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众创空间运行机制研究
2021-06-01陶小龙黄睿娴
陶小龙,黄睿娴
[云南大学,昆明 650091]
一、引 言
众创空间作为支持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创新创业服务机构,(1)贾天明、雷良海:《众创空间的内涵、类型及盈利模式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7年第6期。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2)陈章旺、杨宇萍、孙湘湘:《创新驱动背景下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研究——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发展研究》2018年第12期。近年来,在“双创”热潮下众创空间实现了井喷式增长。科技部火炬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众创空间数量达8000家,国家备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73家。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部分众创空间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专业素质与服务能力较弱、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盈利模式单一、发展前景堪忧甚至难以为继等问题。(3)杨琳、屈晓东:《众创空间研究综述:内涵解析、理论诠释与发展策略》,《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数据,截至2019年4月,众创空间(含联合办公)品牌减少约40家,发展迟缓、濒临破产的众创空间(含联合办公)品牌约1950家。为引导我国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提升专业孵化服务能力,科技部火炬中心早在2017年就制定了《国家众创空间备案暂行规定》,提出对众创空间实行动态管理,鼓励众创空间自负盈亏、自由竞争。而对于众创空间而言,要想提升自身价值定位和盈利能力,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主动嵌入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并与之协同联动,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现有研究众创空间相关文献,大多局限于众创空间本身分析问题,缺乏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探究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导致视野和思维受限,难以真正把握众创空间发展的核心条件和关键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视角,通过同层级分析与跨层级分析方法,将众创空间置于相应的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之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剖析其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结论对于众创空间探寻发展新路径,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提高创新孵化能级,加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创业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制定促进区域创业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措施等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二、文献综述
创业生态系统概念源于 Cohen (2006)、Isenberg (2010)、Feld (2012)的开创性研究,上述研究有助于在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中传播这一理念,即一地的社区情况和文化可以对创业产生重大影响(Stam和Spigel,2016;Feld,2012;Spigel,2017;Mack和Qian 2016)。这一理念的日益普及也促使更多学者研究和关注创业生态系统议题。目前关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从如下三个层面展开。
(一)微观创业生态系统
微观层面的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旨在探索非线性价值创造领域,即探索在一定的制度规制下,各个资源创造主体,包括创造无形资源的专家团队、技术人员,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员工、供应商所构成的价值群,以及由于中介的参与而与各个参与主体构建起来的价值网络。(4)Po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New York,NY :Free Press,1985.这类研究往往倾向于以具有某种特殊性的创业主体为研究对象,比如,在微观创业生态系统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企业或者具有特殊性的创业群体。具体来说,在研究中侧重于核心地位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并且通常将区域中的大企业作为创业环境中的主体。不仅表现出对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核心企业与周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关注,(5)项国鹏、钭帅令:《核心企业主导型众创空间的构成、机制与策略——以腾讯众创空间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7期。而且认为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发挥着更为直接的作用。(6)项国鹏、曾传圣:《国外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第14期。另一方面,在研究中侧重于关注女性创业群体、(7)陶小龙、余虹:《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创业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农民工创业群体等创业主体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受到的影响,并且成功构建了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等。(8)杨秀丽:《乡村振兴战略下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经济体制改革》2019年第4期。从某种程度来说,该微观创业生态系统并没有一定的数量和边界,主要是围绕不同的创业主体展开研究。随着众创空间的出现,以及受到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众创空间所形成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也开始影响到微观创业主体,尤其体现在为众创空间内部的微观创业主体提供多种创业资源,提高其创业质量和效率。同时,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对于改善微观创业主体的创业环境也有着间接作用。(9)贾天明、雷良海、王茂南:《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内涵、特点、结构及运行机制》,《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11期。
