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古镇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研究
2021-06-01孟欣琪
摘要: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受材料、环境以及实际需求等因素影响各不相同,建筑结构的形式和系统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同时建筑还会随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知识以及风俗制度等的转变而发生一定的变化。神垕古镇的传统建筑类型多样、风格迥异,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文就神垕古镇传统建筑的地域性进行探析。
关键词:神垕古镇;传统建筑;地域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新建建筑的式样同那些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和村庄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就实际情况来看,保持自身特色的传统建筑群更受人们的青睐。神垕古镇位于我国河南省禹州市西南部,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中国钧瓷之都”的美称。神垕古镇内有许多名胜古迹,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得神垕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
1 建筑的地域性
地域是指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地球表面的区域,是地理学的一个概念。从地理角度来看,地域性可以分为等级性和相对性,比如北方和南方具有相对性,而南方和东南、西南等又呈现出等级性。地域性也可以称为地方性,是指不同区域由于经济条件、文化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等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特性,并且这些特性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建筑方面,建筑的地域性是指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建筑表现出来不同的特征和形态,具体来说,可以从建筑的结构、材料、形态和布局等方面分析建筑的地域性。
2 不同影响因素下神垕古镇建筑呈现的形态
2.1 受自然环境影响神垕古镇呈现的建筑形态
建筑的形态、布局等往往受当地的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神垕古镇四面都是山,冬天北风凛冽、空气干燥,夏天阳光充足,因此,神垕古镇的建筑通常临街的一面封闭,院内却十分通透,建筑表现出较为密闭、安全设防的特点。建筑沿着山势呈现狭长合院的形式,在布局上非常严谨,建筑虽然纵轴贯通但是层次非常分明[1](如图所示)。
2.2 受人文环境影响神垕古镇呈现的建筑形态
一个地方的建筑形态会受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神垕古镇的建筑也不例外。神垕古镇因钧瓷而驰名,有“中国钧瓷之都”的称号,神垕古镇的许多建筑都与钧瓷紧密联系。神垕古镇的建筑规模庞大,其中祭拜、庇佑窑工的窑神庙是气势最恢宏的建筑群,虽然庙宇的主体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但建筑山门整体保存得比较好,显示出一种气派。窑神庙在神垕古镇的东寨,太上老君庙位于神垕古镇的西寨,因为太上老君修炼仙丹需要用到仙炉,所以窑工将太上老君看作祖师。古镇内肖河两岸的河堤非常厚实、坚固、高大,不仅有防洪的作用,同时也是护寨的寨墙。肖河的河谷深十几米,采用的材料是笼盔,并且大规模应用,这从侧面说明了钧瓷产业的发达。古镇内每家每户的建筑都有钧瓷和笼盔的影子,如,围墙外以及影壁上使用钧瓷碎片,简易的围墙以及坚固的山墙都使用了笼盔,甚至还有笼盔材质的圆窗[2]。
