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2021-06-01陈祥吉姜立敏王翠萍赵旭冉高金娥张素莉
陈祥吉 姜立敏 王翠萍 赵旭冉 高金娥 张素莉
T2DM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导致血糖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多数患者早期并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较轻,随着病情发展,血糖水平逐渐升高,才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由于代谢异常,多数患者还会感觉疲劳乏力[1]。若患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其血管、神经等均会出现病变,进而导致脏器功能损害[2]。据调查资料显示[3],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其他原因,糖尿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T2DM 患病率于2013 年已升至10.4%,即每10 人中便有1 位T2DM 患者。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治愈T2DM,一般通过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等调节血糖水平,而对于血糖控制不达标者,则使用药物治疗。目前常用口服降糖药有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等,T2DM 主要治疗药物是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肝脏中葡萄糖合成,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度,另可减轻体重,但可能出现口干、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若T2DM 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及使用药物联合治疗基础上仍无法控制血糖,则可应用胰岛素治疗。本研究中,为分析门冬胰岛素30 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 的效果,特展开实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 年1~12 月收入的94 例老年初诊T2DM 患者,随机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47 例。单一组中男女比为26∶21,年龄60~77 岁,平均年龄(69.25±5.21)岁;联合组中男女比为27∶20,年龄60~ 78 岁,平均年龄(70.34±4.9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经血浆葡萄糖测定等检查后,确定为初诊T2DM 患者[4];②治疗前未使用过降糖药物及胰岛素;③年龄≥60 岁。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脏器功能疾病者;②存在严重创伤、感染消化或吸收功能不良者;③对本次实验所用药物过敏者;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
1.3 方法
1.3.1 单一组 使用门冬胰岛素30 注射液[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33006,规格:100 U/ml]治疗,早晚餐前分别注射1 次,依据患者体重决定每天胰岛素起始用量,0.4 U/kg,依据血糖水平调整门冬胰岛素30 用量,4~8 U/次,为防止低血糖情况发生,用量不宜过大。
1.3.2 联合组 除使用门冬胰岛素30 注射液外,加用二甲双胍(北京利龄恒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957,规格:0.25 g/片)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0.25 g/次,2~3 次/d,后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至1~1.5 g/d,但最多使用量<2 g/d,为减轻胃肠道反应,于餐中服用。
两组均治疗12 周,且给予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调控、运动锻炼等一般治疗方式,血糖控制目标为:FBG<7.00 mmol/L,2 h PG<10.00 mmol/L。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BG、HbA1c、2 h PG 水平。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包括TG、TC、HDL-C 及LDL-C。③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控制理想:FBG<6.00 mmol/L,2 h PG<8.00 mmol/L,HbA1c<7.00%;控制较好:FBG 控制在6.00~7.80 mmol/L,2 h PG 控制在8.00~10.00 mmol/L,HbA1c控制在7.00%~9.00%;控制差:FBG>7.8 mmol/L,2 h PG>10.00 mmol/L,HbA1c >9.00%。血糖控制率=(控制理想+控制较好)/总例 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BG、HbA1c、2 h PG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BG、HbA1c、2 h PG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BG、HbA1c、2 h PG 水平均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BG、HbA1c、2 h PG 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BG、HbA1c、2 h PG 水平比较()
注:与单一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G、TC、LDL-C、LDL-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TG、TC、LDL-C 水平低于单一组,HDL-C 水平高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mmol/L)
注:与单一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联合组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为95.74%,高于单一组的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n,n(%)]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与发病率急剧攀升。据调查数据显示[5],全球18 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约有4.25 亿,而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其中以T2DM 居多,占全部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
虽然遗传因素会增加T2DM 发生率,但其发病及病情发展更受环境因素影响,包括年龄、生活方式、运动情况、化学毒物、营养状况等,而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T2DM 发生的最重要原因[6]。由于T2DM 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因此当患者确认自身患病时,病情已较为严重[7]。老年患者由于缺乏对T2DM 知识的了解,且身体机能低下,运动锻炼较少,加之用药依从性差,病情发展更为迅速,易出现各类并发症[8]。因此,寻找使用较为方便、血糖控制能力较好的药物及用药方式,对老年患者维持正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单一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 治疗,联合组加用二甲双胍,通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发现,治疗后联合组FBG、2 h PG、HbA1c、TG、TC、LDL-C水平均低于单一组,HDL-C 水平高于单一组,且血糖控制率相较于单一组也更高。门冬胰岛素30 是由30%速效门冬胰岛素与70%精蛋白组成的新型胰岛素,兼有短效胰岛素起效迅速和中效胰岛素作用时间较长特点,注射后10~ 20 min即可发挥作用,1~3 h后药效达到最高水平,持续作用时间可达24 h,能有效控制T2DM 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且低血糖发生率低,因此,可于餐前10 min、进餐时甚至进餐后注射,使用更为方便,避免老年T2DM 患者餐前由于记忆力衰退忘记使用胰岛素,导致血糖控制不佳,此外门冬胰岛素30 还具有维持HbA1c水平的作用[9,10]。而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上常用口服降糖药之一,不仅能够控制T2DM 患者血糖水平、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度、减少胰岛素用量,且对身体肾脏损伤小,高龄患者即使存在肾功能减退,使用二甲双胍也是较为安全,只需定期检测肾功能[11,12]。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虽然效果更好,但仍需注意不同患者间个体差异,控制使用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30 应用于老年初诊T2DM 患者,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对保证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