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策略对行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近中期康复质量的影响
2021-06-01沈艳张恋
沈艳,张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重症医学科,广东 广州,510060)
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六位,病死率居第四位[1]。临床常通过食管癌根治术切除肿瘤,彻底清除病变组织,达到治疗效果。患者因术后食管被切除,加之长时间禁食、肿瘤消耗等,易发生营养摄入不足,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保证食管癌患者营养摄入的意义重大。当前针对食管癌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其营养需求。李涛等[2]建议,针对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病情为其提供个性化饮食和营养护理。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策略对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于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经病理组织学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食管癌;②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③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有放射性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史;② 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 临床资料不完整;④ 出现远处转移病灶。所有患者遵循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本研究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组间身体质量指数(BMI)及病程等基线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术后护理 对照组食管癌患者应用常规术后护理,护理至出院,并随访6个月。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禁食、补液、胃肠减压、维生素补充等基础护理,保证其日常能量摄入。积极防治并发症,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宣教,并为其制订家庭护理和康复训练计划。每月进行电话1次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及时解答其疑问。
1.2.2 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策略干预 观察组食管癌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策略干预,护理至出院。由主治医师、责任护士、营养师共同为患者制定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策略,包括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教育、营养食谱推荐,以及由责任护士进行睡眠、康复运动的指导干预等,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注重患者心理状态和营养状况,积极预防并发症。
1.2.2.1 早期营养支持 术后24 h,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第1天静脉滴注2 500 mL葡萄糖注射液+10 mL 10%氯化钾溶液,并经鼻肠管用微量泵缓慢泵入250 mL 0.9%氯化钠溶液;第2天经鼻肠管泵入500 mL肠内营养液,泵入速度为40~50 mL/h;第3天泵入1 000 mL肠内营养液,泵入速度为60~80 mL/h;后续将输注量逐渐增加至 2 000 mL。
1.2.2.2 肠营养管护理 十二指肠营养管以蝶形固定,并将其与胃管分开固定。责任护士密切关注引流液的量和颜色,及时调整营养液的输入量。于输注前将床头抬高30°~45°,输液时使用输液加温器维持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在37~40℃,每隔4 h冲洗鼻肠管,定期更换肠营养管和胃管。
1.2.2.3 口腔清洁和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于每天早、晚分别使用0.9%氯化钠溶液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对口腔局部症状严重者通过雾化吸入和口含润喉片等方式缓解症状。护理过程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沟通,及时解答疑问。对于存在消极、抑郁情绪的患者,及时给予其鼓励和安慰,缓解其不良情绪。
1.2.2.4 并发症护理 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营养液输注时,根据其咽喉不适、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温度。定时监测患者的体温,一旦出现发热症状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并进行有效处理。每周2次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电解质情况进行检测,及时了解其营养指标变化。
1.2.2.5 出院护理 出院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营养师与患者共同制订营养支持计划,发放健康手册,建立微信群。责任护士于微信群内定期发布疾病相关知识,营养师为患者推荐营养食谱。责任护士每隔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隔4周进行1次家庭微信访视,持续随访6个月,及时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康复进程,帮助并指导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1.3 观察指标
① 记录2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② 分别于护理前和出院时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后,测定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清转铁蛋白(TRF)水平,对2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③ 分别于护理前和随访6个月后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RPFS)[3]对2组的疲乏程度进行评价。从情感、认知、行为、感觉4个维度评价其癌性疲乏情况,评分越高表示疲乏越严重。④ 分别于护理前和随访6个月后采用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问卷量表(QLQ-C30)[4]对2组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5个功能领域,分别是社会、躯体、认知、情绪和角色功能,分数范围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2组营养状况比较
2组在护理前的PA、ALB和TRF水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在出院时的PA、ALB、TRF水平均高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各项营养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营养状况比较
2.3 2组癌因性疲乏水平比较
2组在护理前的RPF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在随访6个月后的情感疲乏、认知疲乏、行为疲乏、感觉疲乏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RPFS各项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RPFS评分比较分)
2.4 2组QLQ-C30评分比较
2组在护理前的社会、躯体、认知、情绪和角色功能评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在随访6个月后的社会、躯体、认知、情绪和角色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QLQ-C30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5。
表5 2组QLQ-C30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越来越高。既往研究[5]表明,食管癌患者因手术的损伤、身体储备功能减弱和肿瘤疾病特点等,往往预后不佳,其中最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为营养不良,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本研究为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制定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策略,为其给予科学的营养管理,促进其康复。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给予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策略干预后,其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营养指标(PA、ALB、TR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可知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策略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其营养指标水平。究其原因为,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策略由医护团队依据患者的病情而制定,护理过程中注重早期营养支持,强化对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护理,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6]。此外,观察组中的护理模式更注意口腔清洁和并发症护理,及时解决咽喉不适、腹胀、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对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随访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策略可提升食管癌患者的近中期生活质量。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护理从院内延伸到院外,护理人员通过线上交流可及时专业地解答患者疑问,为其推荐营养食谱,促进其生活质量水平提升[7]。张瑞等[8]发现,癌因性疲乏持续时间长,易造成癌症患者的机体功能降低,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在随访6个月后的RPFS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策略有助于减轻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疲乏程度。这是由于该护理策略不仅注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同时也并不忽视其心理状态。护理过程中,充足的营养支持和适当的锻炼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轻癌因性行为疲乏。
综上所述,早期个性化营养支持策略有助于促进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其术后近中期的营养水平,减轻癌因性疲乏和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