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打造集成电路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1-05-31
按照上海浦东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计划,到2025年,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万美元以上。未来,浦东要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一流的张江科学城加快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创新链条更加健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更加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高效。成为高端产业引领极。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提升4+3+1重点区域功能”。其中,张江着力打造“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一流科学城。高标准建设国际一流大科学设施,集聚国家实验室等更多高水平研究平台。着力打造“创新源、产业核、联动廊”创新产业体系。聚焦“3+3+X”高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外高桥将构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互促的产业体系。促进现代加工制造业高端化转型、物流业智能化升级。推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强链扩链。
金桥着力打造“智能制造先行、产业转型示范、城市功能创新、绿色低碳引领”的世界一流智造城,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创新与应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建设新基建示范实践,推进5G产业生态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和智能网联车基地、5G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建设。
此外,浦东还将着力推动临港新片区功能建设、创新发展,临港新片区将聚焦“五个重要”深化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对标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更好发挥开放政策和制度的吸引力,助力形成一批千億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初步构建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框架形态和功能。
京津冀联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京津冀工信部门产业合作对接机制不断完善,三地正在开展《面向“十四五”京津冀产业协同布局》课题研究,编制形成《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初稿,共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汽车等三地优势产业,联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天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天津除了联合京,冀制定好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外,还将在构建跨区域成果转化体系,紧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推动央企与天津战略合作项目落地等方面发力。天津将积极对接北京科教资源,以“核心研发在北京,成果转化来天津”为宗旨,吸引北京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利用世界智能大会等平台以及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等政策,实施“项目化、清单化”精准招商和成果转化;通过组织产学研用对接会等系列活动,搭建成果转化供需信息交互平台,缓解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问题。天津将紧紧把握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窗口期,加强对大唐集团、中化工程、中国铝业、中国原子能工业等重点目标央企服务,摸清对接央企的二级、三级公司布局、主营业务、发展战略等情况,对接央企来津投资布局的具体需求,会同各区匹配资源,积极承接。
南京加快高质量发展制造业
近日,南京市政府召开《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新闻发布会。《纲要》提出了南京市2035年远景目标,设置了4类28个主要指标,具体概括为“12345”的总体特征。即:常住人口突破1千万,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美元,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4%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0%左右,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
南京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有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联动长三角城市构建全产业链创新提升区,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引,集中力量发展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链主式”企业,带动产业链垂直整合,营造高粘性、内生型产业生态。
规划中提及,南京将实施8条重点产业链“125”突破行动,构建“雁阵式”产业集群,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规模达到万亿元,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2条产业链规模达到五千亿元,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5条产业链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规划还提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在未来网络、航空航天、区块链、量子信息、安全应急、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率先布局形成一批未来产业集群。未来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
浙江重点培育“415”产业集群
近日,浙江发布《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亩均增加值大幅增加,数字引领、创新驱动、业态融合的新制造模式基本确立,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先进制造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产业高端化、产品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重点标志性产业链韧性、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形成“415”产业集群和一批“新星”产业群,形成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全球知名品牌和国际标准,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初步确立。重点培育“415”产业集群具体如下。