(二)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
在众创空间内,创业要素具有生态多样性,创客与各种创业资源主体之间的创业生态网络纵横交错,空间内的创业生态动态演化,而且不同层次的众创空间相互嵌套。(10)MUHAMMAD RK.Mapping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of Saudi Arabia,World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3,9(1):28-54.毋庸置疑,众创空间具有鲜明的生态系统属性,是基于生态学隐喻所刻画的创业组织新范式。(11)陈夙、项丽瑶、俞荣建:《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11期。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探明了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由政策、市场、人力资本、金融、文化、支持六大要素构成。(12)戴春、倪良新:《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众创空间构成与发展路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2期。后续研究具体指出,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创客群、服务支持机构、孵化器、上下游企业、消费者群共同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13)汪群:《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企业经济》2016年第10期。随着实践界与理论界对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入,学者们立足于当前众创空间的发展态势与深刻实践,试图探索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比如,构建双生态、多要素、全过程融合孵化的新型创业生态系统;(14)向永胜、古家军:《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新型众创空间构筑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22期。发展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众创空间,即围绕核心企业打造众创空间的产业优势,吸引优质项目或创业企业入驻,并且聚焦产业资源,促进项目孵化成长,最终构建一个共生、共建、共赢的创业生态系统。(15)项国鹏、周洪仕、罗兴武:《核心企业主导型创业生态系统构成与运行机制:以杭州云栖小镇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年第22期。
(三)区域创业生态系统
区域创业生态系统是能够实现资源的向内流动和向外输出的开放式系统,(16)于旭、洪美玲:《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求是学刊》2016年第6期。众创空间作为一个次级生态系统嵌入到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之中,通过多个资源接口输入或输出资源,一方面其作为创业主体获取区域创业资源,另一方面又为微观创业主体提供外部创业环境,影响区域创业生态系统。(17)裴蕾、王金杰:《众创空间嵌入的多层次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模型与创新机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6期。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既是资源的提供者,又是资源的受益者,且与创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动态联系,(18)杨帅:《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通过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变化,(19)Vogel P.The employment outlook for youth: Building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s as a way forward.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G20 Youth Forum,2013.其运行机制呈现出“四重螺旋”模式,通过区域政府、功能社会、区域创新企业、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实现功能交互;(20)Aalto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startups[EB/OL].[2019-03-16].https.//www.aalto.fi.en/cooperation/entrepreneruship.通过政治、经济、教育、公共系统的共同作用实现创新资本循环。(21)Elias Carayannis,David F.J Campbell.Mode 3 knowledge production:Systems and systems theory,clusters and networks.
