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血压变异性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1-06-01周舰段理成刘驰
周舰,段理成,刘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脑卒中的80%,是一种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缺氧坏死的心血管疾病[1]。AIS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虽然确诊率较高,但无法有效显示患者早期病理改变,以致延误最佳有效治疗时机[2]。基于此,寻找可早期用于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实验室指标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预后的改善至关重要。多项研究指出,AIS发病与急性炎性反应有关,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常规炎性因子在AIS病情评估中的应用已有报道,但常规炎性因子容易受感染等因素的影响,特异性相对较差[3]。另外,高血压属于AIS的危险因素,7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且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异常可直接造成脑血管损伤并促进AIS病情进展,因此采用24 h动态血压评估患者血压波动情况有利于判断其病情,但既往文献报道BPV指标与AIS患者病情的关系仍未完全明确[4-6]。为此,本研究选取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ar-l,ICAM-1)、 单 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两种新型炎症标志物及BPV指标,探究其与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解释AIS病理机制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大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AIS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48例;年龄49~86岁,平均年龄(57.6±8.5)岁。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7]中有关AIS的诊断标准,且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颅脑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2)入院前尚未接受神经内科药物治疗;(3)首次发病且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发病时间不明确者;(2)入院24 h内经颅脑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确诊为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3)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者;(4)有脑卒中病史,并存在明显后遗症者;(5)无法配合颈动脉超声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者;(6)病情危重需行急诊溶栓治疗者;(7)合并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者。本研究已获得大冶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变部位、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发生情况。
1.2.2 炎性因子水平检测 入院当天或次日清晨,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常规提取血清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CAM-1、MCP-1水平,试剂盒分别购自上海臻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慧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2.3 BPV指标检测 采用美国顺泰SunTech Oscar2 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技术为示波震荡法,测 量 范 围 为 25~26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取平卧位,测量左上肢肱动脉血压。白昼时间为6:00~22:00,时间间隔设置为每30 min测量1次,夜间时间为22:00~次日6:00,时间间隔设置为每1 h测量1次。记录患者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有效测量值<20%者不予采纳,由计算机自动收集有效结果,计算出BPV指标,包括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ay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d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ay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igh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ight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nD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 h DSD)。
1.2.4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 中 量 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8]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NIHSS包括意识水平(0~3分)、意识水平提问(0~2分)、意识水平指令(0~2分)、凝视(0~2分)、视野(0~3分)、面瘫(0~3分)、上肢运动(左、右侧各0~4分)、下肢运动(左、右侧各0~4分)、共济失调(0~2分)、感觉(0~2分)、语言(0~3分)、构音障碍(0~2分)、忽视(0~2分),评分范围为0~42分。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型组(<4分,37例)、中型组(4~15分,45例)、重型组(>15分,24例)。
1.2.5 预后评估 采用mRS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范围为0~6分,其中0分为无症状;1分为有症状,但不影响日常活动;2分为存在轻度残障;3分为存在中度残障;4分为存在重度残障;5分为存在严重残障;6分为死亡。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71例)及预后不良组(>2分,35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AIS患者炎性因子水平、BPV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病变部位、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肥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disease severity groups
2.2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BPV指标比较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患者ICAM-1、MCP-1水平及dSSD、dDSD、nDSD、24 h SSD、24 h D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患者nS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重型组患者ICAM-1、MCP-1水平及dSSD、dDSD、nDSD、24 h SSD、24 h DSD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患者ICAM-1、MCP-1水平及24 h SSD高于中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BPV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BPV indexe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disease severity groups
表2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BPV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BPV indexe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disease severity groups
注:与轻型组比较,aP<0.05;与中型组比较,bP<0.05;I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dS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D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n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24 h S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DSD=24 h舒张压标准差
(μg/L)MCP-1(μg/L)dSSD(mm Hg)dDSD(mm Hg)nSSD(mm Hg)nDSD(mm Hg)24 h SSD(mm Hg)24 h DSD(mm Hg)轻型组 37 82.1±11.4 158.2±14.2 9.1±2.4 7.9±2.1 10.4±2.4 6.8±2.1 9.1±1.2 7.1±1.3中型组 45 110.2±20.4a 210.4±25.1a 13.2±2.5a 9.2±2.4a 11.0±2.5 9.0±2.4a 12.4±2.0a 9.0±2.1a重型组 24 148.4±24.2ab 289.1±34.2ab 13.4±2.6a 9.6±2.6a 11.1±3.2 9.0±2.6a 15.4±2.6ab 9.2±2.4a F值 90.883 207.492 35.030 4.719 0.639 10.335 78.494 12.706 P值 <0.001 <0.001 <0.001 0.011 0.530 <0.001 <0.001 <0.001组别 例数 ICAM-1
