违背了诗歌的认知规律,是一种“贴标签”式的虚假学习。有的在形式上做到了诵读与讲解(品味)的结合而实际上诵读与讲解(品味)是分离的。这种诵读即便主体再多,形式再多,次数再多,对学生理解文本也缺少实质性的帮助。在当前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古诗诵读教学深度融合,以构建适合于我们当代语文教育实际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法。
二、案例描述
(一)课前学情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有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高二阶段,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程度知识储备,很容易随时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得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评论性文章,未经过必要的理解、分析和品味,就用现成的抽象概念,模式化地说出作品的意义和特点。这种理解,缺少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很容易陷入“贴标签”式的假阅读。
(二)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本案例力图融合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古诗词诵读教学法,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引领学生进入诗文所营造的特定情境之中,激发学生诵读欲望,扩大学生个性化诵读范围,结合涵泳、评点,促进学生对本词的情感体验和有效理解,打造生动而又和谐的欣赏美、感受美的审美教育课堂。
(三)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苏轼及本词的创作背景,选取诵读背景图片材料及音视频素材。
2.深入阅读文本,录制学生诵读视频作品。
3.编写“苏轼大事年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学生竞背苏轼诗词,胜出者当场受奖,激发诵读欲望。
2.自由诵读:使学生对本词内容及感情基调有直观的整体把握。
3.诵读涵泳:不同主体不同阅读阶段的诵读涵泳评点讲解,促进深入体会。
①观看课前学生录制的两个诵读视频作品,师生共同评议再读,评点优劣,明确诵读应注意的问题:贯穿全篇作品的主导感情色彩及其强度;语音语调的高低、停连、快慢、轻重,恰当的声音形式表现出作品的情感,进而整理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诵读方法。②个性化诵读,学生点评涵泳,互相促进提升诵读水平。③根据朗读指导,生生临时组合,设计幻灯片诵读背景图片和音乐,诵读比赛,展现个性理解体会。
4.选择最佳幻灯片作品,在音视画情境中,男女生分读本词,在气势磅礴的写景中领会豪壮之情,在对英雄的缅怀中体现壮志豪情,在跌宕起伏的时空中感悟天地人生之际遇。
5.感悟文本,从苏轼身上汲取人生智慧,促进生命成长。展示黄州期间词人作品,了解苏轼在黄州流放时的感情发展,收获人生发展启示。
三、案例思考
1.信息技术手段在诵读各阶段的巧妙融合运用,是本课例的突出特点。在导入阶段,通过播放两篇诵读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视频朗读作品,迅速将学生引入诵读情境,唤起学生诵读欲望。结合评点讲析,学生主动揣摩其中的文气、文情、文意,积极地、反复地诵读,在比较中,在合作探究中,深入体验与感悟,质疑解难,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实现深刻理解的鉴赏。本课例,还巧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选择诵读背景和音视频材料,这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延续了学生诵读热情,更推动了学生对诗词理解的深化。学生饱含激情地诵读演绎作品,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共鸣,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发现得以张扬,使诵读教学达到高潮。
2.信息技术手段在不同阶段诵读方式方法上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诵读的欲望,避免诵读流于形式,更能扩大学生主动诵读的参与面,有利于形成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诵读的风气和习惯。本课例精心选择幻灯片音视频及背景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本词有直观的准确的印象,唤起学生情感,同时,也产生跃跃欲试的诵读冲动。提前录制的不同层次学生诵读视频作品,更能激发不同学生竞赛超越的激情。小组临时合作,自己选择音视频制作幻灯片作品,尽可能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这种含有创造性的言语实践活动,并把这种诵读激情延续至课外。
3.基于对诗歌的文体特点、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内容的认识,可以建构一个诗歌诵读教学基本模型:读出理解——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这个教学模型以诵读为主,在不同阶段的诵读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涵泳、评点和讲解,抓住关键字词意象和思想情感,有意涵盖情感、意象、意境、手法、风格等诗歌的基本要素,又将这些要素自然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诵读教学从理解性诵读的层次,上升到诵读教学的更高层次——评析性诵读。这样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教师不肢解诗词,保留诗词的整体性,不让完整的诗词成为破碎的片段,使诗词课堂成为美育课堂。
4.古诗词诵读首先是言语作品的吸收和理解过程,然后是用声音准确地表达读物情感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对于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要随机引导归纳,授以古诗词诵读技巧,让学生在充分的诵读活动中感受言语运用,增进学生诵读自信,让诵读情趣盎然。学生也在一次次诵读中最终达到内化境界,享受到诵读的乐趣,真正受到古诗词的滋养。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赖于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能力,方能适应时代要求,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领跑者。
[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常德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CDJYKY2019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