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欣赏课的欣赏与解读

2021-05-31程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5期
关键词:阿尔勒浮世绘印象派

程芳

[摘           要]  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上,教学的重点和方法多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美术作品,从时代背景和形式风格等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几乎都是现成的答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没有个人思考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一件艺术作品的认识。从解读的概念出发,以梵高的作品为例,尝试突破上述的教学方法。解读的含义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美术欣赏的意义并不在于正确或标准答案;二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从问题的角度寻找结论的潜力。

[关    键   词]  美术欣赏课;欣赏与解读;梵高;识读图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5-0056-02

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画家,深深影响了20世纪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上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先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发布预习信息,要求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用思维导图完成平台上的作业。由于有关梵高的信息量比较大,我把这些信息浓缩成三个部分,让学生沟通后各选择其一完成。课上我让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派代表进行讲解,不全面的地方小组成员可以加以补充。但是在课堂上仅仅靠这些手段就能让学生了解梵高的作品是不现实的。我定位了几个关键点,从“识读图片”“了解背景”开始,以“相关艺术知识”加深理解,带领学生逐步走近梵高,培养学生的解读意识和能力。

一、了解基本背景信息

梵高短短37年的一生,可分成三个阶段。

(一)生命之诗的开篇(1853)

1853年,梵高生于荷兰北部的一个小镇。讲到这里我请选择这个问题的A组代表上台,将做好的思维导图展示给其他学生,并详细介绍梵高的家庭情况以及青年时期悲惨的经历。学生介绍后,我做了一些让学生大跌眼镜的补充:其实梵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富帅”。他的伯伯约翰·梵高是荷兰海军司令,梵高曾经在伯伯家生活过,响当当的高干子弟。他的三叔文森特·梵高是荷兰的大画商,拥有世界上最大画廊古比尔的一半股份,曾经把梵高安排在公司工作。三叔无儿无女,一度想让他继承家业。梵高的父亲是一位颜值很高的牧师,继承了父亲的基因,梵高不会丑到哪里去,忘记那些变异的自画像吧(PPT展示梵高父亲以及梵高十三岁时的照片)。梵高完全可以继承家业做画商,稳稳当当做个衣食无忧的富二代,一手好牌的梵高却因失恋断送了前途。失意的他为了抚慰受伤的心灵,转向宗教做一名虔诚的牧师,放弃了一切到比利时北部矿区进行布道。因同情贫苦的矿工,跟他们一起下矿共同劳动,还把薪水布施给穷人,与教会的精神格格不入,最终被教会开除。接连不断的打击,没有击垮梵高,他认为艺术会拯救他,还会带给他内心的安宁。从以上这些基本背景信息,向学生引介几个问题:

师:同学们看过梵高青年时期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梵高为何不做一个画商?他的弟弟不是在做吗?还一直资助他画画。

师:有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回答?请A组的这位同学回答他的问题。

生:梵高也做过画商,但是因为不合时宜的爱情加上他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认知,执着的梵高为客户推荐他认为好的作品,而客户的不认同导致他的销售业绩下滑,无法再从事画商这一职业。

师:还有其他同学补充吗?

生:如果梵高按部就班听从家人以及教会安排,他也可能成为一名好牧师或者业绩超赞的画商,但是我们就看不到《星月夜》《向日葵》这类充满神秘色彩的巨作,当然可能也不会知道梵高。

师:这位同学很有想法,当你在面对选择时一定要听从你的内心。梵高在不断尝试中找到了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并一直不畏艰难坚持到最后。

(二)走向艺术(1880—1885)

我请B组代表上台展示思维导图,介绍梵高的求学初始之路。1880年他下决心成为画家,到处求学向荷兰画家安东·莫夫学画,最后还是决定自学。梵高完全埋首于绘画中,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调,色彩暗淡,很难找到在他后来的画作中色彩鲜明生动画风的痕迹。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

(三)艺术生涯(1886—1890)

我请C组代表上台,展示思维导图后介绍梵高这一时期绘画风格上的重大改变,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决定从“识读图片”着手,指导学生赏析梵高的艺术风格。但是发现仅从PPT上观察艺术作品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很不够的,我打印了高清等比大小经典作品的复制品摆放在教室里,呈现出博物馆的情景,创设情境烘托艺术气氛,供学生自由观察。当学生矗立在作品前时,情不自禁沉醉于其中,感受经典的魅力,引领学生走进经典。

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我将重点适当分割,把大的问题分成若干小部分。把梵高从1886—1890年按照他的行动轨迹分成了三个时期。

1.巴黎时期(1886—1887)

这个时期对于梵高来说无论从眼界到审美理念,到对绘画的再认识都有着巨大的改观。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巴黎,这里浓烈的艺术氛围大大地感染了他,日本风俗画浮世绘的绘画元素、印象派對客观事物的再现和对室外光与色彩的描绘影响了梵高的艺术风格。梵高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画面变得明亮起来,吸收了新印象派的技法,如点彩法。

师:同学们,这一时期你认为哪些绘画风格对梵高影响比较大?

