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寯: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

2021-06-01方拥

阅读(书香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

方拥

童寯(jùn)(1900-1983),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1921年在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学习,与陈植、梁思成等同窗,1925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0年回国。他学贯中西、通晓中外,与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等一起被誉为近现代“建筑四杰”。早在30年代初,他便进行江南古典园林研究,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终其一生,他不断地进行东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引进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有重大贡献。

一、青少年时代

童寯父系滿族,原姓钮钴禄,隶属于正蓝旗。童家世居东北,祖父以上务农。父亲童恩格是家中首代读书人。宣统二年(1910),43岁的童恩格以奉天府廪生资格考取岁贡,殿试为二等十一名,钦点七品。归乡后,先后任“劝学所”所长、女子师范校长和省教育厅厅长。童恩格原配金氏,遗一女。续杨氏(汉族),生子寯、荫、村、言。长子童寯1900年10月2日生于沈阳附近东台子村。

1917年,童寯小学毕业,考入奉天省立第一中学。军阀混战加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难当头,读书救国的理想在他胸中翻腾。古板的四书五经,束缚不了敏感的心灵。他经常参加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讲座,接受了广泛的人文、历史和科技知识。这一时期的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都受到惨重折磨。童寯和很多人一样,渴望世界和平,对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抱着极大希望。国际联盟的主要成员是英美,英语的重要性遂在他心中加强。1920年,父亲作主,童寯与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生关蔚然(满族)成婚。这一婚姻,没有多少浪漫色彩。但夫妻终身同甘共苦、融融和和。他们得三子:童诗白、童林夙、童林弼。

1920年,童寯中学毕业。不久离家赴天津新学书院进修英文。1921年夏,童寯先后参加唐山交通大学和北平清华学校的招生考试,均以优异成绩通过。他选了清华学校。清华学校聘有许多中外籍教员,既重视自然科学,又重视文化艺术。国学家梁启超、王国维经常举办讲座,精湛的分析使童寯为之倾倒。生物学家秉志,讲述科学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使童寯心悦诚服。童寯各门功课都取得了好成绩,英文和美术尤其出色。课余时,除到图书馆读书以外,他常去距离校西不远的圆明园遗址练习写生。他是《清华年刊》的文艺编辑和学校美术社秘书,并在老师安排下开办过个人画展。

1924年秋,升入大学科的童寯决定修读建筑学专业。为选美国学校,他写信给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的高班同学杨廷宝。杨延宝推荐自己所在的学校,童寯同意。在当时中国,建筑学是一个罕为人知的专业。童寯为什么选它呢?有几个原因:1.他长于绘画,并认为艺术可丰富生活。2.新建的清华图书馆、科学馆和大礼堂,形式壮美,引人注目。3.很多清华校友读建筑学。

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1925年8月17日上午,清华留美学生搭乘的轮船,在飞舞的彩带中离开上海港。9月2日抵达美国西海岸旧金山。童寯来宾州大学时,建筑系学生150名,全部是男性。本科生学制五年,毕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一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因实行学分制,提前修满者可先行毕业。童寯插入二年级,由于具有深厚的美术基础,构思巧妙,下笔精确,很得设计导师乔治·毕克利赞赏,更被同学们称为“照像机眼睛”。在著名水彩画家陶森指点下,他的水彩画技法趋于成熟。除上课外,他常去旧书店、博物馆和音乐厅。

宾州大学建筑系是童寯开始建筑事业的起点。这一事业后来给他很大幸福,也给他很大痛苦。然而在他心中燃起的热情终未消失,三十年后,他对南京工学院的同事说,“死后若有来生,我仍要选这专业”。文革时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人生惟在校读书趣味最多,然最快乐最可纪念者,盖莫过于学建筑之生活”。

宾州大学建筑系,是我国近代建筑的摇篮,它培养了大批中国留学生。这些人回国后,开办建筑教育,设立建筑师事务所,发起理论研究,投身古迹考察。他们中间有:朱彬、赵深、杨廷宝、陈植、梁思成、童寯、谭垣、李扬安、过元熙、卢树森、黄耀伟、吴景奇、哈雄文、王华彬、黄家晔。