神垕古镇的建筑除了受钧瓷文化的影响,还受商业发展的影响,一个地域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商业发展对地区内的建筑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明清时期,神垕镇的经济非常繁荣,有很多客商都会到神垕镇买卖陶瓷,而为了给客商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神垕镇的建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专门为客商准备的建筑。比如“义兴公”商号的主人是一位山西的商人,在明清时期到神垕镇做陶瓷生意,最终创建了当地有名的总商号。神垕古镇临街的商铺基本都是多进宅院的建筑群,在建筑格局上表现为前店、中寝、后广,这种类型的建筑形态能够将销售、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建筑的前面是商业区域,主要用于商品买卖,而中部的院落是家族聚居的地方,院落的内部是比较隐秘的钧瓷作坊[3]。和“义兴公”商号相邻的很多宅院都是沿街巷呈纵向狭长的特点,集住宅、店铺和作坊为一体。在各种商业贸易中,人们的目标都是追求更大的利益,神垕镇的商业建筑由此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作坊、宅院和商铺修建在一起,能够很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发挥出建筑的不同功能。神垕古镇四面环山,内部有很多陡峭的山地,平整的地基比较少,镇区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不仅需要建设居民住的地方,还要建设商铺,这使得整个镇区的建筑用地非常紧张。受镇区内用地面积较少商业发展的影响,神垕古镇产生了一些新建筑格局,上文提到的集商铺、住宅和作坊于一体的建筑格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能够体现节约、合理利用建筑用地的理念。在商业贸易方面,节约建筑成本能够有效控制运营成本。值得注意的是,神垕镇这种集多种使用功能为一体的建筑格局并不是建筑空间的简单拼凑,并不意味着建筑就是简陋的,而是针对地形进行了有效的整体利用,三进院落的高度逐步增加,商铺的建筑主体高度并不高,但越靠近里面,建筑主体越高,呈现出“步步高升”的建筑特色。
2.3 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神垕古镇呈现的建筑形态
建筑会受到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神垕古镇传统建筑的形态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首先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崇尚“礼”,不同朝代对服装的颜色有一定的要求,对建筑的规格也有明确的规定。唐朝就对百姓住宅的间数有所规定;宋朝和元朝,对百姓住宅的规定更为具体,不仅在间数进行规定,同时还对屋檐、斗拱以及装饰彩花有所规定;而到了明清时期,相关的规定延续了下来。在清代,虽然经济上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建筑制式方面,依然有不许用斗拱、不能超过三间五架等规定。但官方对建筑的通进深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因此,神垕传统建筑遵循了相关的规定,间数完全符合相关规定,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则朝着纵深的方向扩展。从建筑群体的内部结构来看,建造也遵循了儒家关于“礼”的传统,不仅瓦片的颜色和屋顶遵循相关的礼制,建筑物的高低、朝向以及大小都遵循儒家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传统思想,位于轴心位置的建筑一般都更为高大和精美,一般是家族中地位最高或者是最年长的人居住,而建筑內部的东侧厢房和西侧厢房,东侧建筑的高度会稍微更高,并且门窗的大小也更大,以此区分长幼。家族中的用人按照男女入住倒座和主室耳房,以此来显示尊卑。
神垕古镇传统建筑的形态还受到道家“自然”思想的影响,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在建筑设计中有所体现。和西方建筑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一般不会将自然隔绝在建筑的外面,而是提倡室内和室外自然连接在一起,提倡建筑的开放性。很多传统建筑会在四周建筑的围合下设计堂前、廊下、屋后等相对静谧又开阔的户外空间,神垕镇的传统建筑都拥有浑厚的建筑主体和高大的围墙,以更好地抵御四周山区的盗贼,同时还具有防暑御寒的作用。在封闭的围合空间内划出了堂前屋后的区域,当地的百姓利用有破损的瓷器或者笼盔组合搭建出一个小花园,尽管是庭院内部也能够体现出四季的变换,这正是道家“自然”思想和理念的体现。
3 神垕古镇传统建筑的地域性分析实例
3.1 公共建筑
3.1.1 寨门与寨墙
神垕古镇原本有五座古寨,但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西寨“天保”和东寨“望嵩”,望嵩寨的寨门高大坚固,采用敦厚的青砖和花岗岩修建而成,沿着河岸蜿蜒的地形,“义兴公”商号、关帝庙以及伯灵翁庙等建筑都位于望嵩寨内。望高寨不仅能够防山洪,在战乱时期还能够抵御山贼。