2.3 AIS患者炎性因子水平、BPV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IS患者ICAM-1、MCP-1水平及24 h SSD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657、0.598、0.527,P值均<0.001);AIS患者dSSD、dDSD、nSSD、nDSD、24 h DSD与病情严重程度无直线相关关系(rs值分别为0.314、0.201、0.104、0.345、0.301,P 值分别为 0.097、0.186、0.374、0.062、0.093)。
2.4 不同预后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有吸烟史者所占比例、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性别、BMI、病变部位、饮酒史、糖尿病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肥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预后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prognosis groups
2.5 不同预后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BPV指标比较 预后不良组患者ICAM-1、MCP-1水平及dSSD、dDSD、24 h SSD、24 h DSD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nSSD、nD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6 AIS患者炎性因子水平、BPV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IS患者ICAM-1、MCP-1水平及 dSSD、dDSD、24 h SSD、24 h DSD与预后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601、0.652、0.571、0.458、0.523、0.401,P值均<0.001);AIS患者nSSD、nDSD与预后无直线相关关系(rs值分别为0.120、0.141,P值分别为0.164、0.149)。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中87%为AIS,其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特点[9]。大量临床研究证实,AIS是一种包括不同临床症状、病因机制及临床转归的综合征,而非单一疾病,因此其病情进展和预后通常受多种因素影响[10]。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有吸烟史者所占比例、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与既往文献报道结果相似[11]。此外,有研究表明,AIS患者脑组织缺血可激活局部或全身炎性反应,加重脑组织损伤并对预后造成不利影响[12]。本研究主要分析新型炎性因子ICAM-1、MCP-1水平及BPV指标与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型组、重型组患者ICAM-1、MCP-1水平高于轻型组,重型组患者ICAM-1、MCP-1水平高于中型组,AIS患者ICAM-1、MCP-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血清ICAM-1、MCP-1可作为临床评估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分析原因,AIS属于特殊类型的脑损伤疾病,发病后机体产生急性相反应,导致炎性因子大量释放,引起较强的炎性反应,而炎性反应增强又可促进梗死部位半暗带的恶化,进而加重病情。ICAM-1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一员,正常生理状态下其水平极低,而当AIS发病后,脑组织缺血期间,可通过细胞因子的快速诱导促进白细胞向血管周围聚集,进而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加重病情进展并导致不良预后。刘书芳等[13]报道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CAM-1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神经缺损程度和脑梗死容积具有明显相关性。MCP-1最初在心肌缺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的研究较为常见,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其与神经中枢系统疾病亦具有密切联系[14]。MCP-1为趋化细胞因子的一种,属于巨噬细胞、粒细胞等的诱导剂,脑组织损伤后机体大量释放MCP-1,并可趋化白细胞到炎症区域,加重病情。此种炎性反应为级联效应,不仅可引起血管活性物质的大量释放,破坏其血-脑脊液屏障,还可产生毒性物质,促进细胞凋亡[15]。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ICAM-1、MCP-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AIS患者ICAM-1、MCP-1水平与预后呈正相关,表明ICAM-1、MCP-1可能通过诱导脑组织发生炎性反应而参与AIS的病情进展,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预后情况。此外,考虑ICAM-1与感染类疾病具有联系[15],本研究排除了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以提高结果准确性,而MCP-1不受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对于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16]。
表4 不同预后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BPV指标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BPV indexe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prognosis groups
表4 不同预后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BPV指标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BPV indexe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prognosis groups
组别 例数 ICAM-1(μg/L)MCP-1(μg/L)dSSD(mm Hg)dDSD(mm Hg)nSSD(mm Hg)nDSD(mm Hg)24 h SSD(mm Hg)24 h DSD(mm Hg)预后良好组 71 90.5±19.4 181.2±32.1 10.1±2.8 8.3±2.5 7.8±2.5 11.1±2.4 10.3±1.6 7.6±1.9预后不良组 35 134.6±27.6 278.3±42.1 15.1±1.6 10.1±1.6 8.3±2.8 10.5±2.6 15.3±2.1 10.3±1.7 t值 9.514 13.158 9.956 3.913 0.943 1.170 13.872 7.234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348 0.245 <0.001 <0.001
BPV又称血压波动性,指的是血压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状态,受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其他系统的综合调节。研究表明,70%的AIS患者发病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17]。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型组、重型组患者dSSD、dDSD、nDSD、24 h SSD、24 h DSD高于轻型组,重型组患者24 h SSD高于中型组,表明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血压波动增大,但考虑到AIS病理机制较为复杂,且中型组与重型组患者病情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多,因而其之间的血压波动不易产生差距。此外,预后不良组患者dSSD、dDSD、24 h SSD、24 h DSD高于预后良好组,提示部分BPV指标对AIS患者预后的评估可能具有一定意义;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IS患者dSSD、dDSD、24 h SSD、24 h DSD与预后呈正相关,分析原因如下:AIS发病后伴随血压异常升高,造成BPV增大,而过大的血压波动可导致血管壁破坏,血流稳定性变差,从而引起内皮功能损伤,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不利于预后。另外,血压的突然升高还可导致脑血管张力增大,进而破裂出血,需要引起足够重视[18]。
综上所述,炎性因子、BPV均参与了AIS的发生发展,其中ICAM-1、MCP-1水平及24 h SSD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均呈正相关,而dSSD、dDSD、24 h DSD仅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表明监测AIS患者血清ICAM-1、MCP-1水平和BPV可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且其操作较为简单、完全无创,具有一定临床可行性。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而ICAM-1、MCP-1和BPV均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因此该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更多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同时上述指标对AIS患者预后的实际预测价值也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作者贡献:周舰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撰写论文,进行论文、英文的修订,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并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周舰、段理成、刘驰进行数据收集;周舰、段理成进行数据整理;段理成进行统计学处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