在校期间,童寯曾于1927年获全美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1928年获同一竞赛一等奖,同年又获设计竞赛金奖,引起美国报界注意。中国留学生中获奖较多的还有朱彬、杨廷宝等。我国建筑界巨擘杨廷宝(1901-1982)是童寯挚友。1925年互致函件是二人定交之始。在建筑艺术观点和兴趣爱好上,两人分歧很大。杨爱听京剧、爱看中国古代宫殿;童欣赏西乐,常去江南私家园林。这并不妨碍他们保持友谊。著名建筑史家梁思成(1901-1972)亦为童寯至交,两人性格迥然相异,清华时同为美术社成员,在美国时同住一室。童寯笃厚沉静、高澹孤远、不求闻达,梁思成热情灵活、豪爽浪漫、一世风云。相识后的五十年,童寯谈到,“像那既是伟大学者,又是糊涂政客的父亲一样,思成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不过我还是很喜欢他。”

1928年夏,童寯以三年时间修满六年学分,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提前毕业。经导师毕克利推荐,入费城本科尔建筑师事务所(RBBencker)工作一年后,由陈植介绍,入纽约伊莱·康建筑师事务所(IEyJKahn)。伊莱·康本人以设计高层建筑著名,曾留学法国。

美国时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给童寯留下十分愉快的回忆。在40多年后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回想半世纪前——那久远过去的往事……远渡太平洋,横跨新世界;大学里,有睿智的老师,开通的文化;建筑师事务所,老板绘图员亲亲融融;博物馆、图书馆、剧院里的乔治阿利斯(George Arliss)、戴维·比拉斯柯(David Belaseo,剧作家、演员)、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挥家),还有许多大师。诸如此,怎不令人回首呜咽了。”(致Graee DivineLiu,1974年10月17日)

1930年童寯回国。5月1日,他离开美国,取道欧洲。逗留英国以后,5月21日抵达巴黎。6月4日抵达科隆,7月1日抵达柏林。7月16日抵达维也纳。7月23日抵达慕尼黑。8月1日抵达米兰。经瑞士返柏林。8月18日抵达华沙,经莫斯科、哈尔滨,终抵沈阳。游历欧洲,是理解西方文化的传统方式,途中,童寯作了大量古建筑写生画,拍摄了许多新建筑照片。壮观瑰丽的古代遗迹使他流连忘返,生气勃勃的现代成就给他强烈震动。

三、在东北大学

1930年8月,怀着知识救国的理想,童寯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沈阳。应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孙国铎聘请,任建筑系教授。东北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创于1928年秋,略晚于我国最早的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当时中央大学建筑系教学效法德、日两国,偏重工程技术。东北大学建筑系仿自美国,强调建筑艺术。东北大学四名设计教师全部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比童寯先来的是梁思成、陈植、林徽因。在第一节课上,童寯要求学生默记古罗马塔司干柱式。他以白话文须有古文基础为例,强调建筑学低年级学生要熟悉西洋古典形式。1931年2月,陳植赴北平养病。6月,梁思成携林徽因往北平营造学社任职,荐童寯任建筑系主任。童寯独自坚持了半学期。这年9月,日军攻入沈阳城。东北大学全部解散,师生慌忙南逃,童寯举家前往北平。动身时,不顾家庭负担,他带上建筑系一套珍贵然而沉重的玻璃幻灯片。在北平,一家人暂居西山。1931年11月,应陈植邀请,童寯赴沪加入不久前由赵深、陈植合组的建筑师事务所。这期间,东北大学建筑系三个年级的学生,除一年级部分转入中央大学建筑系、部分退学外,二、三年级学生流落在外,无所着落。

1932年3月,在陈植支持下,童寯召集高班两届16名学生到沪继续学业。经陈植与大厦大学洽商,学生将在该校借读。童寯、陈植利用业余时间教授建筑设计课。看到此时学生们没有生活来源,童寯慷慨解囊,拿出东北大学照发的薪金全部交给他们。1932年7月,东北大学第一届10名学生毕业。1933年7月,第二届6名学生毕业。大部分由童寯、陈植介绍工作。

四、全面抗战爆发之前

在华盖建筑师事务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租界建筑的影响,我国建筑师也设计了不少模仿西方古典形式的作品。童寯没有附和。在清华学校,他受到美国式教育;在宾州大学,他掌握了法国式古典主义;在欧洲,他神往于希腊、罗马遗迹。

他决不盲目崇洋,他要“有选择地对待西方的成就”。作为建筑师,他总是周密考虑造价、使用和施工问题。学校和书本给予他良好的艺术修养,但更多本领来自建筑实践。他经常带着图板、丁字尺到工地,向老工人请教并随时修改细部。

