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教育治理模式的实践创新

2021-05-31刘丽英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2期

刘丽英

[摘要]为应对教育发展新形势,满足民众对教育的新期盼,“十三五”期间,长春经开区提出“幸福经开 和谐教育”战略目标,首创“总部教育”治理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构发展格局,开启了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全新探索,走出了一条结构更优、质量更高、优势更明显的经开特色发展之路,创造了一年起步、二年跃升、三年跨越的经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成果。

[关键词]区域教育;“总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质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2-005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10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7年,为破解教育基础不厚、优质资源不足、学校办学活力不够,教育管理体制不清晰、运转机制不高效、教育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补短板、促均衡、创优势、提品质”的12字教育改革发展方针,高标准地制定了“经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立了“幸福经开 和谐教育”的战略目标。2018年,经开区与北京理想教育集团开展战略合作,首创“总部教育”区域治理模式,依托GES运行机制,以四大教育基地和八大专业支持为“四梁八柱”,開启了发展区域优质教育的全新探索与实践。“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总部教育”,区域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显著增强。2019年,长春市基础教育综合质量监测评估结果显示,经开区各项指标全优,从全市中下游水平跃升前列,质量提升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

一、高质量发展的“总部教育”治理模式

(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我国“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战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十三五”时期,国内区域教育合作模式百花齐放,不断推陈出新,长春经开区当时以大学区制为主要实践模式,并对多种办学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探求适用于经开区教育发展现状的高效能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大学区、名校植入、集团化办学等模式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校际壁垒、整合了有限资源、建立了区域发展共同体、实现了资源的域内交流和共享,为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探索了有效途径,但教育思想资源、管理资源、专业支撑资源等发展性资源均依靠区域内部,受限于校长的水平和能力高度,缺乏全局性高水平教育思想理念的统领,缺乏对全域教育资源供给策略和供给途径的高位统筹,缺乏对域内各中小学校获取的资源进行复制再生的高效能机制的支撑。

直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命题,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瓶颈。若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破局创新,重构区域教育治理的体制和机制。2018年,长春经开区文教局围绕“幸福经开 和谐教育”战略目标,以“破局、创新、提高、凝练”为根本方针,引进北京理想教育集团,探索“总部教育”治理模式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策、创新之举。

(二)“总部教育”治理模式释义

“总部教育”的思路来源于“总部经济”——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模式。“总部教育”既是一个教育发展的新型智库,也是教育治理的实践模型,其核心是以高端的教育专家团队为智囊,实现教育智慧的高端聚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生发、教育实践模型的研究和推广。在区域学校集群布点、多点并存的结构中,使“总部教育”发挥出智慧输出、整体策划、多点辐射、同质供给的功能,实现了可再生、可复制、低成本、高效能运行,最终达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总部教育”不同于集团化办学,在于它不是企业化的办学模式和运营机制;不同于学校联盟,在于它具有高端专家团队的极化式存在,引领学校发展;不同于校本发展,在于它能进行高位统筹,打破学校壁垒,实现教育软性资源供给的同(优)质化,更有利于消解校际差异。它是通过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破解区域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二、三力合一的“GES”新型合作机制

“GES”(“G”代表政府、“E”代表教育机构、“S”代表学校)是“总部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将不同价值目标的主体在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过程中统一起来,同频共振、同向聚合,通过以政府意志为主导、以高端专家团队为智库支撑、以学校变革为实践终端,借助教育需求纽带,把政策、标准、理论、技术及教育实践相互联接起来,使“行政、专业、实践”三者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三重螺旋关系。这使“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教育格局更加清晰、完善。

“GES”机制充分释放了政府高位统筹的领导力、专家智库的引领力和学校作为实践终端的发展活力,经开区形成了以涵盖全区中小学校的“四大教育基地”“八大专业支持”为两翼,以“宏观建模、中观建模、微观建模”三级建模为核心任务,以“核心专家、首席专家、学科专家、评估专家”四级专家团队为高端引领,以“和谐教育”六大体系24项任务为实践载体的多样化教育治理体系。专家智库能使优质资源多点发散、网状辐射,打破学校壁垒,消除校际差异,达到教育软性资源供给的同质同优,为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与主体同频共振的新模式。新模式带动了学校特色发展、课程教学变革、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了全区中小学校专家智库全覆盖、优质资源全共享、师生发展全方位,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此外,与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合作发展第三方评估,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把政府作为教育管理者从教育的评价者、组织实施者中剥离出来,变“善政”为“善治”、变“管理”为“治理”,为治理效能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高效共享的“四梁八柱”教育实践新体系

