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时代青少年群体的媒介接触环境研究

2021-06-01余茜露

艺术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社会效益青少年

摘要:5G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万物皆媒”的新传播方式,麦克卢汉提出了技术决定论,面对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能的传播技术,要有敬畏之心。随着媒介技术的普及,青少年群体越来越早地接触社交媒体,他们容易将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误认为现实生活的真实环境,同时出现过度接触媒介带来的“信息茧房”等问题。2021年初,B站UP主“墨茶official”因病死亡一事被网络曝光,事件背后深藏着青少年群体在社交媒体时代呈现出的特殊状态,这需要社会多方的监督管理,为青少年群体创造更加优质的媒介接触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媒介接触;拟态环境;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2

1 網民不再相信各方言论

2021年初,1998年出生的B站UP主“墨茶official”因酮症酸中毒死于出租屋内,事件曝光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墨茶official”的账号在事件曝光前仅有几百个粉丝,现如今已有超过100万粉丝关注该账号。事件曝光后,不少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在这个事件中最容易引起人们共情的就是墨茶作为媒体人并没有利用大众舆论帮助治疗自己的疾病[1],即使直播没什么人看,仍在社交媒体上传达自己的乐观,因此许多B站用户通过关注账号、充电等方式纪念“墨茶official”。主流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是“墨茶official”因母子不和,最终无钱治病,才发生了悲剧,主流媒体的报道与网民自发传播的内容有所不同,使这一事件成了网络上的反转新闻[2]。主流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受众的怀疑[3],他们认为主流媒体将“墨茶official”这样乐观的年轻人塑造成了网瘾少年的形象。这与我国主流媒体公信力的降低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是因为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受众更愿意相信普通网民传播的符合自己期待的内容[4]。

后真相时代是指相对于客观事实,人们更愿意相信主导情感的内容[5]。过去由于政府民意沟通路径不畅通,草根话语为了获得公平生存的权利,不得不通过舆论这种边缘形式获得社会关注[6],但由于社会事件频发[7],大众的注意力容易被社交媒体上碎片化的信息分散,草根要想再通过这样的路径发声,就需要更具有冲击力的事件[8]。随着我国的改革发展,如今“下情上达”的路径越来越畅通、便捷,类似的事件已经很少出现。但网络上的群众却难以从后真相的时代走出来[9],他们更愿意相信能引发情绪的事件,特别是生于网络元年后的年轻人,在接收消息时常常失去理性的判断[10]。

2 年轻人被媒介环境误导

2.1 拟态环境使得年轻人难以适应现实世界

虽然“墨茶official”的事件具有特殊性,但还是能反映出一代人的普遍特征。与其类似的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的年轻人,习惯于从媒介上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他们所感知的世界都是被媒介建造的。

在事件曝光后,有网友自发采访了B站上的一些普通UP主,他们中有许多人用主业养副业。与“墨茶official”相同,他们都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在自己喜爱的事情中获得生存成本,而事实是他们有些人忙到“007”也难以通过做UP主达到收支平衡。2020年青年节前夕,B站推出《后浪》视频,借势营销,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后情感时代,B站的营销是成功的[3]。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用户的B站在此次营销中收获了更多受众的认同[11],但也对青少年群体接触社会产生了一些错误引导。其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墨茶official”就把做UP主赚钱当作自己最后的生存之道,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2]。

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指大众传播媒介构造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真实再现,人的行为也只是对于信息环境的反应[13]。B站作为由大量“后浪”群体组成用户的社交视频APP,应注重正面营销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媒介环境构造的真实性[14],应在受众的媒介接触上有更严格的监督和更优化的媒介使用模式。“墨茶official”事件的发生令人痛心,也反映出我国新一代青年在媒介接触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将媒介环境当作现实环境,忽视现实生活中人群的建议,将网友的话语当作行动的指南,导致他们在离开媒介环境后难以适应现实世界[15]。

2.2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其他方面的不平衡发展带来了悲剧

麦克卢汉与尼尔波兹曼创立了媒介环境学派,强调媒介环境对社会、心理和文化的影响[16]。随着媒介技术的普及,人们接触移动媒体的年龄越来越早,可以通过移动互联技术了解世界各地的动向,媒介创造的环境也越来越真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实世界[17],这对于长期接触媒介却缺乏媒介素养的青少年来说,就会更加难以分辨。

我国仍然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但通过移动互联技术传播的信息并不会根据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进行分类传播。这就造成了我国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受众可以更好地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而在较落后地区的人却会因为美好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异感到不平衡,一些没有社会生活经验的青少年开始模仿媒体中的行为,这带来了社会问题。媒介技术的普及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18]。

3 对策

3.1 受众提升媒介素养

公民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一直是业内学者强调的,而以“下沉用户”为主的B站,用户构成年纪较小,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容易被媒介构造的拟态环境误导。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仅要教会青少年高超的计算机技术,使用各式各样的新媒介,也需要告知其媒介可能存在的欺骗,以更扎实的基础教育应对这些外表华丽、实则充满消费主义陷阱的媒介信息[19]。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和使用能力,应指导青少年从理性的视角解读媒介信息[20]。

3.2 媒介注意社会效益

媒介有重大的社会责任[21],以B站为代表的以年轻受众为主要用户的媒体平台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在内容的选取与媒介使用模式的创新上。

