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生成的心理参与机制分析
2021-06-01曹文秀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思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现象,关于思想生成的心理参与机制分析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思想的生成是动机激发、认知加工、情绪调节和意志保障等心理机制协调、整合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生成的心理机制,加强教育引导、把握认知规律、注重情绪体验、加强实践锻炼,以做到真正的科学施教。
关键词:思想;思想生成;心理机制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1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9749(2021)02-0087-05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对思想生成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现象,其生成离不开心理机制。关于思想生成的心理参与机制分析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的生成离不开心理机制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思想的历史”时,马克思恩格斯曾用“观念”“观点”“概念”代指思想,并指出其本质便是“人们的意识”[1]。马克思恩格斯也曾对思想的生成做过深入研究:“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2],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3];“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4]。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可得出,思想是外部世界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并经过思维加工的产物,或者说思想是人们的高级意识形式。思维、意识均是心理的研究对象,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因此,思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现象,其生成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离不开心理机制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从思想生成角度对思想的解释也印证了这一点,“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5]。
思想的生成需要经历一个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的思想会有剧变现象、突变现象,但从整体上说,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浅层到深层,从单纯到丰富的渐进过程。”[6],心理机制的正常运行是思想生成的基础。正确的思想一经确立就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应该摇摆不定、易受错误思想的侵蚀,而心理机制的完善是思想稳定的保障。
1.心理机制的正常运行是思想生成的基础
思想源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7]。毛泽东也曾明确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8],但实践无法直接转化成为思想,“实践是连接心理世界与外部环境的中介和桥梁”[9],思想的生成需要经过复杂的心理机制的作用。
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开始需要动机的激发与推动。动机的建立一般始于心理期望,期望就是人们对完成认识活动之后将会得到满意结果的一种预期。当人们形成认识动机之后,才会开始认识活动,并更易对需要认识的对象产生并保持注意,注意使整个认识活动成为可能,使思想的生成得以实现。在注意的同时,人们的认知加工活动就开始了。人们首先形成对认识对象的感知觉,即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认识对象的初步、整体信息。进入大脑的感觉信息均是经过编码加工的信息,编码就是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在此就是将光波、声音等信息转化为神经系统能接受的神经冲动,这是思想生成的最初材料。只有经过编码的信息才能在人的大脑中存储(记忆)和表征(反映),并经过思维加工最终形成思想信息。在整个认识过程中,除了认知活动外还伴随着复杂的情绪活动。情绪能反应人的心理状态,并调节认知活动,当认知活动符合人们的动机时,将产生开心、喜悦的积极情绪,反之,将产生难过、失落的消极情绪。一般来说,积极情绪促进认识活动的进行,消极情绪阻碍认识活动的进行。认识过程总会出现各种挫折和冲突,能否克服并完成认识活动,这就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为整个认识活动的进行提供保障。
综上,在整个思想生成过程中,主要有动机激发、认知加工、情绪调节和意志保障等心理机制参与。思想的生成需要各心理机制的相互协调、配合,任何一个机制的运行不当都将影响思想的生成。可见,心理机制的正常运行是思想生成的基础。
2.心理机制的完善是思想稳定的保障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心理机制的完善是思想稳定的保障。随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和思想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尤其是从童年到青少年再到成年。人在童年期的心理发展非常迅速,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等均有较大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这是思维发展的“质变”,为思想的生成提供了基础。但儿童的情绪仍较多变,意志也较薄弱,行为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较迅速,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辩证思维也获得明显发展。但由于青春期的原因,情绪比较敏感、多变,面对挫折时也易动摇和畏缩。青少年此时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稳定,多来源于感性体验,易受他人的影响。成年人的心理发展趋向成熟,各项心理机制趋于完善,逐步走上一个相对平静、成熟的发展时期。随着心理机制的完善,成年人的观念、思想也逐步成熟、稳定。
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机制的完善是思想稳定的保障。思想稳定、立场坚定的人必定有完善的心理机制。第一,正确、稳定的思想需要正确动机的激发。从动机的来源划分,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认识活动中,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就是内部动机。如果动机来自于认识活动之外就是外部动机。外部动机的功利性较强且持续性较差,由内部动机推动、激发的认识活动能更好地完成且由此形成的思想更加稳定。第二,正确、稳定的思想需要合理认知结构的支撑。认知结构是指人们头脑中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及其组织。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主要通过认知过程完成,反过来认知结构又为人们提供感知、加工外界的依据,是人们思维活动的框架。第三,正确、稳定的思想需要良好的情绪调节。当人们处在某种情绪状态时能很容易地觉察但却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情绪调节。积极情绪能拓宽注意的范围、提高行动效能,促进高效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情绪调节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第四,正确、稳定的思想需要良好意志品质的保障。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在认识活动中能坚定自己的目标,克服困难。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更能保持思想坚定,不受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
二、思想生成的心理参与机制分析
思想的生成是各心理机制协调、整合的结果,主要的心理参与机制有动机激发、认知加工、情绪调节和意志保障等。具体而言,思想是在认知活动中生成的,而认知活动是在动机的支配下,在情绪的调节中,在意志的保障下进行的。因此,动机是思想生成的动力激发机制;认知是思想生成的基础加工机制;情绪是思想生成的动态调节机制;意志是思想生成的行为保障机制。
1.动机是思想生成的动力激发机制