“总部教育”资源辐射模式以“四大教育实践基地”——教师教育实验基地、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基地、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基地、智慧教育实验基地,和“八大专业支持”——战略规划、文化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德育策略、教师发展、校长发展、学校治理为平台和路径,构建起了区域治理实践载体的“四梁八柱”。

(一)夯实人才支撑,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实验基地

长春经开区文教局始终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017年启动强师工程,累计引进教师800余名,使全区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达97%、硕士研究生学历者达36.3%,形成了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和年龄3种优势的叠加。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区域教育深化改革的引擎,承担打造“特色进修、实力进修、示范进修”的任务,强化3支队伍建设,实施4大攻坚行动,探索出了融学、研、培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1.强化“三支队伍”,实施专业素养提升行动。一是引好“领头雁”——校长。遵循“牵引、协同、知行、成就、共生、赋能”的校长成长12字诀,创建“行知校长学校”,以“修心塾”“实训营”两大载体实现知行同程、双轮驱动,创设了多边式参与、沉浸式翻转、反思式梳理的培训模式。设置“学校治理、学校诊断、战略规划、办学特色、文化建设、校长WISE、课程领导、教学改革、教育观察、德育PBL”的校长实训营十大模块,构建了分层次、序列化、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校长培训课程体系。通过建立区级实训基地、组织外出研修,为校长搭建起“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成长平台。疫情期间不停训,通过“线下实训+虚拟实践”的交叉融混方式,按照“专家讲座+专题学习+体验培训+案例剖析+论坛展示”的实践流程,现已完成3个模块的探究,区域内校长的理论水平、办学思想和治校能力显著增强。二是牵好教研员的“牛鼻子”。全面实施“经开区教研员专业能力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构建了“3大方面、10大素养、30个基本点”的教研员核心素养全景图和专业能力建设实践框架。建立了“区、大学区、学校”三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主体能动性,创新“PCBS学习模式”,探索学科的共通价值、独特价值和具体价值。多批次组织教研员赴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学习,通过“外出观摩+深度研修+教研实操”的方式改变了以往讲授式的单向传输现象,实现了由被动听讲向主动交流、由借助外力向培训内置的转型升级,教研员的研究能力、服务能力和指导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三是抓好教师队伍提升的“关键点”。坚持“三层、四维、五训”并举,助力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三层”即关注新教师(基础层)、全员队伍(普及层)和名优特教师(高阶层),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金字塔式格局;“四维”即关注师德、师智、师能、师魂四个维度;“五训”即开发内训、外训、实训、网训、专训等系列培训方式。创办“知行教师学校”,开展以岗位练功为主体、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的全员培训,实操集体备课建模和教学建模;创建以师徒结对为主题的“青蓝工程”“青年教师种子训练营”,牢牢把握新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年关键期;组织以“名师工作室”和“青年名优教师团队”课题研究为依托的骨干教师培训,打造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全区涌现出省级杰出型校长1人、专家型校长1人,市级杰出型校长1人、专家型校长7人、骨干校长16人,市级以上骨干校长占比为31.7%、骨干教师占比8.8%。区进修学校在2019年被评为吉林省教师培训基地;在2020年市青年教师大赛活动中,长春经開区6个学科11名参赛教师全部获奖,一等奖获奖率达91%。

2.驱动“科研引擎”,实施科研水平提高行动。长春经开区坚持科研兴教,树立大科研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通过课题研究突破发展瓶颈。在“总部”专家的引领下启动了“一、十、百、千”科研工程,即以一个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为统领,统筹推进“千人百题十实验田”项目行动研究,以十所学校实验田为研究基地,以百个草根课题为研究支点,全区千名教师齐心协力开展科研活动。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树立问题主题化和主题课题化意识,切实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导作用。将“案例研究”“合作研究”和“叙事研究”作为基本方式,将教室作为实验室、研究所,开展行动研究及教师个案追踪。在110个校本课题中,54个成功升级为市级课题,其中38个顺利结项,361项科研成果获奖;北海小学、威海小学被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单位”,进修学校荣获长春市“十三五”主导课题最佳组织奖;有3名教师被评为“课题研究特殊贡献先进个人”。

