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草原赞歌

2021-06-01王永辉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翠色游记草原

王永辉

游记,就是记游,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因取材范围广泛,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常常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享受。许多优秀的记游选进了教材,《草原》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就以《草原》为例谈游记类教材的处理。

一、注重游记的体裁特点

(一)厘清线索

抓住线索,就是把握了文章的骨架。线索不止一条,一般有明暗两条,明线以地点或时间为线,易于发现;暗线以情感的变化为线,隐于文章,难以找出。《草原》一文亦然,利用“地点的转换”这一明线理清文章层次,即“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再由每一层次的具体解读使暗线“水落石出”:草原景色美,人情更美,各族人民团结一家亲。

(二)把握主体

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人或集体,这就是主体。人或集体是有区别的,个人侧重直抒胸臆,而集体更多地表达的是一种关系,小到人与人,大到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等。《草原》记录的是集体访问蒙古草原的见闻,文章的主体是有变化的。第一自然段是老舍自己,从第二段起主体转为集体,最后上升为“蒙汉情深”。这是人群逐渐扩大的过程,也是情感的叠加、精神的升华的过程。

(三)处理景、情关系

游记总少不了写景。《草原》一文景语主要出现在第一自然段,而后有零星出现。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景语,由景语引入到作者初入草原表达出感受,自然就会达到与作者情感相通的境地,生出对草原深深的爱。

二、突出小学教材的教学特性

(一)突出教材的教育特性

教育性是教材的基本特性。文章所含人文内涵将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等产生深远影响,同样也是社会赋予的使命。

我们以《草原》为例,可以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查阅原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找出作者表达的重点是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二是联系现今社会动态,“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藏独分裂活动”让我们想到民族团结的可贵,“西部大开发”“西部志愿者”让我们想到西部的美丽富饶,人民的热情好客,在西部工作是有大作为的;三是体会教材编排的用意,这几篇文章组合在一起,带有了解各民族风情,体会民族多样,体现民族团结的思想。

(二)着眼教材的学科特点

语文学科教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目标的三维统一,注重语感的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等。细读文本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潜心涵泳:一是推敲词句;二是还原生活,把作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三是寻找“缝隙”,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四是比较对照;五是知人论世,查阅作家生平介绍、时代背景、其他作品、创作意图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等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我们可以运用寻找“缝隙”方法来细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三)回归教材的儿童本位

“儿童本位”就是彰显“童真”、唤醒“童心”、激起“童趣”。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要用儿童情智演绎文本,以儿童视野超越文本,使静止的文本直立起来,丰满起来,灵动起来,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

如教學《草原》时可利用影像、图片资料让草原变得可感、可亲,让学生愿意走进“草原”。步入“草原”后学生更愿意干什么?在草原里蹦啊,跳啊,奔啊,打滚啊……这就是学生对草原美的理解,后来呢?两族人民握手,宴请,联欢,学生更多地认为是亲朋好友相聚等等,这是学生的视角、情智、视野。如何演绎呢?这里应像孙双金老师所说的,他要让儿童在课堂上“小手常举,小脸通红,小口常开”。

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从体裁特点和教材特性两方面来处理小学游记类文章,更多地考虑各种因素,使教师与学生全都得到快乐,唱响一曲草原赞歌。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行宫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翠色游记草原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讲解《草原图》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寻梦环游记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