1933年元旦,“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正式成立。“华盖”名称出自叶恭绰先生提议。三位合伙人商定分工:赵深负责外交,陈植经营内务,童寯主持图房。这一年,华盖业务迅速发展,主要作品有:南京首都电厂、上海“大上海大戏院”、上海恒利银行。“大上海”落成后曾轰动一时,其平面立面均为童寯设计。

当时在上海,洋行几乎垄断了大中型建筑工程的设计业务,租界当局又对华人建筑师加以种种限制。“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是我国近代建筑发展中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三、四十年代,“华盖”在南京、上海、昆明、贵阳等地设计完成了大量建筑作品,培养出许多建筑师;在复古潮流中,它始终坚持新建筑方向。

比如,事务所提出的南京外交部大楼方案,因为经济、实用,富有民族形式的特点,击败“基泰工程司”设计的中国宫殿式大屋顶方案。

这是童寯来沪后参加的第一个设计,先由赵深作出平面,童寯、陈植参与讨论外形处理。三人都认为这个方案不能抄袭西方样式,也不应照搬中国宫殿做法。决定根据功能需要安排总体,同时在檐口做简化斗拱来体现民族风格,建筑立面渲染图由童寯即兴完成。

落成的外交部大楼造价经济、功能合理、造型简洁,它突破了当时呆板的古典模仿手法,作出了创造现代民族风格建筑的可贵尝试。

我国的建筑复古运动其实始于20世纪初。当时,崭新的国际式建筑已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地,新材料、新技术、新功能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与西方古典柱式一样,中国传统木架本该告一段落,然而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1914年,美国建筑师茂菲(HenryKMurPhy)主持南京金陵大学规划设计,在多层教学楼顶部一律戴上中国宫殿式屋顶,追随他的手法,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在1925年南京中山陵规划设计和稍后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没计两大竞赛中,均获首奖。

童寯于30年后回顾这一开端,“教会大学建筑式样本系洋人所创。他们喜爱中国建筑,却不知精粹所在,只认定其最显著的部分——屋顶,为建筑美的代表,然后再把这屋顶移置西式堆栈之上,便以为中国建筑已步入‘文艺复兴时代,居然风行一时”。(《我国公共建筑外观的检讨》)

童寯并非一般性反对运用传统建筑形式,“对于盖在中国寺庙上的大屋顶,我们不予讨论正如对顽固派辜鸿铭(他保留脑后发辫以为反抗标志)我们不置可否一样。如果在欧洲某个地方,完全按照中世纪手法建造一座新教堂,我们亦无从反对;在中国,建造一座佛寺、茶室或纪念堂,按照古代做法加上一个瓦顶,是十分合理的。但是,要是将这瓦顶安在一座根据现代功能布置平面的房屋头上,我们就犯了一个时代性错误”。(出处同上)

对于中国文化,童寯绝非淡漠。他把品赏唐宋诗词看作最大消遣之一。他认为“中国画包含哲理、文学,融化在大自然中,并很早就有一套理论,这是西方所望尘莫及的”。他每入江南园林,总“低回啼嘘,忘饥永日,不胜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然而他没有忘记,中国是“一个较贫弱的国家,其公共建筑,在不铺张粉饰的原则下,只要经济耐久,合理适用,则其贡献,已较任何富含国粹的雕刻装潢更有意义”。(出处同上)

1935年,兴业银行大楼在上海落成,标志着华盖事务所与洋行抗争的一大胜利。本来,银行董事会已与英国“通和银行”达成了委托设计的协议。“外交部”大楼和“大上海大戏院”的巨大成功,使民族资本家对华盖发生更大兴趣。兴业银行大楼的建筑设计由陈植主持,其立柱大玻璃立面是国内银行建筑设计的最早尝试。

1935年5月,南京中央博物院征求新馆建筑方案,特邀13名华人建筑师竞赛。梁思成为评选委员会专任委员兼工程顾问。送交方案12份,徐敬直获头奖。徐敬直的方案入口景观甚佳,辽式寺庙大屋顶古朴庄严,不过建筑内部空间处理欠缺。童寯方案名列第五,据认为,“光线之布置并内部之高低,颇多特长;而东西墙壁之前部无窗,尤合南京气候”。但是,“正面入口处太欠庄严”。

这次设计竞赛结果是我国近代建筑史上颇有争议的一次事件,撇开其中人事瓜葛不谈,复古派的形式主义倾向十分明显。

1936年,童寯设计的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落成。其平、坡顶不对称组合,是尝试民族风格的又一突破。可惜的是不久便毁于日军炮火。

