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在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2021-06-01王鹏
王鹏
摘要:教师是引导学生养成职业素养的引路人。产教融合背景下,采用“双导师”制构建在校学习与上岗工作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旧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双导师”制,助推餐饮行业烹饪专业育人质量的提升已成为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简析“双导师”制在烹饪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双导师”制在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路径。
关键词:“双导师”制;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引言
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企业发展需求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烹饪专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得各高等院校的烹饪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力度,共享校企双方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设备,深化产教融合,高效实施“双导师”制度,以定向培养满足社会、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为核心,积极推动校企双方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分阶段设计与学生专业、企业岗位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简析“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导师聘用模式,通过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以及校外导师的实训指导,明确烹饪专业知识结构,了解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计划,能够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建设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
2.“双导师”制在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2.1 落实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都明确指出新時期校企双方要积极开展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鼓励校企共享实训基地,做好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引导学生直接学习与岗位相匹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改善传统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经营产品品种不相符的情况,弥补教师实践经验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不足,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日后毕业就业打下基础,满足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之间的利益诉求,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
2.2 满足烹饪行业的人才需要
餐饮业调查报告显示,庞大的消费需求刺激了餐饮行业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对烹饪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渐加大。在传统烹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等存在一定的不足,过度重视理论教育、教学思维狭隘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利用餐饮业专业人员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进行产品化生产教学,让学生在真正的烹饪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责任意识,可以实现培养对象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能够满足烹饪行业的人才需要。
3. 当前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
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当前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也开展了订单班等校企合作模式,但是依旧存在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在烹饪专业的课程内容上设置不合理,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发散思维的培养,“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一方,在课堂上没有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思维固化现象严重,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经费有限,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而烹饪专业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较高要求,教师缺乏专业的烹饪技能,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和评价,也就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远达不到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且会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胜任不了企业的岗位要求,无法满足新时期餐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发展需要。
3.2 教学内容衔接不充分
“双导师”制实施之后,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然后经由学校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并在企业专业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开展第二阶段的生产实践学习,但校企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有限,不能及时分享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会使得教学内容不同步;当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学校承担着学生主要的教育任务,完全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来进行烹饪专业知识的讲解,部分企业认为学生经由学校教育之后可以直接上岗,忽视对学生进行相应技术的指导和培训,并且企业专业教师的教学出发点是根据烹饪岗位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相关要求来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企业追求高利润回报,教师实地考察情况很少,导致双方之间的教学内容衔接不充分,培养目标模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
3.3 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
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评价方式也不同,导致高技能人才的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不能高效发挥“双导师”制的功能优势。企业发展的核心是赢得利益,新时期餐饮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为有效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餐饮企业会在符合国家餐饮行业标准的范围内不断积极探索和优化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带动经济增长,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指标,其考核重点在于产品生产的质量、效率和推广内容。学校是按照统一性、标准性的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关注重点在于学生烹饪方法和造型等方面,考核也是以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机制为主,这使得校企双方在教学标准和评价上存在不统一的情况,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
4.“双导师”制在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路径探索
4.1 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完善支持政策,提高校企双方对协同育人模式的认识程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发展完善。根据校企双方职能的不同,明确双方的主次关系,从学生的多元化选择出发,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企业育人为辅助,积极创新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学校及时明确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以工作内容为导向,筛选特色教学内容,企业要派人定期到校进行专业课程讲解,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为开展产教融合实训提供基础保障,努力做到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输送。
4.2 重视“双导师”师资团队建设
“双导师”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卓越人才的有效形式。严格审核校内教师资源,确保其持证上岗,以此保证校内专业基础指导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企业教师的选拔流程,确保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道德水平和表达能力等;定期组织烹饪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教学探讨,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安排优秀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培训和学习,帮助教师掌握餐饮行业的最新变化,使其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专家教师团队要定期到校举办讲座,一方面积极宣传企业的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和教师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掌握烹饪专业的教学目标,从而通过校企合作,不断培养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
4.3 校企合作研发特色课程
由于校企双方职能、人才培养目的和方法等的不同,决定了“双导师”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校企合作研发特色课程,强调专业一体化教师的组成,明确各知识结构和技能之间的衔接性,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细则,才能满足产教融合背景的育人机制;校企双方要加大监管力度,重视协同育人机制下的专项资金流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共建实训基地和课程结构,开启双导师、双管理模式,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双重身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课程相互结合,让“双导师”制落到实处,强化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不断培养适应企业一线用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4.4 校企联合融通考核体系
烹饪不仅是一门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必须更加标准和科学。建立健全校企联合融通考核体系,结合学生、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和消费者等多元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素养、专业技能水平等内容,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和最终考核结果相结合,并贯穿整个校企合作过程,产生推动学生不断成“匠”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组织开展烹饪厨艺比拼大赛,邀请学校和企业的专家团队进行指导和评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身技能与高技术匠人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荣誉感,达到以考核促教学的目的。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融合“双导师”制,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重视“双导师”师资团队建设,强调校企双方的沟通力度,使其不断合作研发特色课程,并建立校企联合融通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吸引企业参与教学,拓宽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渠道,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一线需求、学生与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的有效对接,深化产教融合理念,是新时期培养高技能烹饪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徑,能够实现校企生三方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