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阅读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2021-06-01卢雪兰
卢雪兰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关注阅读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有道是“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面要宽,阅读量要大,阅读速度要快,阅读能力要强,所有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从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来实现。为此,笔者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文本内容领悟,让学生能够根据需要合理运用阅读方法,丰富阅读体验,增长才识。
一、推荐恰当读物,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在小学阶段推进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小学生年龄小,自制意识较弱,很难坚持读书。因此,要对读物进行收集与整理,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皆有书读。一方面,学校、教师、家庭都要参与书源的整合,让学生能够看适合自己的读物。如订阅一些少儿书籍、报刊,鼓励和带领孩子走进书店去自主选书;平时展开绘本阅读,从图文并茂的阅读中收获快乐和趣味。另一方面,以班级为单位,搭建图书角,开展书籍漂流活动。号召学生将自己所看过的书,分享到班级图书角,便于学生相互阅读,感受书香魅力。
同时,读书不是一时兴起读一会儿书,读书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每天都读书,要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读书,也可以每日固定读书时间。结合班级阅读情况,建议每周开设阅读课。在阅读课上,主要介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设计读书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读书。要开放图书室,制订图书借阅流程,让学生能够走进图书室,挑选适宜的读物。建议允许学生将书籍借走,以3—5天为宜,阅读后及时归还。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图书室的功能,真正实现读书育人功效。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内阅读,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静夜思》时,对古诗的朗读,我们可以融入信息技术手段,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古诗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可视化教学情境中,激活古诗朗读的热情,体会古诗中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在阅读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充分激活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觉投身于阅读活动中。如《小猴子下山》文本故事中,小猴子下山先去玉米地掰玉米;接着看到了桃树,丢下玉米去摘桃子;来到了西瓜地,又丢下桃子摘西瓜;看到了小兔子,又丢下西瓜去抓兔子,最后空手而回。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借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中认识猴子的习性。之后,向学生推荐拼音版《西游记》的前几章节,让学生从中更全面地了解猴子的本性,开阔学生的眼界。
二、开辟阅读途径,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阅读大环境,盘活阅读资源,开辟阅读途径,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在校内阅读课上,鼓励师生共读一本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身体力行,参与师生共读中,通过自己的长期阅读,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好感。如在阅读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读《草房子》,读《小学生必备古诗词》,读《道德经》,读《论语》,读《重返狼群》,读《城南旧事》等等。在共读中,教师不能单纯地领读,而是要善于运用多种读法。对浅显的地方,可以挑选学生阅读;对难懂的地方,可以进行讲解阅读。在读过之后,还要开展读书分享活動,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对所阅读的内容有何想法或感悟。师生共读,要让师生之间相互指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在家庭阅读中,要激活家长的参与意识,深入推进亲子阅读。在低年级,通过家长会方式,让家长认识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理解并参与亲子阅读。小学生识字量少,对文本的理解力偏低,单纯由学生自己阅读,可能会丧失阅读兴趣。亲子阅读活动,就是通过阅读书籍,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阅读,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家长、孩子都能够体会到读书的温馨与喜悦。如在亲子共读《丑小鸭》时,孩子能够在家长的指导下,对于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这一过程进行讲解,领悟故事的内涵。在亲子共读《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时,让孩子从故事中,认识大克劳斯的鲁莽、贪婪,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亲子共读《海的女儿》时,让孩子理解小人鱼为什么没有将利剑刺向王子,是因为小人鱼有一颗善良的心。亲子阅读在亲情的环绕下,不仅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在亲子阅读中,家长与孩子共同享受快乐的阅读时光。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的广泛应用,也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新的选择。教师在课外阅读中,要充分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手段,向学生推送不同的读物。如在学习关于“鲁迅”的文章后,我们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闲暇时间自主阅读,更加全面地认识鲁迅。同时,结合班情实际,教师可以进行校本阅读课程建设,每周向学生推荐“读一本书”,让学生在阅读后写感受,制作读书卡。如中年级开展《窗边的小豆豆》、拼音版《西游记》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后,在课堂上讲故事,演话剧,丰富阅读体验,感受读书乐趣。
三、品味文本内涵,促进文本内容领悟
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强调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读一本书,从语言文字入手,不仅要读懂其义,还要能够品味字里行间的深刻内涵,领悟文本深意。王崧舟提出:“文本细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
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对照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该诗为王维所作,当时的背景是什么,诗人有何经历,如果不了解的话,将不明白“遍插茱萸少一人”指的是谁,更难以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思乡、思亲之情。
对文本的阅读,要指引学生学会咀嚼,细细品味。正如“僧敲月下门”中为什么用“敲”不用“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为什么用“绿”不用“到”?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体会作品中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让学生读出潜藏其间的文本深意。在读《秋天的雨》时,对于“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其中,将银杏树赋予了黄色,将枫树赋予了红色,将田野赋予了金黄色,将果树赋予了橙红色……从这些不同的色彩中,让学生读懂了雨的“五彩缤纷”。
总之,阅读能力的养成需要渐进达成,教师要结合班级、学情,引领学生参与阅读,拓展阅读途径,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对接起来,将学校阅读与家庭阅读协同起来,以点带面,激活学生对阅读的良好意趣,在阅读中有所得,有所悟,促进人文素养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