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2021-05-31严聪
严聪
[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反映出该专业的定位,同时又确定该专业学生的学习范畴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当下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也意味着高职院校在目标定位上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不停的教育改革,无论是教育模式还是校企联合都更加合理、规范,将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222-02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很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有迫切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窗口”,应该很快适应这个趋势,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积极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人才支持,尤其是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满足事业单位的需求。当下,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将国家发展规划需要作为依据,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进行重点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也给高职院校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老师注重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岗位。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适合现代企业的人才,可以让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因此,院校必须清楚和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针对性地满足他们对人才的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来看,有关事业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单单是专业素质过硬,而是要求他们的综合素养有较高的体现。虽然有些事业单位对人才要求的侧重点可能会不一样,但是就人才的职业能力来说,他们是有共通地方的。总之,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还是要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来达到。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注重职业文化的融入,让他们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毕业之后可以很快地进入职业生活,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针对学前教育这个专业来说,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实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要求学生还要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当下很多院校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二、当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学前教育的培养定位不清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教,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应该将应用型人才作为重点培养目标和方向,但是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对所谓应用型有明确的认识和界定,因此在实施的时候偏离了方向。例如在提升教学质量上,一些院校仅仅在硬件设施上下工夫,却忽视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做出优化和提升。根据现实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有关专业技能的課程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并且要求非常高,但是这门专业需要对幼儿的心理以及特征进行探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以及和其相处,但是院校关于这方面的教学非常薄弱,导致学生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只懂得如何教授他们,却不懂得如何管教他们,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通过实际的调查来看,有23%的学生认为父母对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备亲和力,对幼儿的态度是不是和蔼,能不能受到幼儿的喜欢。
(二)专业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划分和加强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有本质上的区别,高职院校在培养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时候会更加注重实用性,对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基础部分,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有些院校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安排了很多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这种方法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展现出来的效果还并不明显,效率也非常低下。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培训上要突出学生自身的特征,鼓励他们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让他们主修一门或者两门觉得重要的课程,多安排一些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院校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上也要加大对该方面的投入,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来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岗位的素养不够
专业岗位素养是除了理论和专业之外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衍生能力,这也是将来学生步入社会就业必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它需要不断地累计和培养才能逐渐形成。有些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时候却忽视了对学生该素养的培养,而是将重点放在理论上,因此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的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方面有所欠缺。针对这种情况,院校应该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出调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便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
三、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的开办需要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级,在此基础上来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在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下体现出以下几点特征,例如毕业生的基层趋向性以及技术型的人才,以及具备高层次、高知识素养。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学前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技能的培养,而是注重朝着综合性的职业技能的方向培养人才。根据这几年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和变化来看,受到多种原因的限制,学前教育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实践性教师,该目标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给学生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让他们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并且具备一定的编写和执行教育方案的能力,对学前教育所具备的技能有充分的认识,例如音乐、钢琴等,学生也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灵敏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此外,通过实际的调查来看,有23%的学生会认为父母对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备亲和力,对幼儿的态度是不是和蔼,能不能受到孩子们的喜欢,也有34%的学生认为父母所重视的是幼师在学习上能否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大多数的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可以尽早入学,这样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秉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因此这些家长会更加重视幼师的艺术素养,例如弹琴、唱歌等能力的高低,确保幼师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还有17%的学生认为父母更加重视幼师对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因为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正是任性和吵闹的时期,当孩子吵闹的时候就需要老师有耐心地和孩子们交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确保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安全,能够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幼师,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幼师的个人品质非常重要。院校应该将这些调查研究作为依据,从而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为社会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二)加强院校和事业单位的合作
在学校中开展关于事业单位的教育和实践,让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感受所处工作环境的氛围,从而尽早了解和接受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以及工作的事业单位,提前对职场和企业有认知,从而让自己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职业文化进入校园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和就业的理性认识,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将会很快地进入社会,这时候的他们是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并且对于即将踏入的一个陌生领域也是惶恐不安的。采取职业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可以减轻他们的不安,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有清晰的认识,帮助他们接触到课本上完全学不到的另一种学习观念。大学生通过切身感受这种文化,有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他们毕业之后,可以尽快地适应职场,满足事业单位和社会的需要,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和事业单位服务。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完善等方面调查研究发现,有49%的人都提出缺少有关的见习和实践机会,由于一些高职院校与幼儿园的合作比较少,因此学生的实践机会也会很少。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职场体验,定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切身去体会,了解真正的职场是如何运作的,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其中将会扮演什么角色,从而逐渐培养职业意识。有38%的人认为该专业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例如唱歌、弹琴等艺术课程的学习,由于学生需要在三四年之内要达到专业所需要的水准,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但是一些院校的专业技能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学生并没有获得很好的训练和学习。针对以上几种情况,院校可以通过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展开一些职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直接到事业单位实习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还会在实践中获得经验。通过让他们真正体验职场生活,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真正工作时的场景,从而让他们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清楚的认知。在实习中才会更加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为他们在之后的学习提供一个目标和方向,让他们明白如何在有限的大学生活中去积累和准备职业技能和素质方面的知识,不停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养,逐渐让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四、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各大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大院校应该加大对其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由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复杂性,院校也要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紧跟社会的脚步,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敏,王建華,粘淑玫.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世纪桥(理论版),2016(6):117-119.
[2]殷继英.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讨[J].大众文艺,2017(19):232-233.
[3]李玲.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有效构想[J].中国成人教育,2014(2):64-6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