人的认知和行为活动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是思想生成的动力激发机制。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由定义可知,动机必须有目标和活动,这就要从动机的产生来理解。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礎上产生的,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活动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性,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10],但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引起人的行为,只有当需要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有合适的能满足需要的外在诱因时,需要才能引起行为,才能转化为动机。
思想的生成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活动是由动机激发和维持的。第一,动机具有激活功能。动机能发动人的行为,推动人产生某种活动,使实践活动开始。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动机对行为激活的程度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实践活动的完成。第二,动机具有指向功能。动机在激发行为的同时,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者目标。如在现代化建设的动机支配下,将实践活动主要指向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动机不同,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不同。第三,动机具有维持和调整的功能。实践活动激活并指向一定目标之后,能否维持下去同样受动机的调节与制约。当实践活动与人们的目标相一致时,这种实践活动将在相应动机的支配下进行下去,当实践活动背离人们的目标时,这种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将降低或终止。
2.认知是思想生成的基础加工机制
认知是人们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思想生成的基础加工机制。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活动。具体来说,认知过程就是人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或观念,并存储在头脑中,当需要时提取相应的观念,转化为语言或者行为活动。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人的大脑不能直接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需要感觉进行信息的转换,转换之后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进行存储或反映,以便进行高级的认知加工。感觉信息经过大脑的整合,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及其关系的认识,并赋予其意义,这就是知觉。在认识活动中,人们主要以感知觉的形式对思想信息进行反映。只有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信息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在感知觉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对客观信息做了选择,这是大脑的自动加工过程。但思想的形成还需经过思维过程。思维是接受主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接受客体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人们依据主观或客观的标准,对接受客体进行筛选,决定哪些思想信息可以与原有思想观念建立联系,进而纳入原有思想结构或生成新的思想。凡是进入人们大脑的信息均会留下痕迹,只不过有些持续时间短,有些持续时间长,这就是记忆。能与原有思想结构整合并内化的信息将永久性存储在大脑中,并在需要的时候再现。
3.情绪是思想生成的动态调节机制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时,还会形成对事物的态度,产生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情绪在认知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情绪在思想生成中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中。
首先,情绪为认知活动指引方向并提供动力。人们趋向与积极情绪相关的活动而逃避与消极情绪相关的活动。积极情绪能激发人们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提高活动效率,甚至促进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消极情绪易使人消沉、沮丧,抑制人们认识活动的积极性,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危害正常生活,引起心理疾病。有心理学研究发现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机理。当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倾向于选择和回忆积极的内容;当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倾向于选择和回忆消极的内容。其次,情绪具有感染性。感染性是指一个人的情绪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的情绪,使其有相似的情绪体验。它能调节人的认知活动,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也就是日常所说的感化作用。最后,情绪是认知活动的直接反馈。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情绪状态的变化直接反应认知活动的情况。情绪发生时通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表情动作,尤其以面部表情较为常见。人们可以通过表情来传达自己的情绪状态,也可以通过表情识别来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4.意志是思想生成的行为保障机制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以此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是思想生成的行为保障机制。意志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再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11]。
意志与克服困难相伴,并体现在相应的行为中。这里的困难并非指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困难,而是指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障碍,如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意志对认识活动的进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方面伴有意志的动机具有更强的坚持性,另一方面意志的坚强和懦弱对认知和情绪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意志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独立性,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独立地作出决定,不受周围压力和诱惑的影响。独立性并不是置他人意见于不顾,而是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出发,充分考虑周围人的意见,进而做出相关决定。第二果断性,能迅速对当前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果断的人在做出决定后能坚定地执行,少有动摇,不过当情况复杂,偏离目标时,也能果断地修改决定,以保证目标的达成。第三坚定性,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决定,并为之付出努力。坚定性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来指导行为方向,并能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相应对策,在困难面前不畏缩,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奋进。第四自制力,能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不为周围诱因所影响。自制力表现在整个意志活动中,在做出决策环节能排除干扰,审时度势,做出决策;在执行决策环节能排除内外诱因,坚定地执行决策。
三、把握心理机制促进思想生成的策略
对思想生成中心理参与机制的分析不仅是为了在理论上揭示思想生成中的心理机制,更是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实践中促进思想的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生成中的心理机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引导,激励受教育者产生健康动机