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依托浙江省数字经济和产业特色优势,4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15个优势制造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力争重点行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覆盖。探索成立新型的、非政府、非盈利性的集群发展促进机构,优化产业集群生态。聚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引领性、冠军型、高成长性百亿级“新星产业群”。瞄准前沿科技领域及产业化应用,布局发展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类脑芯片、区块链、量子信息、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着力打绿色石化、数字安防、汽车、现代纺织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15个优势产业集群。结合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在消费品制造、原材料制造、机械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领域,培育现代金、泵阀、橡胶塑料、有色金属、文体用品、电机、光纤电缆、绿色家居、绿色电池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聚焦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新经济领域,重点培育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气、智能家电、光伏设备等新兴制造业集群。
“新星”产业群包括: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产业链补短补缺领域,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分工协作、链接互动、创新融通、共生发展,培育形成50个以上具有技术领先和国际竞争力的百亿级“新星”产业群。
广东实施“链长制”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近日,广东召开全省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决定在全省建立实施“链长制”,以省长、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总链长”,省领导定向联系负责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会议指出,在全面推进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好政府与市场、“补短板”与“锻长板”、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战略性产业集群协调联动推进机制作用,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持续完善战略性产业集群“五个一”工作体系,加快形成战略性产业集群协调联动推进合力,强化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供给和要素保障。
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是广东破解“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突破口。2020年9月,广东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高起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2021年省两会上,“鏈长制”一词首次被写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不久前,《广东省加快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印发,提出实施省领导定向联系负责若干战略性产业集群工作制度,建立战略性产业集群专家咨询制度。
重庆重点培育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近日,重庆印发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陈金山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意见》共8个部分25条。第一部分提出了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的战略导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的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定位,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及2035年发展愿景。第二部分至第八部分,分别从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培育优质市场主体、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了部署。
陈金山认为,《意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突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求,立足产业现实条件和未来增长潜力,做出“培育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部署。
川渝携手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川渝经信、发改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川渝汽车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作方案》,提出强化两地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此举将推动川渝汽车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据悉,汽车产业是川渝共同的支柱产业。两地现有整车企业45家,零部件企业1600家,汽车产业年产值超6000亿元,汽车年产量在全国占比超过10%。2020年两省市相关部门签署协议,规划共同打造成渝世界级万亿汽车产业集群。
上述方案明确,到2025年,两地汽车产业每年将推出20款以上新车型、新增一批整零对接项目;稳步推进成渝氢走廊建设,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一体化发展;初步建成成渝智慧高速公路,实现车联网示范和应用一体化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川渝两地将共同推动整车产品往中高端发展,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型投放;针对汽车电子、控制软件等核心领域补齐短板,推动完善产业链图谱;并推动两地汽车整零企业相互协作配套,保障供应链稳定。
此前,在2020年6月,川渝联合打造了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可为两地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免费提供供需信息发布及共享服务。在供应链之外,川渝两地还将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耦合。根据规划,两地将共同打造示范应用场景,联合争创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推动成渝氢走廊建设,加快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渝专线、港口物流等示范应用场景。同时,共建成渝高速自动驾驶测试示范线路,推进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
长、株经开区联合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近日,长沙雨花经开区与株洲经开区产业链发展对接暨签约活动在株洲经开区举行,两地将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建设、科技文化教育、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长沙雨花经开区与株洲经开区地理位置毗邻,互补性和融合性强,适合打造“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服务圈”。两地将定期举办产业链对接招商活动,构建固定交流沟通机制,实现产业招商和配套服务联动合作。将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方面,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进行协同攻关,联合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两地将开展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加强新产品研发设计、标准制定与下游行业设计规范衔接配套,协同争创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重大科学装置,在高端零部件、文化创意设计、绿色生态环保方面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共享,推进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合作,共同打造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区。
