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人都是摄影师”

2021-06-01邰思宇关慧良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

邰思宇 关慧良

【摘要】随着科技的迭代与发展,电子产品及数字技术的普及程度前所未有。其中,手机摄影这项活动生动的诠释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在摄影器材的演变过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摄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从早期的机械胶片机、单反数码相机,再到移动通讯设备逐渐拥有数码摄像功能,到现如今已成为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从摄影的发展趋势入手,分析摄影的应用设备、领域、人群以及所带来的情感诉求等多方面的变化,从而推断出手机摄影的“泛摄影”概念,即现代手机摄影艺术的“即时性”与“纪实性”,促使手机摄影艺术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手机摄影;泛摄影;即时性;纪实性;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166-03

【本文著录格式】邰思宇,关慧良.“人人都是摄影师”——谈手机摄影艺术在视觉表现中的“两性一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6):166-168.

一、泛摄影概念下手机摄影的“即时性”意义

(一)连接时代的桥梁:指引大众通向摄影的捷径

摄影广义上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而手机摄影则是包含在摄影之中,作为一种时代发展的产物,以带有照相功能的手机作为摄影器材的新兴艺术形式迅速普及。不仅是简单的休闲和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驻足,留意起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独特的角度来品味生活、记录人生。

过去,大部分人对于手机摄影通常只是需求,使用手机中的照相功能,随意的把所看到的事物拍摄下来,只属于手机的一种记录形式,画面通常不具美感,也不讲究构图,更没有光影效果与艺术性概念。如今,大众已经把手机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表现形式广泛融入到生活中去了。以往,当人们想去学习摄影的时候,热情往往被各种晦涩难懂的相机专业操作术语击退,专业相机摄影有一套独有的操作语言,初学者听起来难懂、用起来难记,这就是摄影与大众之间的鸿沟。手机摄影作为桥梁,它的突破性变革在于赋予了摄影这项活动新思路、新形式与新概念,并且让摄影真正走入人民大众中,因为即使在相机价格日益走低的今天,购入一台单反或微单,也仍然不会出现在许多家庭的数码产品购物清单上。可以说,目前全球最大的摄影工具销量品牌已不再是尼康和佳能,而是苹果、华为等品牌手机占绝对数量,从应用人群、器材、场合的广泛性来看,足以将手机作为媒介的摄影归纳到“泛摄影”范畴。

(二)器材的升华:突破功能壁垒的手机摄影

手机原本是与摄影毫无关联的便携式通讯设备,因此,两者的结合有着突破功能壁垒的变革性飞跃。手机摄影同相机摄影在概念上是相通的,手机的照相设置功能即使没有相机的专业性强,同样也具备一定的调整性,當然这只是就器材功能设置方面而言。手机摄影不仅是简单将事物记录下来,而是需要拍摄者拥有一定的能力来运用画面实现视觉传达及表现效果。

每个人对美都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若具备提炼能力,摄影水平将会有质的飞跃,就拍摄器材使用方便性而言,自带摄影功能的手机更具优势。时代的巨变,同时掀起人们从行为习惯到生活方式的变化狂潮,这些变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手机摄影为创作者提供了因时、因地制宜的有利条件。

当前,每个人使用的智能手机都具备不错的摄影功能,手机成为摄影与生活之间的一道桥梁,加之近年来国内以微信、微博、抖音为首的社交应用软件盛行,随手拍下的照片、视频随即可以一键发布到网络平台,做到信息实时共享,加之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这些软性与硬性条件,都使手机摄影这门艺术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民大众,成为人们提升精神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互联网的推动:手机摄影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进步,摄影更广泛的影响着社会生活,用手机拍摄的内容可以直接通过无线网络即时传播,手机摄影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它表现了人类意志中最明确的主张和人类对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最为直接的表现了人类的感性世界,是人类情感所能展示的最粗简的表演。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不仅对个人生活方式产生微妙的影响,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体系的发展运行。

现如今,即使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摄影捕捉生活中或美好感人的瞬间、或冷漠残酷的事实,并经互联网传播扩散,迅速在社会上引起波澜。手机摄影不知不觉中早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它是未来人类处理时间、记忆和自身之间关系的便捷途径之一。

二、手机摄影的“纪实性”意义

(一)有温度的手机摄影:生活是永恒的主题

纵观近现代历史,摄影一直被视为绝佳的记载与传播媒介,它在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紧密相连,能更直观、快捷的进行视觉信息呈现。而手机摄影在使用人群和技术功能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优势,无不推动着摄影的发展进程。不论是作为新闻媒体数字化的传播载体,还是单纯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本身的拍摄功能更进一步的拉近了摄影与人类日常生活的距离。

(二)手机摄影与人类的羁绊,贯穿生命各阶段

1997年,一位父亲在产房门外,用手机拍下并发出自己新生女儿的第一张照片,这张即时传输给众多亲朋好友的婴儿照,即是“手机+摄影”的一次成功联姻。[1] 生命体的成长在不同时间段都经历着对应的事件。人类由出生起便展开了与摄影的羁绊,父母将拍下的照片用作手机壁纸,或是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将自己拍下的照片、小视频分享出去,由于分享的频率较高,甚至刷屏,“晒娃狂魔”一词由此产生。这一系列与手机摄影相关的举动无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承载着爱与希望的寄托。