目前将众创空间嵌入到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初露端倪,众创空间与创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投融资机构等共同构成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22)赵涛、刘文光、边伟军:《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24期。众创空间是凝聚了多个组织或创客团队的众创平台,需要识别、构建、嵌入和管理政府、投资机构、高校、企业等外部资源,打造自身的创新要素及创新能力。(23)吕品、陈云川、雷轶、彭明芳:《基于扎根理论的众创空间创新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15期。众创平台可以通过嵌入到由政府、同行、企业等主体形成的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完成身份建构和能力培育。(24)陈武、李燕萍:《嵌入性视角下的平台组织竞争力培育——基于众创空间的多案例研究》,《经济管理》2018年第3期。并且通过打造众创空间,夯实区域创业系统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重塑。(25)黄世芳:《众创空间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欠发达地区的视角》,《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裴蕾、王金杰(2018)将众创空间嵌入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与关联行业、平台公司、高校院所等创新生态主体一起形成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并且进一步探讨了多层次创新生态系统下众创空间的创新机制。(26)裴蕾、王金杰:《众创空间嵌入的多层次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模型与创新机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6期。
综上,将众创空间嵌入到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文献尚较少,为更好地促进众创空间发挥自身功能与价值,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亟须深入探索众创空间嵌入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与运行机制。
三、研究设计
研究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众创空间的发展问题是一个探索和解释的过程,因此,多案例研究是合适的策略。开展案例研究的指导性问题是众创空间在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如何发挥作用,目标是探明众创空间嵌入到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案例选择
根据研究目标,以众创空间为分析单元,制定案例选取标准。第一,在归属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二,调研可行性高,有实地参观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第三,资料丰富且容易获取,有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
结合以上标准与理论饱和要求,共选取了12家众创空间为研究样本。12家众创空间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青岛、昆明等城市,上述城市在资本与技术密集程度、创新与创业氛围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有利于案例资料形成相互补充,提高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各众创空间名称均以拼音首字母表示,并逐一编号(用Sn表示)。抽样并非在研究开始时一次性完成,而是在研究过程中逐轮增加案例样本进行扎根理论编码与对比性分析,直至不再涌现出新的范畴。表1为所选案例的信息汇总。
表1 案例众创空间汇总表
(二)资料收集
结合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两种手段,收集案例资料。资料收集过程共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资料收集。收集、整理自2015年至今有关“双创”建设和“双创”载体打造的国务院文件、有关发展众创空间的省级政策、12家众创空间的网络资料。第二阶段为焦点小组访谈。基于前期了解,设计访谈提纲初稿,对WL众创空间管理者王总、苏总、李总进行访谈。并且根据访谈效果,进一步修改完善访谈提纲。第三阶段为深度访谈。实地参观调研位于青岛和昆明的6家众创空间,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与每位受访对象的交流时间均不少于1.5小时。第四阶段为疫情期间的线上回访。围绕“众创空间及入驻企业的现状、面临的困难、众创空间针对此次不可抗力因素对企业提供的服务和支持”等问题,及时对案例资料进行动态补充(参看图1)。
(三)分析方法
本文借助扎根理论对众创空间样本资料进行深度分析。扎根理论是完全基于原始材料,通过对图文、视频等资料的编码分析,不断归纳和提炼隐藏概念,并建立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形成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论文遵循“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步骤,借助NVivo12软件规范地执行编码过程。
图1 资料收集过程概览
四、案例分析过程
(一)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对原始资料的初步梳理。在该过程中,首先以案例资料中的一个完整语意为节点进行概括性描述,也就是“贴标签”。待“贴标签”步骤完成后,将所有标签进行比对,完成概念化提炼。最后按照概念化关联程度,将其归纳整理形成不同的副范畴。在分析到第12个样本时,暂无新的范畴和范畴的新面向出现,表示基本达到了理论饱和,故停止编码。共计初始标签423个,概念57个,副范畴18个,开放式编码过程如表2所示(An表示副范畴)。
表2 部分开放式编码过程
续表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基于开放性编码结果,对18个副范畴进行归类和进一步抽象化提炼的过程。在主轴编码环节,首先按照典范模型“(A)因果条件—(B)现象—(C)情境脉络—(D)中介条件—(E)行动/行为—(F)结果”来梳理副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这一内在逻辑提炼出主范畴。图2为由案例资料梳理得到的典范模型。
图2 典范模型