生:我认为日本风俗画浮世绘的绘画对梵高影响大,在网上看过有关梵高很喜欢日本风俗画的资料,收藏了两百多张浮世绘的作品。

生:梵高到了巴黎结识了很多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与众多印象派大神学习、交流,甚至梵高还参加过一届印象派画展,我认为印象派对他的影响比较大。

师:梵高来到巴黎接触到了很多画派,印象派、浮世绘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他在这些流派里没有停留多久,梵高对绘画有太多强烈的感情要表达,且是那种“掏心掏肺”的表达方式。还是坚持以表现他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为中心,用色彩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2.阿尔勒时期(1888—1889)

1888年,梵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2月底当他来到阿尔勒时,被当地绚烂夺目的阳光震撼了,激发了梵高的创作欲望。《向日葵》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可以说这是最能代表他的思想,也是色彩运用微妙的作品。我特意把作品局部放大打印出来,放大的局部是为了细致赏析经典,将画面的精彩部分显现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对梵高细腻、精致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加深了解,细细品味,嚼之有味。

师:梵高来到了阿尔勒,与他在巴黎有什么不同?

生:阿尔勒的气候与巴黎很不一样,属于地中海式气候,冬天温暖干燥与阴冷潮湿的巴黎气候有很大的差异。灿烂的阳光激发了梵高的创作欲望,从他的作品《向日葵》《播种者》就可以看出。

生:在阿尔勒时期是他人生最辉煌的两年。

师:这一时期的梵高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每天激情澎湃地做着同样一件事就是画画,画田间地头、咖啡馆还有他租住的“黄房子”,他为当地的邮递员鲁林一家画很多肖像。后来他邀请高更来阿尔勒,因性格上的差異和艺术上的分歧争吵升级,发生了“割耳朵”事件,导致他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3.圣雷米时期(1889—1890)

梵高经历了“割耳朵”事件之后,陷入了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之中,时而发病时而清醒,《星月夜》就是他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令人震撼的作品。我展示打印好的与原作等大的高清复制品时,播放了一首关于梵高非常有名的民谣Vincent,旋律非常舒缓优美,很快将学生带入作品深邃梦幻的境界。《星月夜》这幅看起来有点魔幻的作品是梵高埋在灵魂深处对世界的感受,天空中呈旋涡流动的星辰,这部分的造型是梵高在接触日本浮世绘之后,吸取了浮世绘的元素创作而成。梵高运用扭曲线条画出来的柏树、山头,反映出他狂暴、激烈、混乱的精神状态,以及内心的孤独、寂寞。

二、相关艺术知识

再次展示局部放大复制品,带领学生分析作品。梵高采用短小的线条,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所有的笔触都具有色彩延伸、变化和方向,在他的每一笔笔触里,具有完整的色彩变化和冷暖色彩强烈对比,此后他在形和色两个方面将这种特点放大和完善,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画法上在印象派的基础上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的一些构图和用色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用色果断,画得很快,运用清晰的点,旋转运动的线状笔触,充分地表现内心感受。

三、引导启发解读

最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一)梵高的画好在哪儿

生:梵高的画不仅有魔幻的笔触,也有高度控制力的作品,比方这幅花卉作品(多媒体展示)。通过不同纯度的白色表现花朵,可见他对色彩的掌控能力,他在画这幅画的时候还是很理智、冷静的。不要一提起梵高就想到疯狂,他还有另一面——感情丰富,他的作品能调动观看者的情绪,时而激动时而平静,这才是好的作品。

师:梵高将全部的精力投入绘画创作中,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他的内心世界,感染了观看者,他对绘画的较真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二)通过欣赏梵高的作品,梵高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生:我感到他很执着,也很真诚。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始终坚持做自己,忠于自己内心。

生:孤独的一生,坎坷的一生,即使在精神病院也没有放弃对绘画的热爱。

生:梵高很可怜,一辈子没有一个能理解他的朋友。

生:靠弟弟的资助活着,很可惜一生只卖出去一张画。

生:他是个单纯、率真随性的性情中人,可惜没有人理解他。只跟弟弟有书信来往,跟父母也没有太多联系,不可思议。

师:我要补充一下,欣赏绘画作品不能仅以画家画的像不像为标准,要先去了解画家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再去品读作品,也许你就能理解他了。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培养学生的解读意识和能力比理解和掌握某个知识点更有价值,难度也更大。把开放性的引导和组织教学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让学生认识到:美术欣赏的意义不在于要给出一个正确的标准答案,而是从问题的角度发现和思考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必局限在艺术样式或风格上,也不必局限在艺术家的优秀品质和艺术才华上,艺术家在性格和行为中的缺陷或怪癖对于发现和寻找问题而言同样是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2]李倍雷.西方美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英]阿兰·德波顿,[澳]约翰·阿姆斯特朗.艺术的慰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阿尔勒浮世绘印象派
凡·高与一座城市的忏悔
名家/[法国]毕沙罗
致歉凡.高 :一个城市的忏悔
浮世绘
印象派大师
法兰西的“向日葵”
浮世绘
浮世绘
拍卖
月月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