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雨桥文化内涵及保护传承

2021-05-31王晋尹翠芳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邵阳

王晋 尹翠芳

摘   要: 本文剖析邵阳地区风雨桥的文化内涵,它们体现了“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蕴含着“尚信重义、敢为人先、文明开放、求实图强”精神。力图实事求是地再现邵阳的悠久文化历史,展示该地域人民大众的“精神支撑”。只有保护传承好风雨桥,才能在继承中发展梅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更好地为邵阳的“二中心一枢纽”战略发展服务。

关键词: 风雨桥   邵阳   梅山文化

一、引言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风雨桥是兴起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是少数民族侗族的特色建筑之一。

邵阳,古称宝庆,自春秋在邵水之滨筑城,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境内居住有汉、苗、回、瑶、侗等44个民族[2]。据不完全统计,邵阳市共有风雨桥81座,主要分布在绥宁县(14座)、洞口县(14座)、隆回县(17座)等地[3]。随着国家实施美丽乡村及村村通公路的进展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一部分风雨桥被列为省、市、县级保护文物,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保护。一部分风雨桥由于位置偏僻且维修不便,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4](250-251)。经考察发现,对于风雨桥而言,外在的降雨、洪水、大风等自然因素造成桥墩垮塌、开裂,桥梁倾斜,以及人为的因素让桥体结构在一点点地遭到破坏。风雨桥作为古建筑,承载了很多历史的记忆,对他们展开保护工作,有利于发扬梅山文化,弘扬邵阳精神。

二、邵阳地区风雨桥文化内涵

体现风雨桥文化内涵的有匾额、诗文对联、书法篆刻等。如绥宁县西河桥中的“古城醉月”。新宁县江口桥的“湖湘合派,楚粤通津”匾额等。武冈县的木瓜桥门联楷书“木叶落亭前,际资山秋深,夜雨横飞圃树;瓜田连岸畔,看平原草绿,朝烟连接板云”。新宁县的马头桥楹联曰“一路霸凭人迹过,四周云傍马头生”。隆回县的仙磴桥有对联“群峰入座两水奔来听我评今古,大坝连云万灯进出凭他换地天”等。邵东县的三多橋桥壁有清同治以来的石碑8块,壁画36幅,诗对20首,该桥可谓“书画盈亭”[5](136-139)。它们与雄伟壮观的风雨桥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中国古典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珠联璧合的典范。这些桥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邵阳风雨桥桥上的楼、阁、廊、亭、牌坊造型美观,层层叠叠,飞檐翘角,高低错落,体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桥风貌。如邵阳县源头桥桥上建阁亭三顶,亭高三层,两边有轩,轩上有两层琉璃飞檐。桥身重檐,檐下有斗拱,翘角戗脊上置脊兽,阁亭脊上,桥脊上嵌有双龙戏珠,飞檐翘角,蔚然壮观。城步县回龙桥有一座三层的塔形楼阁,楼阁的柱子、横枋、板壁上的雕饰绘画有飞龙、凤凰、麒麟、飞禽走兽等图案,并有唐僧取经、八仙飘海等神话故事,还有侗姑纺纱织锦、青年吹笙弹琴、男女行歌坐月等侗乡风情。这些风雨桥造型古朴大方,雄伟壮观,极具鲜明的古典建筑风格和民族建筑特色文化。

风雨桥建筑的选址、装饰、构造等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神人以和”等[6](105-108)。(一)“天人合一”主要表现在:(1)风雨桥多为依山傍水而建,地处村寨周边,桥头与村寨木楼首尾照应,互补辉煌。(2)风雨桥的灰色瓦檐、木质的主体与大自然的青山秀水相辅相成,使建筑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二)“贵和尚中”主要表现在:(1)风雨桥建在村头或者寨尾,并且命名为福桥,是希望村寨的人们能拥有幸福、和谐的生活。(2)在风雨桥的布局中体现“尚中”思想。不论是从内部空间还是从外观整体来看,一座座风雨桥都是中正对称的,桥亭如跳动的音符,高低错落有致。和谐不仅存在于建筑与自然风景之间,还存在于寨民之间。梅山侗族人广为流传的俗语:“家和万事兴,人和万事成”,他们早就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事业成功的根基;家庭之间的和谐,是事业成功的基础[7]。