从典范模型中可以梳理出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作为创新创业的载体,众创空间发展方向和运作模式往往受到外部环境驱动与内部价值主张的共同影响(因果条件)。众创空间的变现方式主要包括奖补性收入、服务性收入与租金收入等,在鼓励众创空间自由竞争的大环境下,奖补性收入呈下降趋势。除了已经“倒下”的众创空间,存活下来的都是在用心经营。它们都追求通过创造价值、增加服务性收入等方式改善自身的经营困境(现象)。在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众创空间所面临的不只是挑战也有机遇。多年来的经营实践,使得众创空间积累了丰富的创业资源,而资源的集聚让众创空间对创业企业和创业者都更具吸引力。在经过双向选择后,众创空间可以引入优质的创业企业,为企业提供创业服务。反之,也可以将发展不好的入驻企业淘汰出去(情境)。众创空间是嵌套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而发挥作用的。立足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众创空间有能力架接起项目、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的传导链,这为众创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介条件)。为了更好地发挥众创空间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受访众创空间纷纷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举办交流活动、打造开放合作平台、建立全国甚至全球的运营网络等,打开了开放式创新的局面。与此同时,众创空间在战略上向轻资产化、专业化或特色化转型。在具体业务方面,力图改变和优化业务模式(行动/互动)。最终,这些众创空间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实现了与入驻企业的合作共赢、发挥了助推政策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
根据上述典范模型的内在逻辑,结合研究重点内容对副范畴进一步概念化,得到6个主范畴,提炼过程如表3所示(AAn表示主范畴)。
表3 主轴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对主范畴作进一步地提炼归纳,并与现有理论概念进行对话,提出更具概括性和理论性的核心范畴的过程。此环节首先要找到能够囊括所有主范畴内容的核心范畴,然后围绕核心范畴构建出一条完整而清晰的“故事线”。基于上述目的,通过对典范模型的分析总结和对主范畴的深层次挖掘,最终归纳出核心范畴:基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众创空间运行机制(以下简称“运行机制”)。而该运行机制可以通过“故事线”形式抽象地呈现出来:自适应机制/动态创业机制/多层次耦合机制(情境层)→开放式创新机制/自组织更新机制(行动层)→价值创造(结果层)。图3为基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众创空间运行机制。
1.首层—情境层的运行机制。指众创空间由于内外部情境因素与自身特征而长期存在的并与其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
(1)自适应机制。众创空间要发挥在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首先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但是,环境永远是变化的,在自身价值主张、经营困境以及环境驱动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众创空间以其自适应机制应对市场的动态竞争与变化。
图3 基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众创空间运行机制注:双向箭头表示范畴概念的相互作用,单向箭头表示范畴概念的递进关系
(2)动态创业机制。众创空间基于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入驻的创业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创业支持,提高它们的创业质量以及存活率。一般而言,入驻企业与众创空间的关系始于众创空间的门槛机制,终于淘汰机制。入驻门槛包括无形与有形的门槛:由于众创空间是资源集聚的洼地,任何众创空间都有其重点产业和优势资源,产业聚集的优势对相关创业主体会产生强烈的虹吸效应;反之,产业所形成的无形门槛则将相关性低的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排除在外。而众创空间规范且成熟的评选标准和入驻流程是有形的门槛。淘汰机制是生态学“适者生存”法则的体现,入驻企业中被动经营和发展后劲不足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并且,技术革命、大变局时代的特殊因素等也会触发淘汰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淘汰机制的影响是双重的。尽管被淘汰的是微观创业主体中生命力较弱、实力不强的成员,但这一群体既包括处在衰败时期的创业主体,又包括处在萌芽时期的创业主体。因此,淘汰前者被视为积极的淘汰机制,淘汰后者被视为消极的淘汰机制。
(3)多层次耦合机制。众创空间嵌入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不论是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还是区域创业生态系统都具有联动性与耦合性。多层次耦合机制包括过渡机制、需求匹配、双向传导机制,而双向传导机制最能体现创业生态系统的多层次耦合。双向传导机制体现在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内部成员间信息、资源、价值的相互传导,以及众创空间作为中介的上传下达、内外联动。例如,众创空间可以将上层政策应用于内部创业主体,也可以将政策实施效果和企业真实诉求反馈到系统外部,促进政策调整。
2.中层—行动层的运行机制。指众创空间因需要对新因素或新境遇做出及时的响应,而采取行动措施或发生能力变迁的运行机制。
(1)开放式创新机制。众创空间的开放式创新是在自适应机制、多层次耦合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众创空间通过积极举办交流活动、搭建共享平台、引进合作机构与项目等一系列举措,实现开放创新与数字化运营。在开放式创新的趋势下,众创空间逐渐演化出诸如品牌连锁、联合空间、全链条孵化等新形式。
(2)自组织更新机制。众创空间通过不断进行自组织更新,优化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匹配效果。自组织更新自上而下地体现在战略转型和业务模式升级两方面。一方面,在众创空间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倾向于轻资产化运营,并且分化出两种主要的发展战略。其一:横向拓展,众创空间立足于本土优势资源和区域特色,吸纳多种类型的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入驻,以期实现特色化发展。其二:纵向深入,众创空间以该区域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行业龙头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为导向,吸纳相关创业企业入驻,以期实现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众创空间通过改变和优化业务模式、引入专业机构、优化服务质量等方式,积极探索业务增长点,以求在更好地服务入驻企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变现能力。在自组织更新的趋势下,众创空间逐渐实现了能力的变迁,也促进了区域创业质量的提升。
3.末层—结果层的运行机制。指众创空间在上述运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响应结果的机制,也是众创空间创造并获取价值的运行机制。
