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和处理方法研究

2021-05-31孙丛亮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新生

孙丛亮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家庭环境等因素也可能对学生心理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影响学生行为,造成相应的问题行为。目前教育领域对于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为性别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恋爱和职业压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新生也更多地在刚入学时表现出了迷茫心理问题,大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小学阶段即出现萌芽,处于不同情境阶段和成长环境中的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也可能影响到心理健康的发展,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也在与大学新生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合理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大学新生身心发展特定点,基于心理学理论,发挥校园心理育人作用,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建立健全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心理育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圖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8.039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我国大学生的行为状况特别是心理状况正处于亚健康阶段,同时,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现状也需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大学生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素质和极强的心理素质,但大学新生的心理状态却不容乐观,笔者于2017-2020年分别对毕节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2018级、2019级、2020级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时共计采集数据一万余例,从调研的数据看,每年入学的大学新生中约有40%-50%的学生有疑似心理问题。同时,笔者经过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当地各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情况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情况相差不多,具有一定的共性。

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心理现状受到了教育学界、心理学界等的高度关注,研究也相对较多,普遍认同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成因有:家庭因素、学习问题、职业迷茫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环境适应问题、感情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导致大学新生焦虑和抑郁等行为问题的产生。大学新生的性别也会影响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出现差异,特别是在恋爱和职业压力等方面,性别是心理问题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同时,入学心理迷茫也是常见在新生中发生的心理问题之一。

同时,笔者带领团队对数据样本进行了走访调研,并在基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研,发现大多数大学新生心理行为问题实际上来源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时很多学生心理问题就已经开始暴露。但经过长期了解部分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情况特别是乡镇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师资力量,很多中小学特别是乡镇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并不达标,导致中小学生在心理问题出现萌芽状态时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重视,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理,直至心理问题积压到大学阶段才被暴露出来。但同时,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情况并不平衡,优良不齐,部分高校也不能及时发现和干预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特别是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具有紧迫性。

1 测评情况

以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对2017级、2018级、2019级、2020级大学新生开展心理普测工作,共计采集数据一万余例,每年新生入学心理问题疑似率在40%左右。

其中,2017级大学新生测评人数为3272人,三级以上心理问题1404人,占总人数比例42.91%。2018级大学新生测评人数为2862人,三级以上心理问题1607人,占总人数比例56.15%。2019级大学新生测评人数为3089人,三级以上心理问题1360人,占总人数比例44.14%。2020级大学新生测评人数为3338人,三级以上心理问题1432人,占总人数比例42.90%。

2017级大学新生一级心理问题324人(9.9%),二级心理问题409人(12.5%),三级心理问题671人(20.51%),总计1404人占总人数比例42.91%。其中,男生受测人数为932人,一级心理问题72人(7.73%),二级心理问题105人(11.27%),三级心理问题154人(16.52%),总计331人占男生总人数比例35.52%。女生受测人数2340人,一级心理问题252人(10.77%),二级心理问题304人(12.99%),三级心理问题517人(22.09%),总计1073人占女生总人数比例45.85%。

2018级大学新生一级心理问题395人(13.8%),二级心理问题493人(17.23%),三级心理问题719人(25.12%),总计1607人占总人数比例56.15%。其中,男生受测人数为943人,一级心理问题134人(14.21%),二级心理问题160人(16.97%),三级心理问题206人(21.85%),总计500人占男生总人数比例53.03%。女生受测人数1919人,一级心理问题261人(13.60%),二级心理问题333人(17.35%),三级心理问题513人(26.73%),总计1107人占女生总人数比例57.68%。

2019级大学新生一级心理问题321人(10.42%),二级心理问题400人(12.98%),三级心理问题639人(20.74%),总计1360人,占总人数比例44.14%。其中,男生受测人数为1053人,一级心理问题109人(10.35%),二级心理问题126人(11.97%),三级心理问题190人(18.04%),总计425人占男生总人数比例40.36%。女生受测人数2028人,一级心理问题212人(10.45%),二级心理问题274人(13.51%),三级心理问题449人(22.14%),总计935人占女生总人数比例46.1%。

2020级大学新生一级心理问题403人(12.07%),二级心理问题441人(13.21%),三级心理问题588人(17.62%),总计1432人,占总人数比例42.90%。其中,男生受测人数为1150人,一级心理问题142人(12.35%),二级心理问题185人(16.09%),三级心理问题166人(14.43%),总计493人占男生总人数比例42.87%。女生受测人数2188人,一级心理问题261人(11.93%),二级心理问题256人(11.70%),三级心理问题422人(19.29%),总计939人占女生总人数比例42.91%。

2 结果与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情况不容乐观,一级心理问题四年的数据均在10%左右,三级以上心理问题在40%-60%之间。同时,女生三级以上心理问题四年的数据分别为45.85%、57.68%、46.1%、42.91%,均高于男生的35.52%、53.03%、40.36%、42.87%。说明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适应性问题、网络成瘾、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感情问题上。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也相对比较复杂,比较集中在家庭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同学关系问题以及社会、学校心理干预机制有待提升等。