3.推动“教研转型”,实施教学能力创新行动。进修学校作为区域教研的主体,充分发挥了“政府决策智囊库、实践领军专家库、教师成长资源库、教学研究信息库”的四库功能,提出“一中心四聚焦”的教学改革主张,构建了教研、科研、培训和评价“四位一体”闭环工作体系。在发展型、服务型、特色型、效能型“四大教研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12种形式,形成了“4型12式”教研四面体。通过经开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和课堂观察平台,利用大数据进行课堂评价和质量分析,实现了精准教研、深度教研和反思教研,完成了教研组织、机制、方式和任务由碎片化到系统化的四大转变。

4.促动“课程建设”,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行动。长春经开区以体育、劳动、综合实践3大学科的课程建设为切口带动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品质。2017年,在全省率先加入全国体育联盟,实行体育教学改革,推广全员素质操,引入“体育课课练”,形成“30+10”的教学模式。在传统体育项目优势的基础上引进新兴项目,探索走班制教学,开展全员运动会,体育中考成绩和小学生体质监测成绩明显提升,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科研项目“体育锻炼三精准”试验区和东北区域首家开展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单位,形成了“一校多品、一生多长”的体育教学特色发展格局。

(二)加强特色创建,通过实验基地提炼经验

以“公平而有质量”为标志的新一轮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教育“必须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涵盖全区8所小学及长春市第九十七中学的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基地在区域优质均衡发展中承担着补短板、提质量的重要任务。实验校通过 “八大专业支持”实现订单服务、靶向发力,形成了教育质量提升的新经验。

1.基于专题诊断的订单式立项。特色建设,诊断先行。按照“专业支持、补足短板、放大优势、彰显特色”的原则,“总部”专家对各学校摸“家底”、量“高度”,找出学校特色建设的盲点、薄弱点及制约特色走向成熟的关键点、学校自身无力解决的困难点,锁定专业支持需求。以“为学校创造价值”为宗旨,形成学校特色支持项目的自主选择机制,建立总部“八大专业支持”服务平台,学校聚焦关键问题、实际需求,从“给我什么”转变为“我要什么”,实行订单选题择项,一校一单、一校一项。专家在8个需求清单中自愿认领题目,从项目选择到终极成果化建设,全责设计、全程指导、全程跟踪,实行“不改题、不换人、不松劲,一校一案、精准攻关”,推动特色化建设,实现了各教育元素的有效对话与和谐发展。

2.支撑办学特色的系统式建构。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特色、清晰特色建设方向、抓住办学特色各要素,做出从理念到实践的整体设计,进而形成特色发展图谱。探索特色文化、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德育、特色治理、特色队伍等全要素系统的建构,如花园小学的“教师队伍发展”实践研究、北海小学的“数学观察与发现教学法”实验研究、威海小学的“融教育”文化建设等。目前,各实验校在“和谐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对“幸福教育”“生命教育”“守正教育”“阳光教育”等理念进行发展创新,完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育体系的建构,形成了“一校一案、一校一品”的新教育实践,使校校有成果、出经验、打样板,推动其走上了自主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3.依托活动平台的特色式建设。围绕质量提升核心问题,组织系列特色建设交流活动,打造专业发展共同体。制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经开区教学规范管理细则66条”及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总部专家与进修学校共同谋划、共同参与,形成专业支持与行政推动双轨并行、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三个一”工作制度,即专家每月至少入校指导1次、每月至少召开联席会议1次,每次形成1个专题纪要,以契合工作重点,有效调度资源配置和工作进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开展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差异化教学和深度学习指导;依托名师工作室,实施名师带动计划;创建“百堂优课、同创共享”等品牌教研活动;开展各学科微观建模研究,形成25个学科模型,建立区域资源包,让青年教师“用模”上好常規课,骨干教师“超模”上好示范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聚焦提质增效,强化基地的示范作用

经开区实验学校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基地,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生源弱等问题。基地由“总部”专家担任管理顾问,提出了“12345”的综合改革策略,即1个总目标、2项执行力、3条任务链、4个关键点、5个责任区的12个着力点,规划了“规范+有效”“建构+质量”“反思+赋能”的改革三步骤,全力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1.“规范+有效”的学校治理。确立了“以学定教是基础、队伍建设是关键、管理成熟是保障”的规范原则。细化行事规范,对教师开展计划解读式引领、解惑答疑式指导、项目专题式培训、方案模型式示范、现场点评式提要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责,明晰管理任务,规范管理流程、指导管理落实,评价管理实效,补救管理短板,以提升管理质量。基于学生发展诉求,以“低起点,小步子,搭台阶,送一程”的教育策略,积极推动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让“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追求变为现实。

