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学有所获”
2021-06-01盛洪
盛洪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藤野先生》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了解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2.文本简析。《藤野先生》一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提及自己思想变化的原因,洋溢着爱国之情。课文比较长,涉及的人和事比较多,因此,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带领学生学会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更要让学生从藤野先生的出场入手,聚焦人物形象,掌握阅读的策略。
【学情分析】
经历了一年的学习,初二的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的方法,但与初一时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相比,少了课堂积极主动的互动热情。所以,教师要采取策略,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并且,初二是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很有限,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通过“找变化”的方法,理清长文的行文思路,完成“长文如何裁”的任务,掌握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
2.聚焦人物形象。令鲁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藤野先生,是怎样出场的?带领同学们学习文章的人物塑造方法,完成“人物如何塑”的任务,生成能够指导自己写作的人物描写技巧。
3.把握阅读策略。了解散文的“形散神不散”,感受散文语言的“闲而有味”,完成“散文如何聚”的任务,把握回忆性(叙事)散文的阅读策略。
【学习收获】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四个与阅读和写作有关的“锦囊”。
1.时间、空间、人物的变换,是划分段落层次的根据。(阅读)
2.抓住人物典型特征,白描写法。(作文)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作文)
4.欲扬先抑。(作文)
【教学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跳读、朗读相结合。
2.生生互动,按老师提示的方法,找关键信息,划分长文层次。
3.头脑风暴,联系全文,多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
4.师生互动,品读文本,追问探讨。
5.归纳总结,从课文入手,生成阅读与写作的锦囊,并记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幻灯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堂(第二课时)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这么长的文章,结构与思路,怎样理清?
2.令鲁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藤野先生,怎样出场?
二、回忆之前讲过的阅读锦囊(叙事类文章,可以通过找变化的方法,来划分层次),引导同学们解决第一个问题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变换,往往体现了文章的构思,也是划分段落层次的根据。
跳读,找一找,变换了几个地点。以此为依据,将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
然后再根据时间、人物的变化,将主体部分(第二大段)进一步细分层次。
三、藤野先生出场之前,作者用了近七百字的笔墨,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看似与藤野先生没有直接联系,鲁迅是否落笔跑题了?联系全文,全班头脑风暴
明确:东京“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是“我”离开东京去仙台学习,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去仙台路经日暮里、水户——一路没有好印象,反衬藤野先生给“我”的好印象。
在仙台受到优待——突出生活的艰苦,人们对自己的优待,正面衬托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感受并理解:散文“闲而有味”的写法,散文的结构、语言相对比较闲散,看上去就像闲笔,但看似闲笔,实则强调;看似无意,实则有情。品读散文,要结合文章情感和主题,善于在闲笔中发现意蕴。
四、藤野先生的出场
写人有多种写法:有的开门见山,把人物点出来,如《阿长与〈山海经〉》;有的先写一件事,把人物带出来,如《范爱农》;还有的先写一些看似无关的事,在读者等得心急的时候,才让人物“千呼万唤始出来”。
1.目睹:藤野先生的亮相。
相如何?外貌、举止、声调。
如何亮?正面描写、白描。
明确作文锦囊:写作文不是素描,不是工笔画。抓住人物典型特征,让读者有足够印象就很精彩了。相反,如果写得太细,特点太多,反而让读者对人物更模糊。所以,白描反而更亮,更清晰。
2.耳闻:关于藤野先生的“掌故”。
讨论“掌故”从何而来?“掌故”是否可信?
如何亮?侧面描写。
明确作文锦囊:眼见为实,耳听不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具体。
3.欲扬先抑的写法。
文章本意想展示藤野先生好的一面,却先让读者感受到他不好的一面,让读者一时难以把握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人。就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位琵琶女,用琵琶遮住了半边脸,让人看不清真面目。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写法,就是先抑后扬。
回忆已学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文章在表现长妈妈真诚、善良、忠厚的品质,表达对她的尊敬、内疚、感激和怀念之前,却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她的粗俗、迷信、守旧和愚昧,其中不乏对她的厌恶之情。
五、小结及下节课内容预告
1.小结课堂收获。
①时间、空间、人物的变换,是划分段落层次的根据。(阅读)
②抓住人物典型特征,白描写法。(作文)
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作文)
④欲扬先抑。(作文)
2.下节课内容。
①内容分析:以事写人。
②语言赏析:鲁迅笔法。
作者简介:广东省深圳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