这年4月,叶恭绰在上海主办首次中国建筑展览会。“中国营造学社”“基泰工程司”提供了占展品主要部分的古迹考察成果和仿古作品。“华盖”提供了现代派作品。展览期间举办的几次学术演讲中,童寯的题目是“现代建筑”。

这年结束前,华盖主要作品是:南京立法院办公楼、南京审计部办公楼、南京资源委员会办公楼、上海西藏路公寓。

五、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建筑与教学生涯

1937年夏,刚巧赶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童寯运用现代测绘技术,独立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以数年心血撰写的《江南园林志》完稿,交中国营造学社文献部主任刘敦祯。这是自明末《园治》以来,我国造园方面最伟大的一部著作。同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1月沪宁相继失守,长江中下游一切建设陷于停顿,建筑业务中断了。

1938年5月,童寯接受友人叶诸沛邀请,规划设计资源委员会重庆炼铜厂。离沪至港,会叶,转广州,乘专车经长沙、桂林、贵阳,于下旬抵达重庆。

1939年,童寯、叶诸沛一同住在重庆资委会办事处。叶诸沛是国民政府中著名左派,与他一起,童寯会见过共产党领袖王明、博古,以及外国记者斯诺、窜丁、艾黎、比兰道尔、史密斯等人。这一年,童寯完成重庆炼铜厂、广西纺织厂、桂林科学实验馆,并作广西省府大厦和桂林市规划设计方案。

1939年年底,返沪与家人团聚,遂赴贵阳设华盖分所。

1940年至1944年,童寯完成贵阳招待所、花溪大厦大学、贵筑县府、贵州艺术馆、贵阳民众教育馆、贵阳儿童图书馆、惠水银行、贵阳住宅、资中酒精厂,并创作贵阳省立陈列馆、科学馆、图书馆、都匀警官教练所、惠水县立中学,纂江三汉炼铁厂的设计方案。

1944年秋,应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劉敦祯邀请,童寯离开贵阳,来到重庆。这是中央大学建筑系的黄金时代,它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建筑师和教授,其中杨廷宝、童寯、陆谦受、李惠伯有建筑界“四大名旦”之称。由于宾州大学校友的努力,它的教学方向已转向建筑艺术。

中大建筑系借址于市郊沙坪坝重庆大学,教师们住在城里需搭车上班,当时由于公共汽车破旧不堪,途中常抛锚,上班迟到为家常便饭。令大家惊异的是,童寯从不迟到,谭垣仔细询问,才知道他提前搭车。

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没有人像童寯那样在建筑设计、建筑理论和建筑教育三方面同时取得出色成就。深刻的眼光、精深的素养使他设计出许多富有想像力的作品;渊博的知识、敏锐的观点使他写出许多切中时弊的论文;高度的责任感、娴熟的技能使他获得学生们的敬佩。

中央大学建筑系定期举办的“桂辛(朱启铃)奖学金”设计方案竞赛,由童寯、李惠伯主持评选。

1945年8月,抗战结束。1946年,童寯随中大建筑系回南京。自建小住宅,妻儿团聚。

世界大战结束时,面临大片废墟,各国赞成简洁高效的新建筑。我国房屋被毁一半,国民政府不得不放弃复古主张。中国营造学社认识到,“在最清醒的建筑理论立场上看来,‘宫殿式的结构已不适合于近代科学及艺术的理想。……因为浪费侈大,它不常适用于中国一般经济情形,所以不能普遍”。(《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在上海南京一带恢复活动,设在南京的总图房仍由童寯主持。

1946年至1948年,华盖作品有南京西康大公寓(AB大楼)、公路总局办公楼及宿舍、交通银行下关营业所及宿舍、工人福利社、政治大学、航空工业局、农林部办公楼、建设大楼、小住宅多幢、上海浙一银行、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以及上海暨南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云南省府大楼方案设计。

194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战场全面胜利。是年6月,童寯接梁思成函邀北上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没有成功前去。

1950年,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华盖的三位建筑师与另外十一名建筑师、工程师成立“联合建筑师工程师事务所”。

1952年,童寯设计最后一项作品:上海杨树浦电力学校。同年,华盖随国内全部私营事务所解散。

这以后,童寯专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78年以后,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教授。1983年3月28日因病在南京逝世。

(摘编自《华中建筑》)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
小小建筑师
建筑与数学
猴子建筑师
建筑师行迹中欧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
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