风雨桥选址、布局既彰显人的价值存在,又尊重自然的价值存在,致力于人的价值与自然的价值的和谐统一,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伦理智慧和价值支撑。这与建设和谐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三、邵阳地区风雨桥承载的红色历史记忆

绥宁县定远桥上至云南贵州,下通湖南湖北,扼守着进出绥宁的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交通要道。1935年9月至12月,红六军团和红一方面军先后四次经过定远桥到达绥宁。1945年4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四十四师在定远桥成功阻击日本光根支队的进犯。因此,该桥又被称为“红军桥”“抗日桥”。

1930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红七军自广西北上途经武冈木瓜桥,红军纪律严明,不扰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且保护老百姓财产安全,留下了一段佳话,因此木瓜桥上也书写有“红军桥”三字,桥头碑记上刻有“共产万岁”四个字。1945年6月抗日战争湘西会战期间,国民党汤恩伯部年庭芳第19路军曾在木瓜桥设临时作战指挥部阻击日军。

1935年12月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经过洞口县水东镇风雨桥(水东遇仙桥),此桥又名水东红军桥。1945年5月中日湘西会战期间,抗日战争最后一战“雪峰山会战”著名的江口阻击战也发生在洞口水东桥一带。国民革命军第74军与日军第116师团在此激战10余天,本次战役击毙日寇3000余人。

在南山国家公园的茅坪湖上,有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走过的第一座高山全木结构风雨桥。它记录了当年红一方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辛,记载着当年红军在这里休整、疗伤的美好时光。城步丹口镇下团东部的风雨桥,当时叫莲花桥,当年五十一团第三营营长周仁杰接受掩护中央红六军团西进的防御任务。在莲花桥上对敌进行阻击,直至主力部队翻越围洲界才撤离阵地。战斗中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掩埋在桥头北的山脚下。当地老百姓因此称该桥为威武之桥、霸气之桥。南山国家公园白云湖上用钢丝木板铺就的风雨桥,它记录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为掩护群众转移,誓死坚守木桥,让县城老百姓安全转移的事迹,当地老百姓称该桥为纪念之桥。

岁月流逝,当年的场景已经远去,只留下这些历经沧桑的风雨桥。抚古惜今,风雨桥提醒和激励着人们要继承和发扬红军走过的地方所留存的精神。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必须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风雨桥的保护传承措施

(一)建立风雨桥的资料档案。

资料档案包括与风雨桥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体资料。通过图片、视频、数字化建模、摄影、摄像、文字、绘图、录音或者BIM技术为邵阳地区的风雨桥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实现风雨桥的数字化存储、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呈现和数字化保护传承。另外,电子档案可以通过网络向大众提供多视角、多方式、多元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使风雨桥文化得以永久性的保护和保存。

(二)走产业文化化发展道路。

风雨桥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可以整合所有与风雨桥有关的民俗民风,促进手工工艺技术逐步向产业化发展。民俗民风方面如通过风雨桥的长龙宴、祭祀活动、斗牛活动、篝火晚会、“抬官人”、歌舞表演等活动展示特色民族文化。也可以在村寨中可以设置一些碾子、木梨、秧耙等農具向游客展示侗族居民们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日常生活劳作场景,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的农耕文明[8]。手工工艺技术方面如传承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建筑形制、装饰艺术、编制工艺、雕刻、绘画等技术,并为木构营造技艺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及传承人制订奖励和激励措施,确保传统营造技艺和手工工艺后继有人[9](55-57)。鼓励游客参与民俗活动,学习木构营造技艺和手工技艺,提高感知农耕文明、感知梅山文化的热情,感知木构营造技艺榫卯结构的精妙之处。