人类在青少年时期,独立思考的能力日渐成熟,行为自主意识越发强烈,少年时代是人类一生的一部分,然而它却胜过了整体。对这一时期的日常最便捷的记录方式非手机摄影莫属。在这个人类成长最敏感的时期,恰逢网络的迅速普及,不论国内外,青少年群体都是社交媒体的主力军,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更新动态,单纯用文字描述自己的心情和见闻早已满足不了当代青少年的需求,势必配上亲手拍摄的内容才能将情绪更好的表达。只需要一部带有拍摄功能的手机,每个人都可以化身为生活的摄影师,创作出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影像,记录它背后所承载的那些回不去的珍贵时光。

在中老年群体中,手机摄影同样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尤其是赋闲在家的老年人,用手机随手拍下花花草草等当作微信“头像”或手机壁纸,更有现象级产物“大妈pose”在手机摄影的推动下于网络间风靡一时。中老年女性往往热衷在景区拍照留念时摆出深受其群体欢迎的姿态,典型的特征例如夸张的肢体动作,配以艳丽的丝巾、服饰或与花草的刻意互动,引发国内外年轻人纷纷通过模仿拍照发到网络上,来对这种另类的摄影文化进行戏谑与调侃。然而不难看出,这一事件的背后所反映的正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崭新面貌,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三)艺术来源于生活,手机摄影的“纪实性”本质亦是如此

艺术就本质而言,是人类一种表现自我生存感受的符号体系。从史前人类的艺术作品到现代各个流派艺术大师们的创作,无不体现这种符号体系的建立。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不同的生活境遇,独立的思索方式,导致艺术出现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化表达符号。无论是个性还是共性,艺术的核心价值都是接近事物本质的精神性。当人们了解作品背后含义的时候,共鸣就产生了。摄影往往能呈现出某种“瞬时”和“巧思”。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手机摄影亦是如此,它能够更生动的呈现出现代人眼中的生活本身,从而比相机更直观的还原出现代生活样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创作源泉,所谓的拍摄视角和创作思维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建立在对生活和艺术两者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这种理解是双重的,同时又是相通的。手机摄影艺术的“纪实性”就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手机摄影的“即时性”与“纪实性”推进摄影艺术“大众化”

(一)手机摄影的普及推动摄影艺术的进步

170多年前,摄影术刚诞生的时候曾被人们争论是否可以被称为艺术,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用作品证明了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如今,手机拍照到底算不算摄影又成为人们争论的新话题,拍摄者用令人惊艳的照片表现了不拘泥于器材创作的可能性,使摄影和大众紧密相连,激发出潜藏在人们心中对美的渴望。社交网络平台及自媒体的兴起使摄影不再是一件大众无法触及的事情。手机摄影不只是信息传递的单向过程,也是表达者和接受者双方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交流是当代社会最广泛也是最基本的表达模式之一,它变得即兴而又随意,人们从中也领略到了作品呈现出的形式美的效果。

(二)真正的拍摄不是用器材而是用大脑

从本质上谈,摄影师进行创作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再现现实,而是为了借助现实中的事物表达情感。情感往往是基于拍摄者的认识与积累而产生的某种感受,其中必然不同程度地携带了拍摄者的生活阅历与体验。手机摄影,让每个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潜能所在,让兴趣爱好和技术水平间的关系变得更简单、直接。手机摄影像速写,寥寥几笔,即可勾勒出最真实的生活;专业相机像油画,完整而丰富,将画面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能说油画一定比素描好,就像达·芬奇的速写和素描,都是传世经典。[2]

(三)“人人都摄影师”:手机摄影带来的大众化艺术

在街头巷尾,几乎每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机,几乎每人都能随时随地拍一张照片——这是前提;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形象样貌、职业和生活背景以及所关注的不同事物——这才是价值本身。[3] 母亲关注孩子的成长,年轻男女关注自己的形象,工程师关注城市建筑,老人关注植物花草,设计师关注空间,新闻记者关注事件,游客关注景区景点……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享受视觉艺术大众化带来的感动,展开摄影这项艺术创作,将时间凝固、把时光留住,这也许就是手机攝影的魅力所在。它不分阶级与人群,在这个大众媒体的时代,正如现代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所预见的一样——“未来,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所以,快照的大众化与广泛的普及,正是在时下手机摄影的浪潮中被发展起来的。

四、结语

当人们真正释放出潜在的艺术能量,优秀的手机摄影作品甚至比用专业器材拍摄的平庸照片更为出色,它们的视觉效果往往极富冲击力,因此,不能仅限于所谓的主流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手机摄影的“两性一化”将“泛摄影”推向时代的前沿,这不单取决于手机拍摄性能的提升,更在于手机摄影激发出了人们对摄影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无需过多准备,即兴发挥,使摄影变得更加随心所欲。可以说,日常生活中随时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是身边信手拈来的素材,只要拿出手机,都有资格参与取材和创作,问题只在于是谁,在什么时候点开拍照模式,按下快门。真正学会用手机摄影与世界相处时,找到生活的真谛,或许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法满.Lens[J].视觉,2017(11).

[2]韩松.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3]傅拥军.手机摄影师[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邰思宇(1991-),女,蒙古族,辽宁本溪人,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关慧良(1968-),男,满族,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猜你喜欢

大众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试论法律职业精英化与法学教育大众化的关系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青年领袖培养意义探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青年领袖的培养途径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能否迎来“春天”?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