2.“建构+质量”的价值标准。以质量为主线,以建模为核心,“总部”专家将点、线、面有机结合,对学校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每周管理者工作例会、质量会商及每月学科专家工作反馈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和终端观察,使每项任务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实现管理的闭环。强化组织文化建构,围绕教师和学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通过统合与互助、交流与共生,构建学习型、发展型的师生共同体。推进校本化课程建模和教学单元式建模,完成了国家课程规范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教学过程中“备”“上”“批”“复”“考”一体的管理模式,严格教学进度的统一性,严禁教学的随意性现象,严抓教学的低效能问题,使教学有格、有度,更有法。

3.“反思+赋能”的改革成果。通过抓落实、重改进、促提高,校园“文化说”课程的建构逐步完善,形成了“大美关东校园说”“壮美逐梦中国说”和“美多元世界说”等文化风景。通过研模、初模、定模、践模、超模,学科建模成效显著,教学规范日渐成熟。建构堂反馈、周验收、月反思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对象化包保。开展常态化“微教研”和“双驱动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课题,实现了研教合一,促进了课题研究与实践成果互为因果的双重转化。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经开区实验学校荣获国家、省、市多项教育教学成果,2020年中考各项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四)面向未来发展,加强智慧教育实验基地的创新引领作用

经开区投入3.98亿元,高标准、高品质、高定位地打造洋浦、育隆2所现代化学校,赋予其办好区域优质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的领航任务。实行委托管理,由“总部”资深专家担任校长,并给予学科专家团队支持。智慧教育实验基地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为背景,系统推进学校的发展规划、组织架构、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制度建设等各项改革任务,探索学校在办学能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智慧化建设,实现了由传统学校管理向现代学校治理的转变。

1.聚焦发展,凝练办学思想。智慧教育实验基地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聚焦学生发展核心问题,立足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具有前瞻性、发展性和系统性的办学理念及智慧教育发展图谱。如洋浦学校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理念,强调尊重自然生命、引导精神生命、追求智慧生命的教育目标,推崇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评价,不断提高师生的智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了以生命教育为内核的精神文化体系和以智慧学校建设为内涵的文化实践体系。

2.优化管理,完善治理体系。制订“学校精细化管理标准”“学校智慧教育建设规划”等相关文件,确定了“管理重心下移,领导工作下沉”的落实办法,建立起“扁平化—矩阵式”的管理组织架构,以“低重心落实管理质量”和“高标准建设干部队伍”为双向目标,形成了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团队管理文化。依托经开区学校章程建设工程,以“推动学校现代制度改革,提升治理能力”为目标,实行“建章建制建流程,用章用制用流程”。通过把“规定动作”做到位、把“自选动作”做到好,不断强化闭环管理和执行力建设,充分释放自主办学活力,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以整体优化和统筹推进的方式推动学校形成良性循环的动态管理系统。

3.创新驱动,推动智慧教学。围绕“五育并举”的根本要求,构建“五类三段进阶式”“四基四维一中心”的课程体系。通过推进教学前置、推行思维导图应用策略,确定了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四点、五式、六环节”教学模式及“一核两翼四驱”的教学体系,探索分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了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智慧校园硬件设施集成化建设和软性资源开发,研发智慧校园指挥中心、学校智慧教育云平台和手机版智慧管理平台,利用新技术手段将数字信息应用于课堂教学、质量分析、学生评价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校治理和教育质量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了“智慧的教”“智慧的学”和“智慧的管”,形成了“物智能、人智慧、人网融合”的智慧发展样态。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经开区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结构布局持续优化,课程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跃升,队伍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教育治理模式实现了重大创新,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迈出重大步伐。学生持续回流,每年入学总数按10%增加,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创建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范式。

(责任编辑:刘新才)

参考文献:

[1]郄海霞,刘宝存.“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构建与区域教育治理模式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06).

[2]管杰.教育集群:区域教育治理新模式[J].中小學管理,2015(02).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Regional Education Governance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LIU Liying

(Bureau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of Changchun,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meet the people's new expectations for education,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target of “Happines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rmonious Education”, creative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headquarters education” firstly , deepened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 restructure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launched the new explor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walked out of a path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with better structure, higher quality and more advantage , created the practice achievements of 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ith one year to start, two years to jump, three years to leap.

Key words:  regional education; “Headquarters Education”;reform of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