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复和泰特勒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

2021-05-31汪晶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泰特严复通顺

【摘要】100多年来,翻译界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这三大翻译标准的内涵和来源进行了多种阐释和猜测。一些学者认为严复的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18世纪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揭示中西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不断交流、互通、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信、达、雅; 翻译三原则

【作者简介】汪晶(1981.04-),女,四川都江堰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和英语教学。

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翻译界对“信、达、雅”的诠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人们对“信、达、雅”的来源也是意见不一。归纳起来,有四个出处:源自中国古代文论、源自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源自其翻译实践、源自西方翻译理论。一些学者推断严复的“信、达、雅”来自西方。原因有三:1.严复曾经留学英国;2.他的“信、达、雅”与18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有很多相似之处;3.有人指出听严复的学生伍光建和周越然说过严复的“信、达、雅”来源于泰特勒。但这仅仅是推测,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下面笔者将简单介绍严复和泰特勒的翻译理论,然后进行比较,来揭示中西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不断交流、互通、融合的过程。

一、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在翻译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严复的“信、达、雅”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所谓“信”,就是形式和内容上都应忠实于原著。但严复认为,为了内容上的忠实可以牺牲形式上的忠实。

“达”就是译文通顺畅达。严复所指的“达”就是把原文的内容在译文中很好地表达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意。译者必须首先清楚地领会原作的精神再进行翻译,这样才会使译文通顺易懂。

严复在谈到“雅”的时候,更多的是指用合乎规范的语言来进行翻译。“雅”的本义是“正”。“正”指的是“雅言”—正确、规范的语言。严复深受桐城派古文写作的影响,他的“雅言”就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他认为用古文表达易,用通俗文字表达难。

在翻译实践中,除了尽量遵守“信、达、雅”这个总的原则外,严复采用了“达旨”或“译述”等“非正法”的翻译方法。“达旨”,就是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译述”就是译中有评、译中有释、译中有写、译中有编、译中有“附益”、译中有删削、译中有按语。也就是说,或评论原作的观点,或解释文中概念,或改写,或对原作增添删减,或替换(如用中国人熟悉的例子来替换原作者所举的例子)。严复这样做都是为了便于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以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

二、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泰特勒认为,好的翻译应该完整地呈现原作的优点,使译文读者能够同原作读者一样清楚地感受和领悟原作的优点。接着,泰特勒便基于这个定义提出了翻译必须遵循的三条总原则(General Rules):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和内容。泰特勒认为,为了完好无损地展现原作的思想,译者必须精通原作的语言,并十分熟悉所译题材。但对于原文中有歧义或意义模糊的地方,译者必须运用自己的判断力,联系上下文和作者一贯的思想和写作风格,选择最恰当的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权对原文进行一些增减,但增补的内容必须与原作思想密不可分且能够巩固原作的思想。而删减的内容则于原作思想关联不大,甚至有损于原作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具有与原作相同的特性。一个优秀的译者必须具备能够准确判断原作者风格的能力;严肃庄重的、振奋人心的、平易流畅的、生動活泼的、辞藻华丽的,还是朴素平实的。然后译者也必须具备能够准确表达原作者风格的能力。而要准确表达出原作的风格特点。译者应当常常这样想象:假如原作是用目的语写作,他会以怎样的风格和手法表现自己。

3.译文应和原作一样流畅自然。译者遵循的第三原则是翻译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泰特勒把译者和画家联系起来做对照。两者都需临摹,但程度却不一样。要临摹一幅画,画家可以使用与原作相同的颜色,但要注意的是如何忠实地模仿原作的笔法和形态。然而,译者不能采用与原作相同的色彩,但必须呈现与原作同样的效果。

三、严复与泰特勒翻译理论的比较

1.不同点。总的来看,泰特勒似乎偏重于原作长处的保持,和译作的感受应不亚于原作的效果。而严复的翻译却是调动各种手段尽可能多地传达原作思想的基本精神,为了“阐新旧之学”,他甚至不惜用换例方法即改变原作内容的方法以求达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不同:

(1)严复追求的是宏观的“信”,泰特勒的“忠实于原作”更微观一些。严复的“信”强调译文必须反映出原文的精神实质,是整体的“信”。而泰特勒的第一条原则重在说明如何处理有歧义的词来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严复和泰特勒对怎样使译作通顺流畅有着不同的看法。严复认为译者只有充分领会原作的精神实质,才能使他的译作通顺。严复译书是为了使中国人,特别是封建士大夫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从而发奋自强,救亡图存。因此,他在译文中反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等思想。而泰特勒则强调译者用自己的笔法来进行翻译,使译文通顺。

(3)严复的“雅”主要是指用合乎规范的语言来进行翻译。从他的译作来看,严复不太重视保持原作特有的风格。他在译《天演论》的时候,就改变了原文的风格,使译文读起来像中国古代的史书,以此来增强读者的历史感。而泰特勒的第二条原则强调译文应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笔调。

(4)严复的翻译理论更多的是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严复译书的对象是封建士大夫,他们推崇典雅的古文,对西方先进的思想又一无所知。因此,严复用古文文体来翻译西方的社会科学名著。在译书过程中,他又采用了“达旨”或“译述”等非正法的翻译手段,为使译作更明白易懂。而泰特勒则更重视忠实于原作的内容、风格。

(5)严复的“信、达、雅”,特别是“雅”字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严复“雅”的本义是指用合乎规范的语言进行翻译。在当时合乎规范的语言就是桐城派古文。严复用典雅的古文翻译是为了让封建士大夫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严复本人对“信、达、雅”的论述不太详尽,这也是为什么后代学者对这三个字有诸多不同的补充、发挥和修正。而泰特勒的三原则较详细,后人对它们的理解也没有什么异议。

2.相同点。除了不同点,严复和泰特勒还有很多的相似点。这是一些学者认为严复的“信、达、雅”来源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主要依据。

(1)严复和泰特勒都认为,译文应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译者有对原文增减的自由;译文应通顺流畅。

(2)严复和泰特勒都阐明了“信、达、雅”或“三原则”的相对重要性,并都把“信”看得最重要。严复认为,“达、雅”都是为“信”服务的,有时为了内容上的忠实要牺牲形式上的忠实。在他看来,翻译的单位是“篇段”,而非单独的“句子”。严复追求的是整体的“达”,正是为了整体的“信”。泰特勒也指出,忠实于原作思想是译者的第一要务,有时甚至可以为了达到此目的而偏离原作的笔调,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因笔调而偏离思想,也不能只顾译作文笔的流畅和优雅而牺牲原作的思想和笔调。

(3)严复和泰特勒都很注重写作对翻译的影响。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写道:“三者(写文章要真诚可信、通顺达意和有文采)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不难看出,他把写作的标准看作翻译的标准。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中用了“writing”“composition”等词。他也认为写作对翻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严复和泰特勒都受到了前人翻译理论的启示。严复深受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影响。他提出的“信、达、雅”三字诀言简意赅,符合中国文论的特点。在中国翻译界有很多人赞同钱钟书的观点,认为“信、达、雅”来自三国支谦的《法句经序》。因为钱钟书在《法句经序》中找到了这三个字。而泰特勒则明显受到了17、18世纪英国翻译理论,特别是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德莱顿的影响。德莱顿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相当于艺术家,需要具备出色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译作必须绝对忠实原作的意思且保持原作鲜明的特点。这些都与泰特勒提出的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手法有相通之处。

四、结语

笔者写这篇论文的目的不在于通过比较严复和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来证明严复的“信、达、雅”是否来源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正如筆者在文章开头所说,笔者希望通过中西译论的比较能获得一些启发。翻译界也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在深入研究我国传统译论的基础上,吸收外国有借鉴作用的翻译理论,使二者相互交流,从而建立现代翻译理论。刘重德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参考了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后,取其精华,并结合自身的体会,提出了“信、达、切”三字:信—信于内容;达—达如其分;切—切如风格。在他看来,严复的“雅”是指“尔雅”或“文雅”,是指原作的风格。这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怎样理解严复的“雅”?笔者赞同王秉钦老师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对翻译理论认识的深化,我们应不断充实和丰富“信、达、雅”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8]杨全红.走近翻译大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泰特严复通顺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读写大闯关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
句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