2.1 家庭原因

一些家庭家庭教育模式不够科学,很多家庭因为文化结构、经济结构等问题导致了教育矛盾,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甚至一些家庭因受到不好的文化影响,导致出现过度宠溺或过度放养,使得孩子的内心存在大量的心理问题而无处宣泄,甚至部分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即出现自杀自残现象。但同时,大量自残的孩子也依然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导致心理问题逐渐积压。另外,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因缺乏关爱而导致大量的心理健康问题。

2.2 师生关系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时可能受到过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同时,部分中小学教师因为教育方法的问题可能有意或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导致部分学生心理上出现偏见或者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虽然此类原因相对较少,但也是学生产生心理情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同学关系问题

如何与身边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新进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相比起中学阶段来说,新进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2.4 社会、学校心理干预机制有待提升

大量学生在进入高校读书前的中小学阶段甚至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中小学乃至学前教育阶段心理辅导工作的欠缺导致孩子的心理状况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和解决,也是大学院校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心理不适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小学缺乏专职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很多学校心理辅导员经常更换。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室建立情况参差不齐,甚至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室属于闲置状态,沙盘等心理咨询设备不达标准或长期闲置。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干预机制体系建立并不完善,缺乏专业指导,甚至部分中小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度不够,导致大量学生在心理问题出现萌芽阶段并没有得到及时且正确的干预。

部分地区对于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的培训工作相对重视,但是大量培训停留在理论培训阶段,实操性培训较少,很多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并不知道如何实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很多负责心理辅导工作的兼职教师并没有心理工作的基础,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开展工作时迷茫无助。是中小学阶段心理辅导工作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工作能力参差不齐,甚至部分高校也缺乏心理工作人才,心理工作体系建立不全,难以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干预,也是高校阶段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建立的瓶颈问题。

3 建议

3.1 打造心理咨询专业人才队伍

近年来社会对于心理人才的需求量大大提升,但心理人才短缺、资源分散。相关单位和高校可以统筹资源,联动发展,助推心理行业发展。

一是要做好摸底排查,建立健全心理人才庫,对各类心理人才进行有效的统筹和管理。建立健全心理人才库,是做好心理行业发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需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心理专业技能人才情况进行持续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并在相关心理人才自愿加入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完善心理人才库建设。人才库建设要根据心理人才的层次水平做到严格审核、分类入库。

二是要加强心理人才培养,建立高质量的人才队伍。目前社会心理人才短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给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难度。如何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扎扎实实开展好社会心理服务与研究工作,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就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团队的作用,集中解决心理人才短缺和整体素质提升的突出问题,推动心理人才的有序培养,进一步促进心理行业的深入健康发展。因此,相关单位可以联合高校和专业人才,不断积极整合资源持续开展心理人才培养,配合社科联、妇联、民政、卫健、公安、教育、人社等相关单位做好心理技能培训工作,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心理人才队伍。

3.2 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心理服务

近年来,社会对于心理援助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要不断加强专业化心理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工作网络和联动工作体系。

一是要建立心理援助体系,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建立社会心理工作平台,不断拓展社会心理联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心理援助体系,在社会公共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到迅速反应,有能力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

二是要形成常规化服务体系,规范组织建设。充分依托高校心理中心平台和各级心理学行业学会,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市级心理中心内部工作机制,形成规范的组织体系,加强卫健、民政、教育、社科联、妇联、人社、公安等部门及其他高校协作,建立联动体系,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工作逐步推进到基层,辐射乡镇社区,带动基层心理工作的开展。

3.3 重视开展学生进入高校之前的心理工作、推广优秀校园心理工作体系

学校和社会层面应当加大普及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建立健全校园干预制度。重视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的心理工作。班主任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生心理关爱和心理干预能力。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工作团队于2018年至2020年协助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培训工作、家庭教育指导和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同时,相关单位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立了毕节市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中心,成立了市级心理工作平台,并成立市级心理学会,联合地方政府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基层心理育人体系建设服务工作,为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前的心理关怀环境提供更加良好的家校环境,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节市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中心成立以后,在毕节市社科联和七星关区妇联的支持下,成立了毕节市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中心七星关区分中心,并在三板桥教管中心等单位的支持下在三板桥社区和柏杨林社区针对中小学和社区开展“家-校-社”心理育人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帮助学校和社区试行建立心理育人体系和培养基层心理师资团队。

因此,在中小学阶段乃至学前教育阶段大量引进或培养具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能力的心理辅导教师也是解决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阶段的心理不适乃至扩大整个人生阶段心理调控能力的重要工作之一,应当引起相关单位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武义馨,李杰,孙超.高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及对策浅析[J].山东青年,2018,(01):32-33.

[2]赵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9,(0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新生
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