众创空间创造的价值体现在品牌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等方面。首先,基于前述运行机制,众创空间不仅扭转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营困境,而且通过品牌的塑造、竞争优势的打造和吸引力的提升,全方位提高了众创空间的品牌价值。其次,众创空间通过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的优化,能够了解并帮助解决创客的痛点、培育与扶持入驻企业,在危机应对中与创客守望相助,实现互利共赢。最后,众创空间的价值创造还体现在,准确把握自己在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定位,发挥双创载体的作用与使命,进而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通过扎根编码分析,最终得到了众创空间嵌入到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概念模型(如图4),该模型主要呈现了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
图4 众创空间嵌入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俯视图)
区域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创业生态系统,各层级相互耦合,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物质流动、信息流动、资金流动、服务流动和能量循环。在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众创空间连接着区域创业环境和微观创业主体,以自身为中介使得创业生态系统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众创空间扮演着创业主体、创业载体、创业服务者等不同的角色,其运行机制包括:自适应机制、动态创业机制、多层次耦合机制、开放式创新机制、自组织更新机制与价值共创机制。具体而言,情境层运行机制是行动层和结果层运行机制的基础,而行动层运行机制驱动了结果层运行机制的运作。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既能实现众创空间的价值创造,又能保持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二)管理启示
众创空间嵌入的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构筑旨在探寻优化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路径,为创业企业、众创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实现众创空间与外部创业生态系统的充分适应与匹配,提升众创空间造血能力和服务水平。基于前文研究得出如下管理启示与建议:对接国内外运营经验丰富、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市场主体,对现有运行绩效不佳的众创空间进行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质创业资源,特别是优秀创业企业与创业人才、研发机构、教育机构、投资机构以及服务平台,丰富创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鼓励众创空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服务机构、龙头企业、产业功能区等各类成果转化服务链条主体,充分发挥众创空间的孵化培育优势,共同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企业应用转化。依托众创空间优势,积极构建全产业链运行机制,通过构造纵向或横向产业链来进一步激发创业需求;避免众创空间同质化建设,从区域特色产品出发,搭建产业对接平台,探索“平台+企业+产业”发展模式,围绕产业众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有效统筹。构建众创空间发展联盟,实现众创空间之间的联动与协同,以较低成本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利益协调、提高整体孵化水平。结合国内外创业孵化演化态势,引导众创空间聚焦核心优势,针对性开展服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优化,推动自身升级发展。建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席会议制度,旨在加强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作,及时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措施;政策设计要顺应市场规律,鼓励众创空间市场化转型,鼓励众创空间之间良性竞争,激发众创空间自主变革升级的能力,进一步优化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驱动区域创业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以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为研究视角,从原始资料出发,不断归纳提炼出众创空间嵌入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运行机制,总结出众创空间嵌入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本文的未尽之处在于:第一,本文为探索性研究,由于样本案例选择的局限性,以及创业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很难在一篇论文中进行面面俱到的阐述。第二,本文仅从理论上构建出了众创空间嵌入的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尚未对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匹配程度、运行效率进行研究。
众创空间嵌入的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能够更加系统地探索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应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未来研究似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借鉴路径分析思路,揭示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众创空间运行机制。第二,构建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众创空间运行机制的仿真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仿真实验。第三,未来还可聚焦某一特定的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就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亦可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