广西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聚焦产业振兴发展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广西聚焦产业振兴,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有关情况。
“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广西产业结构和发展层次得到优化提升,三大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一产比重稳中提质、三产比重明显上升的态势。经过5年精心打造,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已成功打造形成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6大干亿元产业集群,蚕桑、中药材、优质家禽3个500亿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元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经济实力稳步跃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文川介绍:“特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打造了10个千亿元產业,其中食品、冶金2个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汽车、有色金属、石化、机械、电子、电力、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等8个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汽车、机械、金属新材料、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广西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工业强桂战略,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发展思路,聚焦“推动重点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突出“育新、提升、挖潜、融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无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加速领跑
2021年一季度无锡市经济持续向好。其中,汽车及零部件、物联网等产业集群加速领跑,两年平均开票增幅15%以上,显现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态势。
随着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大力推进,无锡市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优化升级步伐加快。近年来通过物联网、集成电路等创新服务平台,不少集群龙头企业实现更高能级的配套对接,中小企业正在或初步解决人才技术储备弱、检测分析设备缺等问题,协同创新发展势头增强。而“创新企业倍增计划”“重大基础设施领航计划”等实施,每年在太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方面投入不少于1亿元,以及卓越产业链打造工程加快推进,正在推动产业集群强化强链、补链效能,先进制造业步入“链式发展”快车道。在此推动下,一季度全市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开票销售同比增长43.2%,其中汽车及零部件、物联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加速领跑,两年平均开票增幅分别达20.1%、19.7%、16.0%、15.8%。
先进制造业增强创新动能并加速领跑,不仅缘于无锡对产业生态的倾力打造,还基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精心培育。近年来无锡精心打造最优营商环境,通过推行涉税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等一批便民服务举措,推动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加速落地,使企业有更多精力、更多资金用于生产和技术改造。
顺德千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近日,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二期项目启动仪式暨顺德机器人产业招商推介会举行,园区2021年将生产机器人14000台,预计产值超20亿元,顺德机器人产业向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启动仪式现场,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联盟揭牌成立。该联盟由12家单位发起成立,其中3家属于省内大型科研院所,包括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还有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库卡、隆深、伊之密等龙头企业。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院长曹永军表示,联盟将形成一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完善智能机器人产业链,逐步加强机器人本体制造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攻关能力,逐步打造成华南区域机器人强势的品牌力量,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此外,为进一步完善顺德机器人产业全链条和提供智力支撑,活动上还进行了机器人产业链产学研、人才定向培养及实训合作签约,并成立机器人产业专家顾问团。
顺德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勇表示,作为制造业大区,未来三年顺德将有150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工程,不仅需求量大而且种类丰富,将为机器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商机。当前,顺德机器人产业正加速集聚,发展势头强劲。顺德已拥有80多家机器人及相关企业,既有引进的库卡、发那科、川崎等世界机器人行业巨头,也有培育的隆深、嘉腾、利迅达等本土机器人企业。
济宁开展集群攻坚行动,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
2021年济宁市以“231”产业集群建设为主攻方向,开展“231”集群年度5项攻坚行动,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实施集群提升攻坚行动。坚持市县一体,发挥市县两级产业集群专班作用,深化“九个一”工作机制,将“231”集群培育任务目标分解到县市区,加强督导、调度、协调、服务,全力开展好集群培育,确保6大产业集群年内规上企业达到1100家、营收突破1900亿元,提升集群能级、增强竞争力。
实施企业攀登攻坚行动。逐个产业集群明确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四类企业”。通过企业申报、县市区初审、市级集群筛选,将260多家企业纳入市县攀登工程,制定攀登计划,签订协议书,年底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兑现相关政策。
实施产业链升级和创新链增强攻坚行动。会同市人才办、科技局、人社局、投资促进等部门,已完成“231”产业集群核心产业链图谱、人才开发路线图、技术开发路线图的制订。依托产业链图谱,明确细分领域主攻方向和强链补链招商目标企业;依托技术开发路线图,明确研发创新、技术升级目标和重点:依托人才开发路线图,为用人单位精准对接、高效引进人才提供帮助。
实施数字化赋能攻坚行动。2021年在建成并开通3500个5G基站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和工业应用场景,7家化工园区全部完成智慧安全监管平台建设,10家以上企业搭建5G示范应用场景。推动1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梯次推进50家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在化工园区、化工行业重点谋划一批“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示范项目。
实施项目建设攻坚行动。聚焦新上、技改、创新研发、招商引资“四类项目”,经市工信、科技、商务、投促等部门通力合作,共梳理编制了“231”集群四类项目清单,包括新上项目59个、总投资384.2亿元,重点技改项目88个、总投资456.15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166.65亿元,研发项目18个,双招双引项目94个。