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友好”
2021-06-01游宇明
游宇明
风物长宜放眼量
阅读民国文化名人逸事时,我有个发现,相当数量的民国文人活得很性情,说话、做事相当随性随意,因而遭遇“不友好”的人往往能泰然处之。
一次,钱玄同与蔡元培聊天,两个人正聊得热火朝天,比蔡元培整整小了19岁的钱玄同突然问:“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把字写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么能够考得上翰林?”蔡元培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也不知道,大概因为那时流行黄山谷字体的缘故吧!”黄山谷就是黄庭坚,北宋的大书法家,以草书闻名于世,他的字不拘一格,线条千变万化,蔡元培以此暗喻前清对翰林的字并没那么看重。
有一天,陈独秀见到沈尹默,当面就说:“昨天在刘三壁上见了你写的诗,诗很好,而字则其俗在骨。可谓诗在天上,字在地下。”刘三指的是江南名士刘季平。刘三、苏曼殊、陈独秀、沈尹默等,都是东瀛留学归来的一起吟诗喝酒的名士。沈尹默听了这句话,虽然觉得不怎么受用,却不以为忤,只是开始专心临写六朝碑板,兼摹晋唐两宋元明名家法帖。后来沈尹默赴北大任教,还把陈独秀推荐给了北大校长蔡元培,于是也就有了蔡元培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教育佳话。
“不友好”有种种,有的是出于内心的嫉妒,比如当年上海滩一些小文人之攻击鲁迅就是如此;有的是出于私人愿望之未被满足,朱湘就曾因徐志摩未将他的《采莲曲》发在《诗镌》头条,大骂徐志摩是一个“瓷人”,“瞧他那一张尖嘴,就不像写诗的人”;有的则是出自真实的观感,比如钱玄同之于蔡元培、陈独秀之于沈尹默的书法点评。
对各种“不友好”,我们大可区别对待。对故意的人身攻击,大可置之不理。一个人有了成就,大家都是可以看到的,有那么几个人贬低你,未必影响社会对你的评价。对真诚地提出批评意见的,你觉得他说得没有多少道理,或者不值得特别重视,大可以像蔡元培一样打个哈哈;认为他的看法很正确,你不妨如沈尹默一樣虚心接受,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沈尹默后来成了大书法家,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赏,比如民国早年书坛即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20世纪40年代,书坛则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还有评家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原因很多,但与沈尹默当年受了陈独秀的“不友好的刺激”应该有关系。
仔细想来,一生的路那么长,要遭逢的风雪雨霜、沟沟坎坎那么多,肯定有给你打伞、搭桥的,也一定有对你冷笑,向你吐唾沫的,甚至拆你台的。聪明人能够看清世态,不会过分在意他人一时的褒贬,更不会将宝贵的时间、精力耗费在无意义地互掐上,而会怀揣初心一路向前,抵达自己仰望的高度。他们知道,对于敬重自己的人,你的出类拔萃是对他们最好的奖赏;对于等着看你笑话的人,你的灿烂辉煌是对他们最有力的回击。
任何人设置的“不友好”都不太可能成为我们的陷阱,一个人真正的陷阱是对“不友好”的过分计较和在乎。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