风雨桥文化走产业文化化道路,需要与生态旅游、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风雨桥文化产业链[10](61-66)。实现风雨桥与公共生活的融合,建立风雨桥与公共生活的“人造风雨桥,风雨桥塑人”关系。因此,风雨桥的保护和传承既要从风雨桥的物质空间或者符号构建方面入手又要拓展到精神文化领域,并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把风雨桥文化体现的邵阳精神推广出去。邵阳近代英才辈出,孕育了著名思想家魏源、民主革命先驱蔡锷、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等近现代名人。当代的“微信之父”张小龙、两院院士李国杰、毛军发、郑健龙等人,奋力创新,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邵东洪桥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邵商们以这里为起点,凭借“敢为人先”“尚信重义”“抱团打天下”“求实图强”“文明开放”的精神创造着财富[7]。靠着骨子里的这些精神特质,邵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和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商海中的一枝奇葩。如今在求实图强中壮大了的邵商们响应邵阳市“二中心一枢纽”的建设号召,陆陆续续回到家乡办企业、办工厂,带领乡亲们集体奔小康。

(三)走文旅融合发展道路,突出文化内涵。

要以山林生态为基底,构建生态休闲旅游疗养基地,以梅山文化为特色,着力打造“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祖源地新形象。一方面,挖掘梅山文化中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传统精神,鼓励人们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另一方面,邵阳市委、市政府一直秉承挖掘、保护、传承、创新理念,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将文化与产业结合,打造邵阳风雨桥文化长廊,宣传“敢为人先”“尚信重义”等邵阳精神。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梅山文化,上承巫骚楚文化,下启湖湘文化,其强悍的尚武之风对湖湘士子影响很大,形成了湖湘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从曾国藩的湘军,到戊戌维新运动的谭嗣同,再到辛亥革命的蔡锷、黄兴等,无不深深打上了这种烙印。通过推进梅山地区“文旅融合”,打造湘中文旅生态圈,打造梅山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研发一批文创产品,把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突出产业支撑,深化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五、结语

邵阳人杰地灵,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来源于梅山文化。风雨桥的文化背后是邵阳人秉承梅山文化“吃得苦、霸得蛮、重信义”的优良传统,以坚忍执着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勇闯天下。近现代邵阳涌现出无数优秀人士,说明了传统优秀文化对邵阳人深厚的影响。对风雨桥的保护传承是对传统梅山文化的传承,是对邵阳精神的传承,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基石,是邵阳发展“二中心一枢纽”的文化基础。风雨桥的保护与传承走文旅融合和产业化道路是实现在继承中发展和发展中继承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邵阳市人民政府官网.邵阳介绍(文旅版)[EB/OL].https://www.shaoyang.gov.cn/shaoyang/syswh/202004/2ae2c 762834d4086a4826a8729b50664.shtml,2020-10-21.

[3]彭小文.新化风雨桥建筑现状调研及保护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5.

[4]李馨鑫,王俊超,张成,等.邵阳地区风雨桥调查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5).

[5]蒋卫平.侗族风雨桥装饰艺术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7(12).

[6]李雪梅,肖大威,肯德拉·史密斯,阿尔伯特·史密斯.匠杆、仪式和生命的桥:侗族风雨桥的营造及其文化内涵[J].建筑学报,2018(S1).

[7]马铁鹰.邵阳精神与梅山文化[EB/OL].http://www.syxwnet.com/p/415.html,2013-05-13.

[8]李瀛昱.富川瑶族风雨桥建筑形制与文化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20.

[9]蒋凌霞.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历史名匠传承谱系研究[J].文化学刊,2020(5).

[10]侯玉霞,代涵奕.侗族木构建筑创意旅游发展研究——基于文化生态学视域[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0,32(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20C1658)资助;邵阳市社科联一般项目(20YBB51)资助。

猜你喜欢

邵阳
乡村振兴下的湖南邵阳茶园村农产品包装设计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公益海报作品选登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寻梦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资水邵阳段野生砂鳖肌肉与裙边营养成分与品质评价
邵阳地区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KPN菌AAC基因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