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小悲喜,生命哲学

2021-06-01刘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赤壁赋荷塘月色泰山

刘华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编排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苏轼的《赤壁赋》、姚鼐的《登泰山记》五篇文章。这五篇文章经过光阴的检验,篇篇经典;作品的气韵与作者彼时的人生处境也有跨越时空的同气相生。恰当组织单元教学任务,发掘其精神内涵、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对高中生有着极深远的引领意义。

一、亦诗亦画,意象丰韵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意思是,对一个情趣浓郁之人来讲,一叶一虫等微小景物也能触发其心意情辞。本单元五篇文章共性之一:意象丰饶,意境如画,语言如诗,都是建立在对丰富而特有的“意象”解读之上情韵恣生的,且《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又同是对北平的描写,却以不同的意象呈现出多姿的景象情韵。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描绘了“北国的清晨院落”“北国的槐树”“秋蝉”“秋雨”“北方的果树”,工笔精描,细腻考究,图景连连,一组图构成了北国“壮丽而落寞的秋景”,且清且静且悲凉。《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活跃又沉寂的园子的渲染,借助园中蜂儿、瓢虫、蚂蚁以及“灿烂光辉的落日”“叫声苍凉的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等丰富多姿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荒芜而不衰败、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园子。《荷塘月色》借助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营造出一个静谧、素雅、梦幻的世界。《登泰山记》则借助峰、雪、日的意象,渲染出胜迹之壮观美。

《赤壁赋》里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清风”“水波”“明月”“东山”为一个仕途不顺的诗人准备好了一个静谧、幽美、澄澈的背景。诗人“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出现在水天相接的意境里。在此种意境,参禅悟道,思儒礼佛,思考人生,是水到渠成之事。后世以《赤壁赋》为题材而进行的绘画创作,不可胜数。我们可以鼓励同学自己创作或者选择一幅自己以为意境最贴切的画作,借助文本语句进行命名。

二、亦小亦大,乾坤一粟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多是寄情山水、纵身大化的。当渺小的个体生命与宏达广袤、包蕴万象的自然遇合,往往滋生出生存智慧、宇宙观念、生命哲学。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亦小亦大,体现了文人知识分子的天人观、宇宙观、生命观。

苏东坡面对赤壁的江山流水、清风明月,感慨生命无常,自然永恒。人生须臾,宇宙无穷,在漫长浩大的历史时空里,一个人的生命该是何其短暂而渺小。《赤壁赋》于是不再是个人的失意遣怀,更成了文人争相品味的哲学诗。姚鼐的泰山日出,气象磅礴,气势雄浑。古长城的衬托,是时间维度上的古老;七千级、天门、苍山、东海、极天云一线等意象,是空间上的开阔。人于其中,自是若蝼蚁一般。

朱自清在如水的月色里,听得虫鸣与蛙声,却自觉地与之疏离: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与“无”,“虚幻”与“现实”相碰撞,既是当时个人的处境,又是当时爱国文人的群像。一个渺小的个体显示出了一群人的生存样态。

史铁生在地坛里,想着生死之事,悟透了命运。在四百多年沧桑经历的古老园子里,看到一只蜜蜂的蓬勃生命力。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园子里观察、聆听、感悟、思考,参悟关于时间与历史、自然与生命的宏大主题。于是,在沧桑不朽的自然与浩大宏阔的时间面前,个人的不幸便不再显得如此悲凉。在发现了“宏大”的价值的同时,发现了渺小,同时,赋予“渺小”生命以“宏大”的意义:好好活着。

唐代船子和尚有诗云“宇宙船中不管身”,将小船与宇宙建立起了联系,八大山人《乾坤一草亭》图,将一个小亭与广袤乾坤建立起了联系。小细节与大意境相映成趣,“小”与“大”的联系被建立起来,就有了生命的、哲学的、美学的意义。

三、亦悲亦喜,生命突围

清代诗人赵翼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事实上,在大时代里,国家的不幸与诗人个人的不幸往往是密切相关的。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在诗人“不幸”时,给文学界留下的“幸”作。

郁达夫于1943年8月创作《故都的秋》,1936年创作《北平的四季》,两篇文章都是在大“不幸”中的作品。无论是国家还是诗人自己,都在经历苦难。日本侵华,国内战争不断,民不聊生。所以,在《故都的秋》里,故都秋色总是充满了清、静与悲凉的,因为作者在用血泪诉说“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另一方面,作者自己流离失所,四处飘零。艰难地从事抗日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加之早年父亲早逝,跟随兄长远赴日本,贫弱国家的子民受尽屈辱,再加上日本文学细腻和丰富的内心情绪,对作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自己的兄弟同胞惨遭杀戮,让作者敏感细腻的心承受着来自国与家的双重不幸。《故都的秋》除了对国事的深切忧心,还有更多源于个人情感的深切哀痛。

同样,创作于1927年7月的《荷塘月色》,亦是在家国不幸的大磨盘下碾压出的作品。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一片黑暗。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在呐喊和斗争无望之后,感到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而自己的家庭“光景也是一日不如一日”,家庭琐事引发的种种烦心事,更是难以诉说。所以面临家国的双重“坏光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一个青年,内心始终是抑郁重重。所以《荷塘月色》才流露出浓郁的欲寻求安宁却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却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

而创作《我与地坛》时的史铁生与创作《赤壁赋》时的苏轼,则表现为浓厚的个人的不幸。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纪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一度发展为尿毒症,需要靠医疗手段维持生命。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时候遇见了地坛,地坛成为他生命再次出发的起点。苏东坡则是立志施展抱负时,触怒权贵,仕途急转,出了监狱,远离家眷,被命运抛到了荒凉的黄州。姚鼐亦与纪昀不和,借病辞官归乡途中登泰山,才有了《登泰山记》。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几乎都是文人知识分子在“不幸”的命运里,与命运较量,在文学里实现了自己的文名,实现了命运的突围。于是有了“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有了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顿悟;有了姚鼐“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的坦然自若;有了荷塘边的梦忆“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于困顿中寻觅寄托,不断突围生命的精神,是不幸中的万幸,大悲中的大喜。

单元教学可以进行整合探究,深刻品味一群在时间跨度里有某种相似精神质地的文人不断跟命运较量的心境。他们用作品记录生命,亲近天地,用峭拔的姿态、柔和的目光,守护着文学的美与良心,实现了生命窘境的突围。于是黄州、地坛、泰山、荷塘,都不再只是自然景色本身,而是成为诗人情感慰藉之地,成為文人的精神圣地,成为文学界敬仰的空间形象,具备了丰厚的审美意义与文化意义,体现出文人心理与哲学思想。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赤壁赋荷塘月色泰山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泰山之行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苏东坡《前赤壁赋》
荷塘月色
《赤壁赋》用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