首先,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更加慎重。以《后浪》为例,虽然演讲内容是对年轻一代的赞扬,但正面营销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缺乏媒介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可能因为《后浪》中描述的精彩人生,放弃自己曾拥有的安稳生活。其次,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注意对受众情感的正确引导,不能过度消费青年用户的一腔热血[22]。在媒介信息的呈现方面,要强调对受众的信息接收特征和规律的把握[23]。最后,在媒介的使用模式上,可以设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媒介形式,虽然多数社交媒体软件中都开发了“青少年模式”,但这一模式的真正使用权仍在用户手中,难以落到实处,媒介方只有更加准确地收集用户信息,严格地划分并推送传播内容,才能使“青少年模式”落到实处[24]。

另外,在信息推送方面要防止“信息茧房”的出现。我国学者在对“信息茧房”的研究中发现,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用户会因为信息焦虑而自主“破茧”,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用户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B站中的多数用户就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未成年人,因此B站在信息的推送上需要更加注意,通过媒介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真实、立体的现实社会,不可因为逐利而浪费未成年人的大好青春[25]。媒介在推送内容的选择上要更加谨慎,注意正面的情感引导对用户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26],也要注意媒介环境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27]。

3.3 政府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对媒介的合理管控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需要政府加强监督与管控,对社会各层面的基础设施都应加以完善[28],才能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避免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带来的不同受众之间知识鸿沟的扩大,使一些媒介素养不高的青少年深陷“信息茧房”,误将拟态环境当作现实环境,难以融入社会。在对媒介的监督上,可以出台更详细的规则,帮助媒介管理用户的媒介使用情况[29]。在用户的媒介素养提升方面,可以根据用户接触媒介的年纪,设置相应的媒介素养培养课程,帮助用户在正确使用媒介的基础上,合理分辨媒介信息的真假,也创造更多的条件使未成年人在课余时间接触社会。

4 结语

对青少年群体媒介接触问题的解决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优质的媒介接触条件,在媒介使用过程中要教会他们正确的信息处理方式。对此,本文从受众、媒介、政府3个层面提出了建议,为“后浪”们构建更理想的媒介接触环境。

参考文献:

[1] 朱霜.国内情感传播研究的范式演进[J].今传媒,2018,26(03):74-76.

[2] 陈雨萌.网络新闻反转:新闻真实的动态呈现[J].东南传播,2019(07):165-167.

[3] 蔡雅雯.绿色广告的情感生产及演变趋向研究[J].新闻知识,2019(07):62-65.

[4] 陈相雨,丁柏铨.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J].中州学刊,2018(02):166-172.

[5] 张银柱,蒋守龙.后真相时代的科普传播[J].戏剧之家,2018(22):212-213.

[6] 吴启越,刘雯.从《芳华》看电影商业差异化营销策略[J].艺海,2019(04):57-59.

[7] 吴启越,胡喆.浅析本土化真人秀节目发展与走向[J].戏剧之家,2019(13):132.

[8] 吴静怡.自媒体平台新冠疫情题材戏谑话语的批判分析——基于艺术生产视角[J].艺海,2020(4):5-6.

[9] 吴启越,刘雯.浅析网络时代抗争运动的视觉化嬗变与机理[J].戏剧之家,2018(36):219-220.

[10] 曹青云.环境抗争中网络视頻动员的基层治理[J].新闻知识,2019(04):36-39.

[11] 张晓蕊.绿色广告的受众逻辑研究[J].大众文艺,2019(08):139-140.

[12] 曹青云,张刘刚.我国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的动因、困境及路径[J].戏剧之家,2019(08):207-208.

[13] 陈家悦.“她题材”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以《三十而已》为例[J].艺海,2020(12):69-71.

[14] 邵悦.绿色广告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大众文艺,2019(09):183-184.

[15] 王娜颖.绿色广告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0(5):94-104.

[16] 曹青云.绿色广告生成的经济社会逻辑分析[J].戏剧之家,2019(24):215-216.

[17] 蔡雅雯,张晓蕊.绿色广告的冲突性框架探究[J].艺术科技,2019,32(06):9-10.

[18] 王娜颖.新兴绿色产业的实践困境及其化解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为例[J].戏剧之家,2019(25):232,234.

[19] 吴静怡.自媒体时代公共卫生题材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理路研究[J].汉字文化,2020(10):181-183.

[20] 吴静怡.环保传播中的民粹主义风险及规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0(5):105-113.

[21] 陈丹丹,马晨晨.环境公共事件中大众建构话语权的政治机会结构分析——以“湖北仙桃垃圾焚烧发电事件”为例[J].新闻知识,2018(08):31-34.

[22] 蔡雅雯.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综艺节目全民互动养成传播研究——以《创造营2019》为例[J].东南传播,2019(07):137-139.

[23] 陈相雨,潘镜羽.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领导人媒介形象塑造[J].传媒观察,2018(06):12-17.

[24] 蔡雅雯,张晓蕊.绿色经济场域下二手交易平台传播研究——以“闲鱼”app为例[J].大众文艺,2019(13):190-191.

[25] 代淇.绿色广告的道德式微:表现、原因及管控建议[J].大众文艺,2019(11):160-161.

[26] 蔡雅雯.情感消费主义下的绿色广告情感消费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8):41,83.

[27] 邵悦.绿色广告的社会价值:理念、话语及内生矛盾[J].戏剧之家,2019(21):212-213.

[28] 吴启越,刘雯.新媒体视域下绿色传播的实践与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2019(08):77-79.

[29] 代淇.绿色广告的管理困局及其化解[J].大众文艺,2019(09):179-180.

作者简介:余茜露(1997—),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广告、新媒体。

猜你喜欢

社会效益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好刊社会效益高
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四年注重社会效益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体育与社会效益思考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