3.1.2 关帝庙
关帝庙和伯灵翁庙的建筑主体都已被毁坏,只有建筑群的入口保存了下来。关帝庙的入口建筑将戏台和山门融为一体,建筑南面是单面悬山顶,建筑的北面则是高戏台,戏台朝向关帝庙。戏台底下一层是台基,台基高2 m,全部为砖石结构,戏台的下半部分采用红色的花岗岩,中间空了近2 m的距离作为山门,以方便人们出入。戏台的前台进深3.6 m,整个戏台宽8 m,后面是戏曲演员化妆和休息的后台。戏台后方是开阔的场院,场院后面是关帝庙牌楼和左右夹峙牌楼的钟鼓楼[4]。
3.1.3 伯灵翁庙
伯灵翁庙在望嵩寨内的东大街,伯灵翁庙入口的建筑是九脊歇山顶,建筑的南边和北方分别为山门和戏台,建筑集山门和戏台为一体。山门的上面是前戏台,三面通透,和前台只有一墙之隔,木质门后面则是戏曲演员化妆和休息的地方。戏台的台基非常高,因此将台基贯通就成了山门,整个入口建筑从外面看是山门,从庭院看就是戏台。这种将戏台和山门修建为一体的做法在明清时期比较流行,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戏曲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戏曲表演时,参演人数和台下观赏的群众比较多,将山门和戏台融为一体能够节约用地,有效增加庙内院落的容客量。伯灵翁庙将戏台和山门合二为一,庭院非常广阔,平层庭院后还有两个台地,每个台地高50 cm,有30 m左右的南北纵向看戏的空间。关帝庙和伯灵翁庙的院落是通连的,形成了两座戏台,每当举办庙会的时候两座戏台会同时上演曲目,进行比拼[5]。
3.1.4 宗教建筑
神垕镇的建筑和道路都是沿着山势修建,道路十分漫长,在道路一些十字结点的地方还有一些宗教建筑,如白衣堂、老君庙和二郎堂等,这些宗教建筑的前面以及后面都会留有一定的空间。
3.2 居民建筑
神垕镇的居民建筑有合院型和街巷型,街巷型的居民建筑在上文已有所阐述,它们都是临界的店铺,建筑格局为前店、中寝、后厂,拥有狭长的窄院,窄型的院落往往随着建筑主体分布沿进深、通透狭长,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大多采用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平面布局比较灵活。合院型的居民建筑,最为典型的就是王世怀家老宅,这是一套非常规整的一进四合院落,整个院落由住房、东厢房、西厢房和倒座等组成,整体为二层砖石建筑。一进四合院落在建筑中非常明显地体现了长幼尊卑的思想,主室地基非常高大,可以俯视其他建筑,并且门洞使用石雕进行装饰,建筑中的东、西厢房则非常朴素,没有太多装饰。虽然一进四合院落整体不大,但主次分明,能够满足三世同堂家庭的需求。
自由形态的居民建筑并没有规整的四合样式,也没有庄严的轴对称布局,是普通居民自发兴建而成的。自由形态的居民建筑在布局上更为灵活和多变,建筑冲破了礼制的束缚,没有完全按照长幼尊卑和礼法制度来修建,更追求功能和实用性,通常人们会根据家庭人口的数量以及居住、生产的需求来灵活安排建筑格局。建筑的材料也容易获得、经济识货,黄土、青砖、石块和笼盔的使用随处可见,有的墙体和主建筑单纯使用笼盔来修筑,也有的将笼盔和石块混用来修筑。
4 结语
神垕古镇的传统建筑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建筑的形态、样式等方面具有其特征,当地建筑地域性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涉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主要方面,建筑兼具实用和美观,体现出古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袁菲,葛亮.河南禹州神垕古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2017(02):113-114.
[2] 鲁璐璐.就地取材——论神垕镇传统建筑的建筑材料[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180.
[3] 鲁璐璐.河南神垕古镇传统建筑形态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5.
[4] 何志强,罗兆均.“破”与“立”: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源型乡村分化与治理转型探究——以神垕镇清水涧村为例[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30(02):23-28.
[5] 郭君健.河南钧窑古村落保护路径研究——以神垕镇为例[J].文化遗產,2020(05):134-141.
作者简介:孟欣琪(1995—),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