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产生健康动机的主渠道,对人们动机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动机是在内部需要与外部诱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内部需要的形成与外部诱因的引导,以保证健康动机的产生。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调节动机产生的内部需要,形成激发健康动机的内部源泉。教育者在教育引导中要注意,动机激发的强度与活动完成的效率有关,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活动的完成。此外,活动的性质不同对动机的要求也不同,难度较大的活动需较低的动机激活,难度较小的活动需较高的动机激活。第二,前文已经提过,根据动机产生的外部诱因来源划分,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诱因主要影响动机的指向性,进而决定行为指向的对象或者目标。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不是为了报酬或奖赏,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内部动机并促进其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激发受教育者产生健康的动机。第三,动机产生并激发了人们的某种活动,但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还需要动机的维持和调节。动机的维持作用直接决定了活动的持久性,即决定这个活动是否能完成。动机的维持作用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是否相信自己能完成某一活动。教育者可鼓励或帮助受教育者就某一长远目标制定多个具体的小目标,以增强受教育者的信心和成就感。
2.把握认知规律,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
认知是思想生成的基础加工机制,把握认知规律,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对促进思想生成有重要的作用。认知水平直接影响思想生成的过程,反过来,思想生成的过程对提高认知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感觉的加工多是自动进行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把握感觉的作用规律来促进认识活动的进行。一种感觉能引起另一种感觉感受性的变化,如一定的视觉刺激能提高听觉的感受性。所以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只有老师的声音传授,还增加了多媒体,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并根据原有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进行一定意义的解释。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与受教育者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记忆是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保存,它包括简单直接的保存和经过深度加工的保存,前者为后者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在某一时刻,我们能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这是由当前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决定的,有研究发现,人们智力的高低与这个容量的多少有关,甚至有人将此容量作为衡量智力的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帮助受教育者扩大这个记忆容量来促进其思想的生成。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联系的反映,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客观事物推断出其他事物,也是思想生成的核心过程。教育者要注重训练受教育者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广阔性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材料,逻辑性将原有思想观念与当前客观事物建立联系,批判性帮助优化整个思维过程。一般可通过头脑风暴、辩论、班级讨论等方式来训练受教育者的思维。
3.注重情绪体验,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
情绪是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并对认知活动有重要的影响,是思想生成的动态调节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情绪体验,合理利用情绪调节,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对思想的生成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常积极情绪能激发人们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情绪,这就需要良好的情绪调节,以确保受教育者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共鸣。情绪调节一般分为个体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内部调节是对个体自身的调节,外部调节是对个体外部环境的调节。情绪与认知有密切的关系,认知可以激活情绪体验,认知调节是比较有效的内部调节。如教育者在某种认识活动之前便告知受教育者此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难度,则可避免受教育者在认识活动中产生过强的挫折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调节是比较有效的外部调节。如教育者可通过情绪信号来表达对受教育者的信任、支持,也可通过对受教育者情绪状态的识别来判断教育效果,并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或教育方式,为受教育者营造轻松、自由的环境氛围。
4.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一种心理过程,有这种心理过程参与的行为称之为意志行为,而思想生成的过程就是意志参与的过程,意志为整个思想生成提供行为保障。
意志表现在意志行为中,意志行为的实施反过来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因此,要加强实践锻炼,在意志行为的实施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意志品质。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实践活动指明方向,为意志培养提供原始动力。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理想信念为意志行为目标的确立指引方向;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培养良好意志的动力来源。第二,为受教育者创造实践机会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检验意志品质的最有效方式。在实践活动中,挫折在所难免,受教育者能否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达成行为目标主要看其意志力是否顽强。而每一次战胜挫折、达成目标的成就感都会强化和增强其意志力。第三,做好实践后的总结,及时给予受教育者支持和鼓励。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是对受教育者意志品质的考验,无论成功与否,教育者都要帮助并督促受教育者做好实践后的总结,及时给予受教育者支持和鼓励。
参考文献
[1][2][3][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152,152,15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8.
[5]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90.
[6] 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5:20.
[8]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9] 韩丽颖.论理想信念形成研究的心理学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135-138.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3.
[11] 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6-997.
[責任编辑:张学玲]
收稿日期:2019-05-16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15JZD004)
作者简介:曹文秀(1990—),女,山东济南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